黃愛芳 戴和杰
(1.廣東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清遠 511500;2.南昌市青云譜區紀委,江西 南昌 33000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政治生命線。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1]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帶領人民群眾在蘇區創建和發展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是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共產黨優良作風的高度凝聚和集中體現。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培養紅色傳人,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推進紅色基因傳承”重要指示精神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蘇區精神“既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顯示了蘇區時期的特色和個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升華,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1]。蘇區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目標、價值取向、時代內涵等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要積極推動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
校園人文環境有利于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潤物于無聲之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以蘇區精神為主題營造良好紅色校園文化,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注重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創新搭建紅色校園文化載體。一是建立“紅色展館”或舉辦“紅色展覽”。如贛南師范大學創辦了“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和“中央蘇區紅色文化育人探索與實踐展館”兩個主題展館。二是建立“紅色班級”。贛南師范大學以贛南蘇區地名為載體,在新生班級中開展“紅色班級”命名建設活動,相繼創建了“瑞金班”“于都班”“興國班”等一批“紅色班級”,進一步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思想引領,促進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三是以重大節日活動為載體舉辦校園活動。依托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建黨節、國慶節、抗戰紀念日、全民國防教育日以及中央蘇區成立紀念日等契機,開展“校園紅歌會”“大學生講紅色故事會”“校園紅色經典誦讀”“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等活動。近年來,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傳遞正能量”好人好事征集活動,向全體大學生發倡議,征集踐行雷鋒精神的視頻、照片、文字資料,傳遞正能量;贛南師范大學還組織大學生創作有關紅色題材、客家題材的藝術作品。四是建“紅色社團”。贛南師范大學成立蘇區精神宣講團,創“紅色劇目”,講“紅色故事”,樹“紅色典型”,在大學生中普及宣講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五是建“紅色網媒”。推進“互聯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拓展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可將紅色專刊納入圖書館電子資源體系中,拓展蘇區精神宣教空間;利用蘇區精神等紅色資源開展心理教育,以蘇區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勵大學生,培育愛國、敬業、奉獻、友善的情懷;也可利用網絡平臺設置“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傳統”等專題網站和板塊,或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紅色影片展映、講述紅色故事、傳唱紅色歌曲、編發紅色短信等活動,引導大學生感悟革命先輩的崇高信仰和追求,矯正個人價值取向、撥正人生航向。
高校要積極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平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情感和行為中。通過課堂講授、專題講座、主題活動、實踐體驗等方式,舉辦“蘇區文化藝術節”“蘇區精神社會實踐日”等富有特色的項目,或通過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如贛南師范大學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當年中央蘇區,瞻仰革命舊居舊址、尋訪紅軍后代、學習地方黨史文獻、收集整理紅色故事等。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主力軍,在“蘇區精神”的熏陶下,站穩人民立場,把個人志向同社會理想有機結合起來,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意識。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走進清遠市清城區福利院開展“為黨旗添光彩”社會實踐活動,前往清遠康智智障人士服務中心開展“守護陽光,關愛智障兒童”的愛心探訪活動,增強大學生關愛他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高校應主動與當地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區等建立合作關系。革命舊址舊居、紅色書籍、報刊、口述史料、紅色影視作品、歌謠、紅色歌謠、戲曲等,是蘇區精神的物化形態和歷史見證。為用好這一系列紅色資源,應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參觀學習、互動交流,開展現場教學和情景教學,豐富思想政治課堂內容;或組織大學生開展蘇區舊址舊居考察,可設計“重走長征路”“送兒當紅軍”等活動,讓他們直面革命史實、革命文物,重溫如火如荼的烽火歲月,激發他們立志報國的熱情,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黨員學生及入黨積極分子前往清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板小學)開展“繼承革命傳統,爭當時代先鋒”主題黨日活動,通過瞻仰烈士紀念碑,參觀思源室和思源亭等,了解清遠革命史。
通過蘇區精神的感悟,引導大學生從革命先輩在苦難走向輝煌的歷程中,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全面客觀認識中國國情,正確認識時代責任,以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大學生點亮理想信念之燈、照亮前行之路,激勵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復興大業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綻放青春光彩。
大學生通過對蘇區精神的學習和體驗,正確認識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辯證關系,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攻堅克難,團結奮進,在實踐磨礪中增長本領。
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蘇區精神作為黨史、軍史、革命史的寶貴紅色資源,其必然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蘊含了蘇區精神的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等方面均與蘇區精神相關聯。思政課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有選擇地利用蘇區史料,把相關時代背景、歷史人物、事件融入教學中,把深奧難懂的理論轉化為活生生的內容,讓大學生盡可能生動地、準確地理解把握蘇區精神。如贛南師范大學把蘇區精神推廣到人文教育等專業,特別是把贛南蘇區紅色歷史與廉政教育融合起來講授,凸顯了時效性、針對性。
蘇區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如何使蘇區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需要各高校去探索、去尋求蘇區精神走進學校的模式、機制。如贛南師范大學把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先后組織編寫了《中央蘇區研究叢書》《紅色記憶》《中央蘇區史大講壇》等教材和專著,同時面向全校學生常年開設“中央蘇區史”“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充分運用了地方鮮活的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蘇區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育感染力。
近年來,贛南師范大學的“中央蘇區史”還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歷史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國家“本科教學工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地方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培養扎根基層人才”等項目榮獲2014年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不過,當前很多高校在這方面還處在探索的階段,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機制和模式。
利用蘇區精神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運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通向同性,形成協同效應”。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也應相互協作、共同發力。僅依靠高校是遠不夠的,其他學術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革命紀念館(博物館)、黨史與文獻研究室、宣傳部門、文化部門、社科研究部門、企業等應積極參與進來。政府需要積極動員它們參與到蘇區精神教育行列中來,積極構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立體式”網絡。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深化協同育人理念,以“十大育人體系”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學院注重處理高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思政課與專業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辯證關系,聯動協調各方面育人體系,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再如贛南師范大學充分利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協同效應,“探索出‘課程+社團+博物館’三位一體的宣傳教育模式”[2]。
針對學生黨員發展把關不嚴,發展黨員質量需提高,個別學生入黨動機不端正,對學生黨員教育培養不夠系統規范,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等情況,思想政治工作特別要做到有實效性,否則會影響學生黨員隊伍的生機活力和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追憶紅色記憶,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信仰,共筑中國夢”等主題黨日、團日活動,注重情景教育的運用,創新工作方式,讓教育效果得以提升;依托康復保健協會、志愿者服務隊等學生社團組織,團結帶領團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黨建帶團建,特別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創新發展,大大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另外,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還通過黨課、支部活動方式,不定期開展蘇區精神的專題活動,切實發揮蘇區精神在發展黨員工作和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工作的綜合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模式上予以調整優化,改變以往單一灌輸的模式,以形象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大學生深刻理解蘇區精神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內涵。如通過影視作品、戲劇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解讀蘇區精神,在寓教于樂中使思想政治課程富有親和力、凝聚力;通過角色扮演、還原革命場景等方式,深層次解讀蘇區精神。
蘇區紅色資源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整體,呈現傳承性和整體性特征。蘇區紅色資源開發應通盤考慮,保持其連續性、系統性,盡可能發揮其效應。如紅軍長征的資源是相互印證、互為補充的,中央蘇區革命資源同其他蘇區革命資源可考慮整合好。為此,必須堅持立體式動態開發思路,把對紅色資源單一性的保護與整理延伸為融保護、整合、提煉、創新為一體化的開發模式。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整體、系統、動態開發,讓蘇區紅色資源競相迸發活力。譬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走進軍營,筑夢青春”活動,讓學生面對面了解軍人緊張、艱辛、有序的生活,了解有關軍事國防知識,讓他們更深入感悟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體驗軍隊紀律嚴明、作風嚴謹的優良傳統,提高學生的紀律意識和集體意識;結合課堂所學的必修課程“軍事理論”,加深對強國夢、強軍夢內涵的理解,增強堅定“四個自信”,樹牢“四個意識”。再如,2013年,贛南師范大學在原“中央蘇區研究所”“中央蘇區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獲批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利于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的深入研究。
蘇區精神具有深刻內涵、持久活力和永恒價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創新蘇區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徑,推動蘇區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做到價值性與知識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性與多樣性、建設性與批判性的有機統一,激勵青年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