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華
(唐山師范學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是國家公費師范生政策的必要和有效補充。自2011年起,河北省委托河北師范大學開展四年制本科免費師范生教育工作,每年為地方中小學輸出200—300 名優秀教師。2015 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辦法》,創新實施了五年一貫制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免費培養方案,要求為省內貧窮艱苦地區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培養全科教師。2018年滄州市開始實施全科小學教師免費培養工作,拉開了河北各地本科和高職院校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序幕。公費師范生教育重心不斷下沉,范圍不斷擴大,河北省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進入2.0時代。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出臺,強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性:“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目前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存在較大差距,最難解決的是教師資源差距問題。城市師資質量較高、專業性強,學科名師層出不窮;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和質量均有欠缺,一位教師往往承擔著“萬金油”角色,擔任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實施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為農村基礎教育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的有效途徑,對改進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現狀、全面提高我國義務教育質量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地方師范院校是我國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主體,是國家公費師范生教育主體的有效補充。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工作首先自省屬高校開始。以河北省為例,河北師范大學每年培養200—300名本科公費師范生,雖然培養質量有所保證,但對于全省14567所中小學而言[1]可謂“毛毛雨”,并且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師范生畢業后到縣城中學任教,遠遠不能解農村師資緊缺之渴。省內各地高校根據各市縣中小學師資需求情況,有計劃地進行“訂單式”培養:一能使培養工作更具針對性,即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統計上報所需教師數量和學科專業,師范生畢業后再返回生源所在地任教;二是培養院校的課程設置、培養機制更適合本地教育需求;三是有利于激發本地學生的鄉土情懷,激勵他們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奉獻和奮斗。由地方高校進行“定向本土培養”是滿足區域教育需求、精準培養農村中小學師資的重要途徑。
地方師范院校承擔著為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培育師資的重要任務。2018年,河北省教育廳印發《關于擴大師范院校師范生招生比例和培養規模的意見》,提出“堅持教師教育以師范院校為主、師范院校以培養教師為主”,推動師范院校不斷探索新時代高等教育規律,追求創新式發展。探索公費師范生培養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教師教育水平,又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契機。2019年是唐山師范學院招收公費師范生的開局之年,建立和完善公費師范生培養機制,現實目標是為地區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培養優秀師資,長遠來講是學校優化辦學結構、凝練師范特色、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契機,有利于推動師資培養和教育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
2019年唐山師范學院共招收來自本地14個區縣的公費師范生194名,其中中文系、數學與信息科學系、外語系各培養37人,音樂系、美術系各培養24人,初等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培養35 人。2020 年招收本科層次公費師范生265名,其中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學前教育專業各27人,物理學、化學、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各26人,小學教育專業53人,培養期滿合格后師范生回到生源地中小學和幼兒園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對各系培養模式進行了調查和了解,對200余名公費師范生進行了問卷分析和個別訪談,以對培養模式進行階段性總結,進一步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回答“入學前你對公費師范生政策的了解情況”時,選擇“比較了解”的學生高達96%,說明信息時代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是明確和自主的;對于“經過近兩年學習,你是否喜歡教師這個職業”這一問題,62%的學生選擇“喜歡”,32%認為“還可以”,6%屬于“無所謂”;在被問及“畢業后是否愿意回到生源地做一名基層教師,改變家鄉教育現狀”時,44%的學生選擇“是”,32%選擇“看情況”,24%選擇“不愿意”。調查反映出,通過學習大部分公費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特點和職業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認知,職業理想較為明確,產生了較強的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理想,或對教師職業尤其是基層教師的榮譽感和認可度較低。
關于“你覺得學校課程設置是否合理”這個問題,75%的同學選擇“比較合理”,15%認為“需要改進”,10%選擇“不清楚”;對于“目前你的‘普通話、三筆字’是否符合要求”這個問題,66%選擇“比較符合”,30%認為會“繼續努力”;對于“你的知識結構能否滿足公費師范生培養要求”這個問題,46%的回答是“還可以”,50%認為“還不夠”,4%回答“不清楚”;問及“你是否了解和掌握了教學技能”時,30%的同學認為“了解,有一定掌握”,56%感覺“了解,但還沒有掌握”,4%選擇“沒有完全了解”;32%的學生對于“在校教學實踐能否滿足要求”的回答是“能”,44%認為“還可以”,24%覺得教學實踐應該再豐富一些;對于“你能否及時、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和評價”這個問題,62%選擇“能”,31%反映“還可以”,7%選擇“不能”;對于“經過一(兩)年的學習,你認為自己能否做好教學管理或班主任工作”這個問題,37%回答“不好說”,60%認為還需要繼續學習和實踐。
據調查,31%的公費師范生對未來職業發展“有信心”,43%認為作為一名農村中小學教師“發展空間有限”,26%的學生對未來“比較迷茫”。對于回生源地就業后的學歷提升和繼續教育問題,49%的學生對當前政策安排比較滿意,45%認為“有束縛”,自主選擇機會太少;6%選擇“沒想過”。對于“六年服務期滿后是否還會繼續從事基層教育工作”這個問題,40%選擇“會”,36%想“看情況”“工作不如意就考慮辭職”“找不到好工作就先干著”,24%認為“應該不會”。調查表明,大部分公費師范生對職業發展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部分師范生對職業成長有所顧慮,少數人認為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
首先,要科學設置課程體系。自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國民學歷層次普遍提高,過去“中師畢業教小學、專科畢業教初中、本科畢業教高中”的師范生培養層級被打破,呈現錯位對應的新情況,即“專科畢業教小學(幼兒園)、本科畢業教初中(小學)、研究生畢業教高中”。師范生就業格局出現了新特點,但培養模式一直沿用老的套路,必然出現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地方公費師范教育要結合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需求特點,培育全科型小學教師和“一專多能”型初中教師,就要突破傳統本科師范生培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的模式,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一是要擴大通識教育的內涵,在已有公共課的基礎上,依托師范院校教育資源,設立必修和選修課程,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師范素質。二是對專業教育進行分層設置,既要突出小學教育全科性的需求特點,改變專業課理論性強、課程設置單一的狀況,又要使師范生“精于一技、五項全能”,滿足初中教師“一專多能”的要求。
其次,要加強實踐技能訓練。有人說,教師是集撰稿人和主持人于一身的職業,不僅要求有深厚的知識素養,還要有扎實的職業技能。標準的普通話和漂亮的“三筆字”,把教材語言生動形象地轉化為課堂語言,熟練掌握和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都是教師必備的“實戰武器”。地方師范院校要注重教學技能訓練,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技能大賽、到中小學課堂實地觀摩,組織集體教學反思和評價,讓學生在運用中錘煉技能,在反思中強化能力,還要合理安排教學實踐。“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地方師范院校要加強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保證師范生每學年都有接觸課堂、實地教學的機會。尤其是要支持學生到農村中小學實習、去貧困邊遠地區支教,使他們了解農村孩子需要什么教育,把握農村教育特點和規律。
首先,要加強師德養成教育。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合格教師,既要從政策方面進行改革,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吸引力,又要明確公共屬性,開展師德養成教育。一是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尊師重道、貴師重傅”的美德涵養師德。通過開設國學課程、組織經典誦讀、開展專題培訓等形式,重溫禮義之教,發揚師道傳承,倡導匠心育人。二是要發揚先進典型的激勵作用。將知名優秀教師和校長、杰出教育家請進課堂,請他們為師范生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成長之路,為學生解疑釋惑、定神勵志,這種近距離正向激勵很可能造就一大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三是組織公益支教、志愿服務等活動,著力培育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其次,要制訂管理和評價制度。地方公費師范生通常根據專業選擇分散到各系培養,但是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要求是不同于普通師范生的。地方師范院校應對其進行單獨編班[2],以實現部分課程的單獨授課、學習生活的單獨管理和實習實踐的單獨安排。除了授課教師外,還要為公費師范生班級配置德育教師、生活導師和實踐教師,幫助其迅速成長成才,擔當起角色責任。培養學校還要制訂相應的考核標準,對師范生的師能和師德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評估,合理評價其成績和不足,以達到“鼓勵先進、幫助后進”的教育效果,把好出口關,為地方中小學輸送“四有”好教師。
是否有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空間,是公費師范生非常關注的問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師范院校要按照“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的培養要求,為公費師范生提供學歷提升和繼續教育的機會。目前河北師范大學制訂和實施了“碩師計劃”,為公費師范生提供了深造途徑。地方師范院校應積極申報教育碩士點,國家政策應給予大力支持,為地方師范生解除發展的后顧之憂;要將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后的在職培訓納入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落實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支持公費師范生專業發展和終身成長;要在職稱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為其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