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旭 周 姝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應當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與追夢者。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要重視奮斗精神的培養,利用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養成勇于承擔、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擁有敢于奮斗的精神意識、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實現憂國奉公、堅持不懈。
正所謂“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胺彩掠涑晒?,必須付出代價——奮斗?!笨梢姡怨乓詠砣藗兙投檬篱g不存在不勞而獲的美事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必先敢于奮斗。敢于奮斗主要體現在人們在探索美好生活的道路中,不能畏懼困難,要彰顯勇于承擔、堅持不懈的精神意志,這是奮斗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特定程度上,敢于奮斗體現著人們在生活建設中的精神意識,形成了奮斗精神的思想淵源。[1]實際上,敢于奮斗象征著人們在精神方面的勇于奮斗、堅持不懈,擁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決勝信心,在困難面前呈現出永不言棄的奮斗意識,想要征服更加崎嶇的高峰;象征著人們在心理方面受得住孤寂,經得起風霜,不忘初衷,始終堅信只有勇往直前,定會戰勝所有奮斗路上的種種磨難,迎接希望與光明;象征著人們在行動方面勇于奮斗、敢于承擔,自覺肩負起重任,呈現出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在遵循事物客觀規律的條件下,對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加以改造。[2]我國先后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率先進入新時代,根本原因是弘揚了奮斗精神,高舉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勇于擔當的奮斗旗號。
持續奮斗主要是對人民保持奮斗意識的形象概述,人們順著正確的道路持續地奮斗,以持續且不間斷的奮斗最終獲得勝利。社會發展與建設中,奮斗精神無處不在,在實現經濟水平快速發展的路途中,很多人吹響起奮斗的號角,為人民切身利益努力奮斗續寫新的篇章;也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與勇往直前的奮斗神態,向著未來、向著希望前行。持續奮斗需要大學生在奮斗實踐中始終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做一名在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不斷前行的奮斗者。[3]同時,要恪守人民情懷始終奮斗,把握住奮斗“為了誰”的核心問題,將人民大眾對生活的向往當作自己持續奮斗的目標導向。大學生在奮斗期間,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中華民族復興、社會主義建設當作持續奮斗的目標,絕不能松弛放松,要勇往直前、繼續努力地奮斗。
奮斗是艱難的,艱難險阻,玉汝于成,沒有艱難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奮斗,人們需要在敢于艱苦奮斗中實現心靈凈化、磨煉自身的意志力,始終堅守信仰。[4]同時,我們也能將艱苦奮斗理解成人們在不良的環境中堅定不移、不畏艱難,勇于拼搏,克服重重苦難而努力為人民事業拼搏,厲行吃苦耐勞,杜絕肆意浪費,勤儉做所有事業。艱苦奮斗,就是要求人們不怕吃苦、樂于吃苦,能夠在苦難中享受快樂?!办F氣彌漫的清晨,并不意味著是一個陰霾的白天。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予你最珍貴的東西,為此每個創傷都標志著前進的一步。”這也充分體現了艱苦奮斗在實現個人價值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需要大學生彰顯吃苦耐勞精神,樂于做一名“苦行僧”。另外,大學生要積極弘揚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歷史與現實都真切地告訴人們,在荊棘載途的時候需要艱苦奮斗,在物質豐富的時候更加需要艱苦奮斗。[5]
奮斗精神和團結精神相互融合,奮斗不僅僅是個人的奮斗,也是萬眾一心的奮斗,匯聚多方力量的奮斗,具有共同目標的奮斗[6]。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水平逐漸提高的目標,大學生應始終與人民大眾心連心、手連手,一同奮斗,并將奮斗精神落實到共產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當中,以此形成相互奮斗、聯合奮斗的場面。同時,聯合奮斗需要大學生相互團結,積極樹立良好的意識,規范自身的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聯合奮斗呼吁民族與民族之間攜手與共、協力同心,堅持“民族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奮斗中促進我國現代化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聯合奮斗也包括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齊心協力,我國現在正面對發展與變革的復雜國際環境,需要海內外華夏兒女心系祖國、同舟共濟,需要世界各地的當代大學生同心協力、精誠團結,在聯合奮斗中,迎來民族團結統一的美好未來。
高校要利用好教學路徑,思政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革中創新,促進思政教育親和力、針對性的提升,符合學生發展的根本需求,其他各個學科都要堅守教育渠道,履行教育職責,與思政理論課程相互結合,發揮協同效應作用。[6]一是重視課時比例的提升。通過定期組織大學生參加研討會、報告會等,向大學生進行奮斗精神的宣傳,有條件的高校還可聘請教育專家親自來到課堂,為大學生講述奮斗精神,提高高校課堂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奮斗精神培育的實效性。二是增強思政課堂的親和力。面對當前思政理論課教學單一、枯燥的問題,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面對個性獨特、自主性日益強化的大學生,教師應該在宣傳奮斗精神的同時,給予大學生更多的理解與遵循,合理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把說教式、灌輸式的語言轉換成情理兼顧的故事語言,在主體相互轉化中實現“被動式培育”向“主動式培育”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學會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更新固有的教學理念,運用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奮斗精神培育的趣味性、靈活性。三是把握結合點與符合點。將奮斗精神與專業學習課程相互融合,專業課程教師要提高立德樹人意識,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奮斗精神元素,將本專業領域的典型人物代表的奮斗歷程進行合理講解,激起大學生的奮斗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奮斗意志力。
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實質,高校可以對實踐加以指導,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奮斗精神。高校需要適當提升奮斗精神培育的實踐教學占比,引導教師與大學生一同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例如,在暑假來臨之際,高校組織教師與學生參與“三下鄉”服務實踐活動,通過走進當地貧困地區、邊遠地區以及革命老區,使新時代大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脫貧攻堅與弘揚奮斗精神的聯系,理解現代幸福生活與奮斗精神的內在聯系。同時,高校需要對生活教育環節加以重視,將教育充分結合大學生的新時代生活,不管是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所倡導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還是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實質上都重申教育和生活的關聯性,特別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觀念,為奮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方法論導向。[7]可見,將大學生實際生活與課堂相互融合,才能加深大學生的情感體會,讓大學生意識到新時代幸福生活得來的艱辛,唯有敢于奮斗、持續奮斗才能實現全方位綜合發展。
在高水平網絡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需要合理應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使價值觀培養工作融入現代化元素,促進思政教育工作原本的優勢作用與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有效結合,提高奮斗精神培育的吸引力。為此,高校需要對奮斗精神的培育加以重視,遵循新時代大學生的基本特征,不斷推行弘揚奮斗精神的相關文化產品,展現新媒體傳播的優勢作用。要積極開發新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將奮斗精神寄予新媒體產物當中。例如,部分高校研發出“酷跑2050”“拼拼價值觀年”等許多新媒體文化產品,這對于弘揚奮斗精神、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高??梢岳谩耙装唷薄案咝0睢钡染W絡平臺,對新時代網絡教育資源加以優化,為大學生課后鞏固復習、隨時了解奮斗精神的本質涵義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另外,高校要積極占領網絡陣營,發揮奮斗精神的引導作用與教育作用?;ヂ摼W的運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不僅提高了文化交流的速度,還成為國外價值觀念傳播的主要路徑。對于網絡中肆意傳播的“佛系文化”“佛系少年”等現象,高校需要進行甄別,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加大力度,嚴格鎮守網絡中的紅色文化本質,讓新時代學生以堅持奮斗精神為理念,利用奮斗的精神本色,豐富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教育。
開展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工作,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發揮全員育人的協同作用。為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學生父母要保障“第一課”教育質量,主動肩負起奮斗精神的培育職責。當前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存在過分寵愛孩子的現象,這也使得新時代大學生在物質生活資源豐富的條件下,無法感知艱難困苦、任勞任怨的奮斗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新時代大學生父母更新固有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愛子理念,言傳身教引導子女敢于奮斗,通過奮斗創造美好的生活。另外,要促進學校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作用的發揮。高校宣傳部、團委、學生處等部門工作者,需要與各個專業課程教師、輔導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做好相互協作,豐富教育路徑,使奮斗精神滲透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奮斗精神擁有多元化的含義,有著多樣化動態的時代特征,我們需要對奮斗精神展開深入研究,并把奮斗精神的時代特色引用到培育實踐當中。高校教師作為奮斗精神的培育者,需要立足于奮斗精神的本質內涵,以新時代大學生為主體,豐富奮斗精神的培育路徑,優化與創新奮斗精神的培養渠道,激活新時代大學生的內在動力與外在壓力,使奮斗精神成為大學生不斷發展的助力,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