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云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1]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是對全體中國人民的一次“大考”,在這場考驗面前,中國人民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舉國同心,共同抗擊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大課”。本文從后疫情時期的視域下研究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圖景和實施路徑,分析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依據抗疫斗爭提供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與實施路徑,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實施。
后疫情時期是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維護發展秩序,為戰勝重大風險挑戰做出時代回應;有利于安撫焦躁情緒,為全社會的穩定發展注入強心劑;有利于激發愛國情感,為中國夢的實現凝心聚力。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充滿各種風險挑戰,迫切要求我國具備高度的敏銳度抓機遇迎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長足發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成為全球性的重大風險挑戰,對全球的秩序與穩定造成威脅,迫切要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風險和挑戰作出時代回應。后疫情時期作為新時代中的特殊時期,在保有新時代特征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自身特有的情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增加了許多不穩定因素,加劇了風險挑戰。疫情的爆發給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阻力,不管是國內改革進程還是對外開放局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就業形勢越發嚴峻,人們因生計問題出現不滿情緒。人心團結方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人心潰散則會貽誤發展時機,導致停滯不前甚至落后。在后疫情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國民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疫情防控局勢與防控舉措的有效性,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從而振奮民心,凝聚民力,有條不紊地戰勝新時代我國面臨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容易使國民產生一些負面情緒,而且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前期要求停工停產,人們自行居家隔離,網絡成為獲取消息最重要的渠道。網絡傳遞消息廣泛而迅速,能夠使人們及時高效地獲得關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局勢。但是龐大的信息量不可避免會真假難辨、混淆視聽,一些不正當甚至不合法的消息借機流傳,這些錯誤虛假的信息會對國民思想產生不良影響。另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我國社會大局的穩定造成不小的沖擊。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部分人就業問題得不到保障,導致一些家庭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思想容易懈怠,迫切要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安撫焦躁情緒,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2]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指引方向與團結力量的精神支柱,是無法缺失的不朽精神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我們認識到在重大風險與危機面前任何個體都不能獨善其身,要想靠個體的力量完成一場抗“疫”之戰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各民族力量,舉國同心,共同抗疫才能戰勝疫情,打贏全民阻擊戰。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更應趁熱打鐵,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國民的愛國情感,讓其深切感受到萬眾一心的強大力量,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定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之中,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綿薄之力,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指引下為實現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迎來了全新圖景,獲得了良好的契機。盡管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加強,但在這一時期,愛國主義教育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主要包括:教育資源的整合度不高,內容缺乏層次性;時代性特征不鮮明,囿于資源與手段的創新;拘泥于傳統教育的形式,缺乏對現實的合理觀照;注重愛國理論的教育,忽視愛國實踐的開展等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鮮活資源,但是這些教育資源相對來說較零散,未經系統整合,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性指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應該體現層層遞進的層次性,而不是毫無波動與起伏的平鋪直敘式的推進。在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并不意味著這些內容和資源都適合,也不意味著這些內容可以一股腦兒地堆砌在一起加以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從來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任務,在內容的選擇上無法一次性完成。在后疫情時期應該對這一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資源進行整合和梳理,根據實際需要按照類型和作用劃分層次。
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指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教育內容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代的鮮明主題掛鉤;教育手段應該綜合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體現時代特色。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優秀歷史文化與紅色革命傳統的教育,這些教育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性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在后疫情時期,延續原有的教育習慣會與時代脫節,應該在原有的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增加符合當前時代特色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后疫情時期所提供的教育內容與教育資源,這些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更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另外在教育手段上,傳統的手段如舉辦宣講會、組織參觀等已經越來越難達到效果,在互聯網時代應該不斷開發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的教育手段,在原有的教育手段基礎上不斷更新,更容易被教育對象接受。
要避免愛國主義教育的泛化,根據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指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社會發展要求與自身成長需要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愛國主義教育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個由諸多個體組成的群體,在根據社會發展要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應該充分關注到每一個教育個體的實際情況與成長需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每個人生理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負面影響,所以在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加強教育個體的觀照,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的選擇上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個體性和主體性,而不是一概而論。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僅有理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過于偏重愛國理論的教育而忽視愛國實踐的開展會使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大大減弱。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指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是延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比較注重思想意識的強化,而忽視行為舉止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受疫情防控舉措影響,線下實踐活動減少。由于這兩方面原因的存在,后疫情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沒有將理論知識很好地貫徹到社會實踐中,難以使教育對象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因此,后疫情時期應該密切關注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抓住時機,鼓勵教育對象更多地投身于志愿服務實踐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
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時代意義,根據之前分析的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圖景,在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該采用更加符合現實狀況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3]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不僅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還產生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在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應該充分加以利用,同時要對整合利用的抗疫資源,加強篩選與甄別,使資源的選擇更加適應時代,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就地取材,貼合教育對象現實生活
愛國主義教育要想達到應有的效果,在教育資源的選擇上必須為教育對象所接受。因此在選擇教育資源時千萬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讓教育對象產生距離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阻擊戰,這個過程是教育對象參與其中并能深刻感受到的,在選擇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時完全可以從教育對象的實際生活中選擇一些具體的典型事例與模范人物。除了鐘南山、張定宇等廣為人知的感人事跡外,還有一些普通群眾的故事,比如快遞小哥汪勇、武漢送餐夫妻等。貼近教育對象的現實生活,一方面能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讓教育對象相信愛國主義精神的力量,使他們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另一方面能讓其感受到榜樣就在自己身邊,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
2. 切忌浮于表面,深挖資源豐富內容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這些教育資源如何轉化為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還需深思熟慮,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要深入挖掘抗疫中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一是在防控措施的選擇中,中醫藥學在防治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整個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廣泛關注,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二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背后的生態危機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新鮮題材。盡管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問題還未能得出最終結論,但是很大可能來自大自然,這無疑為我們敲響了生態危機警鐘,要求愛國主義教育要重視生態文明教育,教育引導民眾與自然和諧共處。
社會輿論建設對于后疫情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應該將顯性文化建設與隱形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作用,創新運用多種手段,共同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
1. 注重愛國儀式的舉行,將愛國情感具象化
與“形式”不同,“儀式”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儀式”本身是十分莊重嚴肅的,儀式的舉行不僅代表這件事情本身的重要性,還體現出人們對于這件事情的尊重與敬畏。愛國儀式的舉行更是如此,我們所熟知的愛國儀式包括升國旗、國慶閱兵式等。在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該重視愛國儀式的重要作用,以儀式為依托,將愛國情感具象化,充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比如組織參與抗疫英雄悼念活動、觀看抗疫表彰大會等,這些莊重的儀式更有利于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和愛國主義教育浸潤人心。
2.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因地制宜落到實處
在疫情防控斗爭中,村鎮、社區等基層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防疫抗疫的基礎細胞和最后防線,基層自治組織發揮了巨大的治理優勢。村鎮和社區是人們居住、生活的基本單位,總體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風氣對成員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重視基層的文化建設,根據不同村鎮、社區的具體實際,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比如開展講話講座、建設宣傳欄、組織觀看愛國影片等,把文化建設真正落到實處,使人們生活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在互聯網時代,“云”平臺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大學生共上一堂思政課,全國大中小學校停課不停學、開設網上課程等措施都可以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借鑒。
1. 構建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
后疫情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在信息迅猛發展并高速傳播,各大網絡平臺興起的時代,為了使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資訊精準傳播并達到應有的效果,構建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是十分必要的。應該創建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站,雖然不乏紅色教育網站,但是專門針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站還未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站應該以相關的紅色教育網站為依托,并且及時更新相關的時政動態,上傳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題報告、文章與事跡等;同時也要重視網站的建設工作,在形式上靈活多樣,更吸引人。另外,可以開發愛國主義教育App,類型相似的學習強國App已經達到13億次下載與安裝,學習思政課App開始試運行使用,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發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App,導入相關的教育內容與活動形式,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2. 利用各類熱門App進行宣傳
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與普及,人們逐漸養成“刷”手機的習慣,并漸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抖音、快手、小紅書、嗶哩嗶哩等各類熱門App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間,人們使用這些App的時間相對更長。人們樂意花時間在這些App上刷視頻、學技能,因此可以利用這些熱門App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這些App上注冊官方賬號,并且向知名UP主們學習熱門視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定時推送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給用戶,有助于在無形之中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
3.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守好網絡意識形態陣地
互聯網時代,網民數量日益龐大,必須守好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順利開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真切見識到了網絡輿論的強大力量。居家隔離政策使傳遞消息的途徑基本依靠網絡,網絡傳播信息量龐大復雜難辨真偽,如果網民不能做到文明上網,肆意發布和散播不實言論,則容易造成輿論風向一邊倒的局勢,對其他網民產生誤導和不良影響。以此為鑒,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發布和分享正向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強化網民的法律意識,加大網絡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對象積極主動接受教育的過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國民這種自覺主動性的強大力量,看到了他們身上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只有積極主動地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才能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因此,在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重點培養教育對象的同理心與共情力,并鼓勵其積極主動踐行愛國之志。
1. 培養教育對象的同理心與共情力
同理心和共情力主要是指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對的重大考驗,在應對風險考驗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將個體融入集體中,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這要求人們必須具備同理心與共情力。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注重教育對象同理心與共情力的培養,要講好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引起教育對象的情感共鳴,讓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要學會與他人共存,要將個人價值的提升與實現融入國家的富強與社會的發展之中,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愛國主義理想,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而奮斗。
2. 鼓勵教育對象身體力行踐行愛國之志
在抗擊疫情斗爭中,我們為“逆行者”精神所震撼。大到武漢封城期間,全國各地多批醫療人員、運輸人員、建筑人員等馳援武漢;小到社區防控期間,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輪流值班堅守一線,很多群眾自發參與其中。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志愿精神的感人之處,同時也為后疫情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素材。愛國主義教育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檢驗其實效必須投身于社會實踐。應當鼓勵教育對象以抗疫斗爭中的“最美逆行者”為榜樣,積極參與到防控疫情斗爭中,切實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應當多組織愛國主義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教育對象自覺參與其中,身體力行踐行愛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