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順 李 富
(黑河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新時代思政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下簡稱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推進新思想“三進”,用新思想武裝大學生,使新思想進入大學生靈魂,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價值導向和行動指南是新時代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是高校黨委要加強對思政課的領導,充分認識思政課推進新思想“三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將新思想教育作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重大任務,貫穿于思政課全過程。把推進新思想“三進”的成效作為評判和檢驗思政課鑄魂育人的首要標準。高度重視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做好新思想教育的頂層設計,進行精心的組織和領導,堅持正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列入黨委工作議程,把推進新思想“三進”作為思政課建設的重中之重謀劃、部署、落實、考核,抓好統編教材使用、教案編寫、教師培訓、研究闡釋等工作,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加強新思想教育制度常態化機制建設,將新思想教育開展情況納入教學督導的重要內容,切實抓好教師學習研究宣傳新思想激勵,推動形成思政戰線學習宣傳貫徹新思想的長效制度,保障新思想“三進”落到實處。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要建立新思想融入思政課的保障機制,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加強思政課制度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大思政課的軟、硬件投入力度,打造思政課金課,全面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保證思政課質量。高校黨委書記要帶頭走進思政課堂,用新思想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二是馬克思主義學院要遵循育人規律制定新思想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全過程的具體措施,精準施策,系統設計,用制度措施凝聚思政課教師全部參與新思想有機融入思政課全過程中,用新思想引領凸顯貫穿融入的魅力,用體制機制增強貫穿融入的動力,用制度環境保障貫穿融入的活力[2],充分發揮新思想融入教育主客體的主導性、主動性、互動性,提高新思想融入的引領力、內化力、吸引力,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新思想教育全覆蓋。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推動新思想深入新時代大學生人心、落地生根是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教師要以誠摯的愛和強烈的責任感關心、愛護、引導學生,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嚴以律己、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勤于進取,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因勢利導,善于創造性地做學生工作,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和教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血汗,把所有的一切寶貴品質、知識和智慧都貢獻給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精準區分大學生不同學習時段、年齡時段,把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大“勢”,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全面關心學生成長,認真履行職責、義務,精準把握大學生心理訴求,以自主性教育激發融入的主動性。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個別指導,因材施教,盡心培養。圍繞學生、關注學生、服務學生,將“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夢想”與學生個體的理想追求相結合,既認真解決好關系學生健康成長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又注重精神心理愉悅的獲得感[2],激發學生學習新思想的內生動力,推動新思想深入大學生人心,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從理論、實踐、發展三個維度全面系統地把新思想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到培養和發展智能的實踐活動中,實事求是地探索真理、驗證真理,不斷豐富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社會、人生和把握各門科學知識內部的規律性,在思想政治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要根據新時代主要矛盾精準把握新時代大學生主體需求的變化、心里接受的新變化、環境變化的新趨勢,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引導學生在學理論用理論中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思政課教師要按照“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新思想,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面、準確、科學地理解新思想的深刻內涵和核心要義,使新思想融入靈魂。要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三卷作為必讀書目,學深學透、入腦入心,以新思想為主線和靈魂,構建教學內容體系。把“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作為重點內容有機融入教學大綱、教案講義,深入闡釋好、宣傳好新思想,作為思政課教學內容重點講,結合大學生成才成長實際針對講,講清楚、講透徹、講明白。思政課教師要以更大的責任和義務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組織形式,實現話語表達方式的時代化、大眾化,講好中國故事,使學生愛聽,產生共鳴,在提高到課率的基礎上提高抬頭率、點贊率。教師要通過揭示新思想的真理性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新思想的熾熱追求和鉆研精神。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問卷調查、網絡互動、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充分進行學情調研,精準把握思政教育的“需求側”[3],堅持問題導向理論聯系實際精準進行新思想宣傳教育。要改進教學方法,適應青年學生的年齡特點、專業特點,使之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加強話語方式創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撥動學生心弦,讓新思想的時代背景、歷史地位、科學體系、豐富內涵、精神實質浸入學生心田,引領大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把新思想宣傳教育同價值引領、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結合,堅持全面融入與專題講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播放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戰略微視頻相結合,理論講授與強化社會實踐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身教與言教相結合,堅持目標導向,采用適合學生實際的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領會精神實質、立場、觀點和方法,并轉化為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緊密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積極組織開展學習新思想主題演講比賽、主題征文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教育主動性,使其成為新思想教育內容供給者、過程參與者、教育評估者。堅持新思想宣傳教育與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四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結合“青春告白祖國”教育活動讓學生走上思政課講臺,將社會實踐親身經歷與感悟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生動素材,在告白中抒發愛國情懷。要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廣泛實踐、深度鍛煉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實踐學習的成分。注重師生之間的交互啟發,激發大學生的新思想學習興趣、提高主動性,在真學、真信、真用、真行上下功夫,盡最大努力學習和掌握新思想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自覺將新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課教師要切實做到“六個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將言傳和身教有機統一,自覺用新思想武裝頭腦,以深厚的理論學養和身體力行的示范行為,成為學生的標桿;要塑造高尚的品格,用情懷感染學生,用真理感召學生。
社會實踐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在思政課堂、思政教材之外構筑大學生成長空間。高校應著力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圍繞思政課課堂教學制訂針對性強的實踐教學方案、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從內容上結合新思想“三進”要求,從形式上設計“微視頻”拍攝、“翻轉課堂”、實地調研等能引發思考的、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從嚴從實促進大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切實了解國情社情,了解十八大以來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和取得的歷史性成績,在社會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理解、感悟、體驗新思想,增強責任擔當,做時代新人。引導大學生通過創新創造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三下鄉”活動、紅色筑夢之旅、服務鄉村振興,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結合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教育和鍛煉,樹立新理念,掌握新知識新本領,勇擔時代責任,踐行初心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自覺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為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奮斗目標而奮斗。
適應信息技術革命和大學生“網絡新生代”的需要,依托新媒體陣地,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功能,創造和使用先進的教育手段,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努力探索新思想網絡傳播規律,積極構建個性化、分眾化、立體化和多元化的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等傳播格局,用好學習強國平臺,不斷拓展新思想宣傳教育的載體,使新思想學習充滿活力。在校園網上開設新思想“思政園”專欄理論網站,打造新思想學習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傳播優勢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傳播新思想,以“有理有據”的內容,將“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講準、講深、講透,幫助大學生學懂、弄通、做實新思想和黨中央的重大決策。以新思想加強網絡內容建設,以新思想引領網絡輿論、網絡文化、網絡思潮,打造文化產品,讓整個網絡空間清朗起來,使青年學生在網絡空間接受新思想的滋養,加深對新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并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
牢固樹立“三全育人”新理念,把用新思想鑄魂育人納入十大育人工程的首要內容和立德樹人全過程,形成新思想科學塑人與價值育人合力,推進一體化育人。一是與校園文化建設協同,實現文化活動全方位融入,推動新思想“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二是主渠道和主陣地協同,班主任、輔導員要寓新思想教育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重要時間節點主題活動等中,使新思想進入大學生頭腦。三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將新思想融入課程建設全過程,融入教學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打造課程育人共同體,將新思想教育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科研任務相融合。加強教育引導把新思想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四是與師德建設相融合。以“四有”好教師的良好形象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新思想貫徹教學科研管理始終,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緊密相連。五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各負其責、協同育人。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配合。教師要和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全面而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脈搏,了解學生在校內外的活動情況,共同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協調教育。教師要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同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系,面向社會做調查。掌握社會環境對青年學生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及他們在社會接受教育的程度等,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