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博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沈陽理工大學(簡稱“沈理工”)在70余年的辦學歷史中,始終堅持以服務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扎根于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光榮革命傳統的遼沈大地,傳承中國兵工精神、鑄就國防特色,熔鑄成“愛國奉獻、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沈理工兵工精神。這種精神已積淀成沈陽理工大學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核心文化價值。沈理工兵工精神為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生正確就業觀念的培育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愛國奉獻精神表現為對學校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愛國奉獻的時代內涵應該既包括情感的又包括理性的。從情感角度來講,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愛,這種愛深深根植于對民族同胞、對國家政治和對民族文化等的認同中。從理性角度來講,是將對國家的熱愛情感不斷地價值塑形,最終形成一種符合理性要求的價值認同。一旦確立這種價值認同,就會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積極奉獻。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應該是具有愛國情懷和奉獻意識的,統一職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自強不息要求學生具有發奮圖強、勇往直前、爭創一流的品格,要求學生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懈怠。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整的坦途,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峻峭山路攀爬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形象地表明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奮斗,吃苦耐勞,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同時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學生應該不過于依賴客觀環境,從主觀努力,勇于戰勝缺點,奮發向上。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應該是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懈奮斗的思想,能夠迎難而上和發奮圖強。
求真務實要求大學生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求真務實就是從小事做起,點滴積累,這才是求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從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做起,從一項項細小的工作抓起,做精做細,并善于在實踐中總結和思考。這樣長期積累,就會有收獲,達到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的理想境界。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應該是具有腳踏實地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意識,能夠深入學習和認真思考。
追求卓越要求大學生學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并善于磨煉自己的長處。運用自己的思想、身體和情感追求潛能極限。不論失敗還是成功,都只“追求卓越”,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學生應建立自信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力量和激情,堅持有始有終,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從經歷中獲得學習和成長,最終使自己脫穎而出。卓越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關鍵在于把自身的優勢、能力及所能使用的資源發揮到極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一些大學生存在重視個人發展、輕視社會價值實現的問題。他們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關注自身發展和現時利益,強調個人應首先努力創造條件豐富和充實個人生活,之后再考慮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和服務人民。愛國情懷欠缺,奉獻意識不足,導致在進行就業選擇時,多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和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選擇的工作地點更傾向于經濟發達和環境良好的沿海地區、一線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對國家實行的各項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同時受不良社會環境影響,存在功利思想,造成個人職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偏離。
一些大學生從小過著較優越的生活,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導致其即使意識到許多祖國艱苦地帶和基層崗位需要人才支援,也因為擔心偏遠地區生活環境、基層崗位工作環境及工作強度和薪資待遇而不愿意選擇艱苦的基層工作。同時,在學校學習期間,一些大學生認為大學文憑已經是囊中之物,學習動力不足,甚至有些學生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做兼職上,導致專業知識學習不精。因此在大學生就業觀形成過程中,我們應著重培養大學生不懈奮斗的思想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當前部分在校大學生仍舊抱有傳統的就業觀念,比如:找工作要專業對口,青睞公招、事業單位或國企,傾向薪資高、前景好的行業,愿意選擇發達地區,等。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種“學而優則薪高”的傳統就業觀念在今天并不現實。在“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就業時代,如果學生職業目標過于理想化勢必導致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出現較大的心理落差。還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大學時期沒有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一直都處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期望學校能夠推薦工作或者等待用人單位上門招聘,沒有充分利用好在校時間開闊視野,參加社會實踐,主動觀察社會,盡快適應社會。選擇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更是寥寥無幾。
價值觀教育包括職業價值觀教育和社會價值觀教育。
(1)職業價值觀是人生目標在職業選擇方面的表現。可通過兵工精神促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發展與建設,求真務實地做好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處理好職業價值觀與金錢的關系、與興趣的關系、與名利的關系等,教育學生應該從社會和國家的角度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選擇職業目標,鼓勵學生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相融合,更好地踐行愛國奉獻的兵工精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行各業都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工作者。可以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處理好就業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個人興趣、職業聲望之間的排序和取舍問題,鼓勵學生向榜樣看齊,畢業之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建設祖國。
(2)社會價值觀教育不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和輔導員對學生加強理論引導,還需要社會各階層和學校各部門聯動,營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為學生汲取社會實踐資源和經驗提供便利,充分發揮實踐在社會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兵器博物館,講解校史校訓,讓學生感受到一代代沈理工人為傳承兵工精神做出的努力;利用微博、易班等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傳播兵工故事、宣傳兵工精神,讓學生置身于精神熏陶的環境中,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此外還可通過兵工精神專題講座等形式,邀請老一輩兵工人宣講兵工精神,鼓勵并引導學生將兵工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不可能離開社會生活獨立存在,個體只有在工作中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實現職業價值。當然,我們不提倡只盡社會責任,不考慮個人所長,這是個人的損失,更是社會的損失。大學生應將個人職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這才是最正確的就業觀念。
苦樂觀教育可從課程教育和社會實踐兩個層面進行。
(1)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思政課堂上使大學生了解新時代中國的國情和民情、機遇和挑戰,增強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引導他們將青春理想融入偉大的“中國夢”中。同時對典型事跡如“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大學生村官”等進行廣泛宣傳教育,以此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樂觀心態和在困難中成長的積極心理素質,將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就業觀念深植在每個大學生的內心。就業指導課程除了教會學生求職技巧等方法論知識以外,還應該結合本校大學生就業的真實案例,廣泛宣傳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發揮學生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喚起大學生堅守初心、自強不息的情感價值共鳴。
(2)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苦樂觀教育從校園到社會的延伸。苦樂觀不僅要在學校中學,還要到社會和基層中學。首先,可以由高校為大學生搭建平臺,開展校企合作。每學年一次,利用一周左右時間組織大學生到企業或工廠進行勞動實習。讓他們在實習過程中切身體驗基層工作者的辛勤,體會勞動者的收獲感和成就感,認識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其次,在寒暑假社會實踐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去基層農村或返回家鄉,調研農村、家鄉的發展情況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用所學的知識為其發展獻策獻計。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紅色教育基地,重溫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讓他們學習和感受老區人民在革命和發展的歷程中形成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更好地踐行新時代大學生的初心和使命。
大學生要正確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適應艱苦的基層工作環境,追求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通過課程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夠將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兵工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兵工精神。
職業規劃教育應該分三個階段進行:基礎教育階段、職業目標引導和素質教育階段、職業技能培養階段。
(1)基礎教育階段可以作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做好就業形勢教育和職業意識教育。讓初入大學的學生了解就業現狀和趨勢,確立大學時期的奮斗目標,樹立積極學習的態度;明確不同職業的具體要求,增強專業學習動力,培養求真務實的精神;明白社會職業存在激烈競爭,良性競爭是促進發展的前提,要樹立追求卓越的意識。
(2)職業目標引導和素質教育階段的內容主要包含職業認知教育、職業目標確立、職業經驗積累和綜合素養培養。首先,可以開設職業心理學課堂,教會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能力傾向,結合社會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確立職業目標。其次,組織學生參加工廠實習或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積累職業經驗,提高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等。最后,引導學生參加英語、計算機、執業資格等的學習和考試,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全方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3)職業技能培養階段的內容主要是鼓勵學生積累專業科研經驗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其一,學校可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配合專業教師開展專業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到科研過程的嚴謹性,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其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因為就業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學生經過大學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但為了更好地匹配職業要求,應該學會自我反思,查找身上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體現沈理工人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
中國人民兵工精神是一代代兵工人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無私奉獻,用獻血和生命鑄成的,是我們黨的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1953年以來,作為“兵工七子”之一的沈陽理工大學雖然幾經更名,但與人民兵工的血肉之情從未割裂,兵工情結從未割舍。為黨為國培養具有兵工精神的優秀人才一直是沈理工人努力踐行的光榮使命。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欣逢盛事,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更是沈理工人的奮斗目標。因此,將兵工精神融入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是沈理工人的責任,是新時代社會和國家的需求,有助于學生堅定愛國奉獻的理想信念,養成自強不息的高貴品格,堅持求真務實和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社會價值觀和就業擇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