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成 王 蕾
(寧波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創造力的培養是我國學校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影響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環境、知識水平和人格特征等。我國學校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學校應采取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優化評價方法等措施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本文將立足新體系下音樂審美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以對學校教育進行積極引導。
國內音樂教育新體系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提出的、在引進了三大國際先進音樂教學體系(達爾克羅茨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結合了我國音樂的文化和音樂教育方面的國情誕生的一種具有時代與民族特色的新型音樂教育體系。現如今正在全國廣泛地推廣與運用。
為了更進一步地推廣和發展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和增強音樂教學的自主性,中央音樂學院于2011年9月成立了下屬二級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學院開設了多門國內空缺的音樂教育學與教學法的新課程,成功填補了我國音樂教育專業必修課程中的空白;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獨樹一幟且頗具有影響力的辦學風格。迄今為止已經成功培養了大批具有先進音樂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學技能的人才,他們是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一種探索和開放的音樂教育新體制。通過音樂教師在日常課堂中的實際應用,顯示出明顯的價值和優勢。在推廣大眾創新的時代,新課程標準下音樂教育逐漸從傳統模式走向了多元化與個性化相統一的方向,新體系進一步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了其創造力,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使傳統沉悶的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音樂這一學科成了學生心目中的獨家記憶。
現如今音樂教育新體系正在全國廣泛推廣和運用,發展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新的音樂教育體系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向他們傳遞音樂魅力的先決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然會成為他們熱愛生活、培養情感的推動者。”學校傳統音樂教學一般只是為了考試成績,學生們誤將音樂學科與傳統主學科歸為一類,導致學習音樂的興趣不濃。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一直以來不斷呼吁“音樂何須懂”的理念,他曾在2018年7月于北京召開的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上強調:“音樂不是人類的權利,而是人類的本能,音樂是人類最早產生明確審美理解的一門藝術,人類在幼兒時期就會有著強烈的音樂需要和明確的審美理解。”在音樂教育新體系下的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深化音樂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推進學生創造性探究學習的過程。[1]
(2)新的音樂教育體系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基本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的過程是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教育新體系使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得以豐富,涉及節奏、器樂、舞蹈、即興創編等知識,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
尤其在即興創編方面體現教師不再把課堂局限于課本,使音樂課堂成為真正的開放式課堂,學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自由發揮想象力進行音樂創作體驗。
(3)新音樂教育體系的新理念開始在學校音樂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們開始在省市各級音樂教師技能競賽的課堂設計中加入新的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新體系無論是對學生的視覺還是聽覺都能夠加強鍛煉。在這種新音樂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中央音樂學院林松濤教授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小學音樂課程示范教學”中《豐收的季節》這一單元為例。
《豐收的季節》內容概括
一、人文知識:
1.了解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滿天星與太陽與星星捉迷藏的循環)
2.螞蟻的生理特點與習性。(小螞蟻操練)
二、社會交往:
1.集體觀念與課堂秩序的形成。(貫穿整個單元“跟著走”的進教室活動,學生需按照要求集體列隊,有秩序進入教室。)
2.培養同學間的相互觀察與配合能力。(通過滿天星、落葉滿地、小螞蟻列隊三種不同的形式變化空間位置。)
三、基本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穩定的恒拍感。(進教室拍踏恒拍,叫名字教師手敲恒拍。)
2.感受音的高低并識別。(落葉中用手、身體模仿落葉的動勢,用s和n在高低音區問好,摘蘋果。)
3.感受音的強弱并識別。(大鼓和小鼓,投彈兵進行曲分別以三種不同的力度并配合聲勢進行。)
通過以上概括,本單元以“豐收的季節”為主題,通過晝夜交替、滿天星、螞蟻列隊等音樂活動讓學生熟悉音樂學習場所,培養最初的空間感;通過舂米、打麥子、摘蘋果、慶豐收等音樂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體驗秋天收獲的喜悅及集體農作的快樂。
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盡量少用或不用語言和學生交流,通過集體音樂活動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好奇心和興奮感,開導和激發學生對情感的原始觀察和敏感性,培養兒童獲得和發展情感的表達能力、情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的調控能力。
學生傳統學習音樂的方式通常是被動的。音樂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主要途徑。如何改善傳統音樂教育的弊端,需要改變音樂教育觀念,以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為基礎,結合我國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國情,將新的音樂教育體制融入其中,將學生被動學習音樂轉變為主動樂于學習音樂、體驗音樂與創編音樂。
音樂學習是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根據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倡導音樂、詩歌、舞蹈三位一體的藝術,體現學生的感性,突出音樂文化的色彩。老師引導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律動身體。學生不僅是音樂的聆聽者,還是表演者。通過情感與心理溝通的結合,有目的、有系統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和人格。身體語言可以用來控制和調節心理情緒,讓人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音樂教育將從審美接受向審美表達和審美欣賞轉變,實現從欣賞到審美創造的完美銜接,充分實現教育者審美表現的“身體干預”。身體、表情、語言和肢體動作成為審美交流的媒介,為學生提供“臨場”的審美體驗,促進美感和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加強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
新體系下的課程設計與新課標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不同,這是因為音樂教育新體系推出的時間比《2011版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早。新體系的教學內容更側重人文知識與社會交往這類感性音樂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標的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新體系與新課標相融合,音樂審美活動是從感性音樂活動開始的,一切音樂教學活動都要引導學生由感性音樂活動過渡到音樂理性的欣賞,滿足自主情感體驗的教學要求,完成音樂審美核心任務。新體系與新課標在教學主體和學習內容等方面起到互補融合作用。[2](87)
新課標提出“傳統雙基”即“重視音樂的基礎技能和基本知識”,新體系提出“以基本音樂情感體驗與基本音樂活動”為重點的“新雙基”。兩者其實并不矛盾,廣大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新課標”與“新體系”都是要掌握的。新課程標準提倡掌握基礎知識,新體系主張掌握基礎音樂經驗。筆者認為,基礎經驗是基礎知識的一部分,是那些難以用概念定義表述的“抽象知識”。有了音樂基礎經驗,就會感受到音樂內涵所要表達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學習音樂的基本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音樂體驗。除了學習音樂基礎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感悟人文知識及學會社會交往,使“新體系”與“新課程標準”相輔相成。
我們應當打破傳統音樂課堂教學,將知識與技能和具有實用性的音樂體驗相融合,實現“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創作能力。
總結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技術手段:
一是改變學校傳統音樂教育觀,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音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將傳統封閉式音樂教學課堂改變為開放式的課堂,給予學生想象空間。
二是創設音樂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產生創造力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