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謙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206)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說道:“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樹立思想風向標的重要環節,該課程授課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立德樹人”使命能否真正落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只有上好思想政治課,才能不辱使命,圓滿完成國家交予的任務。要上好思想政治課,首先應在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
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強化期,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能否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取決于是否有源源不斷的合格后繼者為之付出努力。合格的共產主義后繼者,首先要做到政治合格,如何使當代大學生做到政治合格,思政課老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師政治站位要高、要準、要精細,要想達到這三點要求,必須熟通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下簡稱馬哲)的理論和思想,才能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跟隨課堂,汲取知識,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
熟讀原著,悟透原理,這是對每一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要求,也是必須實現的目標,并且這理應成為每一個思政課教師的學習常態。弄懂弄通原著和原理,可以使廣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拓展授課厚度、知識深度和廣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自如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基本原理分析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以此引領廣大學生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內心堅信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真理不動搖,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承人,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的批判繼承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點。他提出,我們的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當下有一種思維、理論也許可以指導當前實踐,但在下一階段就有可能不符合實踐發展的要求,成為錯誤。因此,理論發展只有與時俱進[2],才能緊跟實踐的步伐,不被迅速發展的實踐所落下,成為指導實踐的真理。
我國思政課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相關理論,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后不斷被我們黨吸收改進,先后創造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哲理論,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諸如毛澤東思想及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歷史性成果都是帶有中國特色的馬哲理論實踐和應用。這門課涉及的知識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更新演變的,不僅涉及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進程中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發展,涉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相關歷程,還涉及當下國際時事政治、國內重大先進理論成果的分享與學習傳播。
在信息時代,知識傳播的速度及傳播的范圍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新媒體時代知識傳播的便捷性和開放性、大數據技術支撐下數據汲取的有效性、信息的魚龍混雜性,無一不給教師的授課質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擁有極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理論聯系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緊跟國家最新的政治理論成果,不斷更新思想,使自己的授課內容緊跟國家大政方針政策,不偏航,不虛空??偠灾?,思政課教師要做到常教常新、常學常新,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這樣講課時才能做到“腰桿硬,底氣足”。
當代大學生特別注重參與,追求時尚,喜歡在不同場合盡可能地展示個人獨具一格的風采,尤其注重能否實現人生價值,要求當下的思政課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滿足學生的要求,努力將課堂變成他們施展的平臺及創造和發展的舞臺,不再讓他們單一地接收老師的講話,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學習,實現由單項輸出轉為雙向互動。
目前盡管我國的思政課已經擺脫了從前的“填鴨式”教學,逐步重視“啟發式”引導,采取“線上線下”、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且充分運用現代科技,但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授課階段,以“教”為核心理念的課堂仍然是教學方式的主流,廣大學生仍然是被動聽講,始終沒能成為知識的主人和課堂的主體,這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很難真正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感,很難使學生真正融入思政課當中。這要求教師[3](217-218)轉變并且努力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改變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刻板印象,即老師授課,學生聽課。教師要努力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老師只有輔助學生,真正激發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欲望,發展能力,方能學者“樂學”、教者“樂教”,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科學方法化。[4](160-164)目的是搞好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一批共產主義的傳承者。但是理想和現實還有差距,我們的目標設想得很好,可是落到實際操作中有時會大打折扣。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的輕視、淡化是思政課授課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和最突出的矛盾。教師理論功底再扎實,再與時俱進,學生對于思政課知識的渴求度及積極主動性也不會與之呈正相關。如何真正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的積極性,讓思政課教師切實體會到被需求的感覺,是當下思政課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想真正提高思政課教育質量,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起到匯聚群眾和建設精神的作用,需要從國家層面開始自上而下地改革與革新教學方法。制定一些教學方法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導教師轉變授課方式。教師要積極落實國家的方針政策,緊密跟從黨中央和國家的指導建議,真正將改革落到實處,落到每一堂課中。
首先,在課堂內容知識性方面,注重拓展課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關注國家和國際上的熱點事件,并且涉及多方面領域、學科,以各種方式引導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其次,在教學教案設計上,要突出新穎性、創新性,努力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課上教師可通過交互辯論、案例研究、主題演講等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更好地參與教學實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可行且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是網絡時代最流行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教師通過聲音、圖像和文字組合起來的方式進行授課,運用新時代下高科技產品助力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以生動形象地開展思政課教育教學。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講道:“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5]首先,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首當其沖,必須滿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要具有對祖國的忠誠之心,還要體現對人民的關愛之情。教師只有將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深刻在心中,并且準確把握好當前現實,切身體會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帶著深厚的情感傳授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實踐的真理,才能在激勵自己的同時激勵學生,同時提高自己。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傳授的是做人之道,教師對其工作的認真和情感投入程度,能夠極大地影響思政課授課效果。所以,思政課教師一定要用德行教育學生,更好地用知識培養學生?!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送給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為師之道。教師想要上好思政課,必須擁有一顆愛心,尊重并且呵護學生,讓學生真切感覺到教師的和藹可親,這些都是課程順利進行的保障。學生只有相信自己的老師,才能相信老師傳授的道理。
我國高校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責任,傳播好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政課的主要任務。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呈現出各種新形勢、新特點,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發揚和傳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新挑戰。面臨這些新挑戰,思政課教師要有相應的新作為應對,不斷改革學習[6](212-213),時刻準備好奮戰在教育第一線。不斷校準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方向,堅定自己的使命,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只有這樣,思想政治課才能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體現對學生今后人生的價值。
綜合來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底氣主要源自以上五種底氣的綜合。理論底氣為思政課教師積累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奠定了堅實的專業素養功底,為引導我國大學生真正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F實底氣使思政課教師能夠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及潮流不斷更新授課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思政課堂上真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開放性、發展性。理念底氣將授課重心由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引導”為中心,切實將課堂的主人由教師轉變為學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方法底氣通過創新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和一系列教學創新產品,不斷實現教學科學方法化,生動形象地進行思政課教育教學。情感底氣著重培養教師的愛國情懷和教育責任感,以身作則,真正肩負起為社會主義培養優秀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五種底氣不分輕重,皆為教師教學底氣的重要來源,思政課教師無論缺少哪一部分的底氣都會使授課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