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菁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的更新迭代,“互聯網+新媒介”的模式為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短視頻因短小精悍、易于使用、便于表達等特點,以及拓寬信息傳播載體、滿足用戶自我表達和互動社交需求等功能優勢,在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脫穎而出。在運用網絡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常態化手段的當下,在短視頻社交平臺成為高校學生最常用軟件之一的時代,分析大學生短視頻用戶的屬性特征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索短視頻興起后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路徑,成為新媒介背景下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課題。
短視頻“影像+音樂+互動”的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沉浸和自我表達的途徑,不僅將短視頻當作娛樂消遣的工具,還將其作為傳播知識、搭建關系、重聚興趣和輸出價值的平臺。要在短視頻興起的背景下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首先了解并分析高校學生短視頻用戶的屬性,瞄準問題靶心。
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用戶被劃分成一個個垂直獨立的個體空間,每個用戶可以在其中塑造個性。根據大數據算法,短視頻平臺還會進一步突出興趣特征,定時、精準推送相關內容。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賦能的情況下,用戶的個性標簽特征愈來愈明顯。大學生利用短視頻這一即刻傳播圖像和視頻的載體,不斷凸顯自我標簽和個性特征,以更高的速率形成大眾固定認知。例如喜歡健身、昆曲、漢服、街舞的高校學生拍攝動感的視頻和精美的圖片,建立“健身明星”“昆曲愛好者”“漢服達人”“街舞網紅”等具有鮮明興趣特征和個性特征的標簽,利用短視頻的社交功能形成興趣社群重聚,引發更多愛好者的追捧,最終固化標簽,形成廣泛的大眾認知。
與其他年齡段的短視頻用戶單純為了好玩而消費不同,大學生熱衷于通過生產短視頻內容展示自己的生活。大多數大學生原創短視頻追求視頻拍攝、剪輯、發布的極致完美,在僅僅15秒的時間里加上嘻哈的節奏、流行的音樂、炫酷的效果,并運用“美顏”“濾鏡”等各種技術極盡所能地達到精致效果,堅決抵制“未美化”的發布。由此可見,大學生短視頻用戶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堅持“原生輸出+精致追求”的自我表達,即在生產短視頻內容時追求“原生輸出”,強調原創性,利用多種技術實現“精致追求”,強調精品化。
媒介定義的“時間”愈來愈向短小碎片的樣態發展,與之相配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發生改變,尤其是短視頻興起后,人們的生活被分割得更細碎。在高速運轉的社會環境和持續高壓的精神現狀中,人們更喜歡選擇填補碎片,補充生活樂趣的媒介信息,大學生亦是如此。首先,短視頻能為大學生高效率、低門檻地提供多元的空間場景,可以使其快速進入趣味性、可讀性的話語語境中,在經歷視聽沖擊、情節體驗、情感共鳴的全過程后實現自我沉浸式的體驗。借助佩戴設備實現視頻的互動體驗,不僅有視聽刺激,還可以獲得觸覺、嗅覺等其他感官體驗。此外,將虛擬的網絡空間和興趣社群帶到現實生活中,形成新的文化圈層,延伸自我沉浸的時空范圍。因此,短視頻平臺瞄準“碎片消費+娛樂消遣”這一需求,在技術賦能的基礎上吸引大學生用戶,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沉浸。
當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環境,短視頻等新媒介的興起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環境等帶來了挑戰。由短視頻興起產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用戶出圈”指的是將本來小眾或封閉的文化群體展現在大眾面前,并獲得大眾認同,小眾文化到大眾視野的沖擊和融合賦予該群體專屬話語權,形成新的文化圈層。在短視頻的表達中,高校學生群體喜歡用“喪”“佛系”“頹廢”等文化符號表達消極、悲傷等情緒,實際上是青年亞文化的表征,“青年亞文化一般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里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青年新興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短視頻使青年亞文化的形成、建構和傳播變得更容易,短視頻的一大特征是“標簽化”,標簽化的短視頻推薦算法不斷增加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由于大學生在瀏覽短視頻過程中具有“自我沉浸”的特點,更容易陷入青年亞文化的信息繭房之中,影響積極、全面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的形成。
短視頻平臺存在過娛樂化、形式同質化、輸出匿名化、價值扭曲化等弊病,對尚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潛藏著輿情隱患。部分高校學生因缺乏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判斷和對社會現實情況的調研,認為“看到的即事實”。這是大學生短視頻用戶“標簽特征”的又一展示,短視頻平臺的社交屬性使大學生極易找到具有相同或相似觀點的“同道中人”,在短視頻轉發、評論等裂變的傳播方式下加速輿情的發酵,易煽動不良情緒。同時,短視頻為大學生提供“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機會,部分大學生或匿名或實名地跟風發表錯誤觀點,將短視頻平臺當作發泄不滿和攻擊他人的出口,有時高校不能及時發現、研判、化解風險,對輿情造成不利影響。
“去中心化”是網絡發展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生產方式,和“中心化”相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媒介的生產和消費。短視頻正是從這兩個途徑迎合“去中心化”的特征。從生產角度來看,大學生可以免費發布短視頻,以精致的作品建立屬于自己的頻道和標簽,不需要依附他人。從消費角度來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觀看和分享短視頻,喜好程度決定了短視頻的“生存”。也就是說,大學生享受高度的“自由”,沒有什么可以決定他們的需求,同時個性得到足夠張揚,通過發布作品與在線社交的方式得到一些“同道中人”的擁護,形成“去中心化”的趨勢。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空間上獲悉時政要聞、社會熱點,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發表思想和觀點,漸漸瓦解“中心化”的傳統思政教育模式。
短視頻的出現影響了大學生的方方面面,同時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應對短視頻不僅要加強全社會對網絡空間的監管,提高全民網絡素養,還要從大學生短視頻用戶的特點出發,結合短視頻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風險,從高校環境、內容、隊伍三方面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網絡思政教育實效。
高校在短視頻等新媒體不斷更新換代的情況下應堅守政治底色,不斷優化網絡思政環境,為筑牢意識形態陣地保駕護航。
一是要建立規范的高校新媒體制度,如何監管短視頻在內的各類新媒體平臺需要高校迅速完善制度,制定貫穿制作、審核、發布、傳播多位一體的新媒體管理制度。高校建立新媒體制度不僅要健全校園網絡意識形態的監管制度,厘清思政教育主體之間的各項權利和義務,明確各環節的主體責任,還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權力場域中發揮示范作用,使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觀察和效仿確保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是要構建積極的網絡文化。由于短視頻推薦算法的標簽屬性及大學生短視頻用戶的自我沉浸特點,網絡輿情中的對立情緒一旦被煽動,就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但短視頻算法特性與大學生用戶特點是可以被積極利用的,只要構建積極的網絡文化,運用短視頻平臺發布學生喜聞樂見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制作精美的、樂于接受的短視頻,使其成為短視頻平臺中舉足輕重的一大標簽,就能夠轉化危機,大大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成效。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議題內容設置,議題內容設置的效果好壞與是否貼合受眾心理、是否切合事件時機、是否引起情感共鳴等相關。在短視頻異軍突起的網絡空間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短時間里優化議題內容設置,創新供給方式應做到相互融合。
一是融合主流價值觀的宏大敘事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微觀敘事,議題內容的選擇是基礎環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內容長期處于“高位截癱”狀態,大學生常常感覺距離較遠,在短視頻平臺中,廣受大學生歡迎的內容多是與其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用更貼近學生、更接地氣的方式精心設置議題內容,用生動的故事傳播主流價值觀,及時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
二是融合“高潮迭起”和“細水長流”發布方式,在“碎片化”的網絡時代,把握節奏是鞏固高校網絡思想宣傳陣地的法寶,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應采用“高潮迭起+細水長流”雙線并行的方法,“高潮迭起”即利用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重大事件等關鍵節點精心設置教育議題,在網絡輿情發生的第一時間發聲;“細水長流”即在平時應注重日常常態更新,長時間浸潤凸顯存在感,高頻次互動增進用戶好感。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通過增強“四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作為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不斷優化隊伍建設,提高網絡媒介素養。
一是整合資源、發揮合力,將“去中心化”扭轉為“再中心化”。高校網絡思政隊伍應發揮各部門、各學院的力量,形成由新聞傳播、新媒體應用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的“智囊團”,由宣傳部、學工部、研工部、團委等職能部門教師組成的“突擊隊”,由各級學生組織組成的“朋輩團”,發揮三條戰線在議題設置、輿情處理、氛圍營造等多個方面的組織合力。通過宏觀的總體把控與微觀的細致指導確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齊抓共管、步調一致,將短視頻引發的社交媒體“去中心化”現象扭轉為思想政治教育“再中心化”。
二是增強“四力”,打造素質過硬的網絡思政隊伍。思政工作者應通過深入學生群體,在學生群體中采集覆蓋學生專業學習、黨團建設等多方面的一線新聞故事增強腳力;應通過堅持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銳度,識別潛藏在大學生中的輿論危機等增強眼力;應通過創新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勤于動腦,挖掘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運行規律和傳播邏輯,將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運用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等增強腦力;應通過扎實的文筆創作文本,只有真情實感、為人理解的文筆才能實現“內容為王”的目標,增強筆力,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在新媒介背景下,科學有效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極大的必要性,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基于對短視頻的研究,結合用戶屬性和可能帶來的挑戰,針對性地從網絡環境、議題內容、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優化路徑。這是在新媒介環境下,將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探索,揭示了新媒介背景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普遍規律,同時為今后研究某一種新媒介提供了參考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