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健燕
(郴州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郴州 423000)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注重知識傳授,輕視實踐和應用能力訓練,在新時期背景下無法滿足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改變培養目標,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科研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基于這個目標,漢語言專業的教學創新實踐培養計劃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在保證漢語言文學理論體系教授完整的基礎上,加入相應的實踐和研討培養方案,讓學生充分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破漢語言文學專業難以擇業的傳統,真正培養兼具人文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任何一門學科專業只有展現出獨立科研和發展的能力才算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專業學科,過去漢語言文學專業更重視繼承,將理論高于實踐,因此很難開展獨立的科研和創新工作,缺乏獨立體系。對此,漢語言專業教學創新更要注重獨立性原則,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形成獨立科研和創新研究的理念,突出強調創新能力培養。因此在漢語言專業教學創新實踐中,要遵循獨立性原則,綜合實踐與理論教學的比例,強化學生的科研技巧和實踐技術,豐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術成果。
特色是專業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高校需要通過獨立建設學科教學形成學科特色。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實踐中,高校必須充分了解并展現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挖掘背后的潛在價值及應用發展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及學習的意義,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術科研和創新,不斷豐富漢語言文學的特色。
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沒有與市場接軌的觀念。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相比日常的語言應用要更深刻,往往教師會深挖和研討漢語言的文學內容,忽視學生專業學習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就業應用。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社會技能培訓,例如有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日常交際能力、寫作、表達等方面教授不多,導致該專業學生不具備較大的競爭優勢。其次,高校漢語言專業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觀念不強。一些教師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形式了解不多,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專業相關的現代化技術不多,不符合如今市場用人需求。
培養目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方向和教學執行的總目的,就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情況來看,一些高校對培養什么樣的學科人才及如何培養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規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了解所學學科的研究方向,對未來就業和深造感到迷茫。另外,目前部分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性質了解不夠全面,對該學科的學科應用和就業方向沒有清晰的認識,更對自身高校與漢語言文學專業之間的關系不夠明晰,導致高校在制訂培養目標時很可能與教學模式有所出入,各科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案存在矛盾,加深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迷茫和不解。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大部分高校占據重要地位,在文科師范類院校更是重點學科,然而就上述提到的問題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并不了解自身與漢語文文學專業的關系,一味地沿用學科建設質量較高的院校的課程設置,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缺乏學科建設特色,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創新。此外,高校的教師資源隊伍參差不齊,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目前社會對人才的性質和要求進行了更明確的劃分,不同人才所要求的文學素質和其他方面的專業素質是不同的,高校雷同的課程設置并不能滿足社會市場對不同人才的要求,對學生就業和未來發展是較不利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并不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更關注對語言的深挖和研究。實際上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源自生活本身,都應該為生活和實際服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目的是讓人們更了解漢語言,更加準確、科學地使用語言交流。因此,高校在進行專業科學建設時要考慮到學科的現實應用能力和情況,改善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容中過難解、偏門的問題,避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內容脫離實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因為學科特點和難度更容易沿用傳統教學普遍采用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學科內容較晦澀難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自主探究和鉆研的機會,遇到較復雜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自主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另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并不是唯一的,一些教師在沒有充足的證據和定論的情況下堅持自我的答案和選擇,否定學生的其他思考和想法,這種教學方式容易抹去一些學科創新的萌芽,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的發展。
一方面,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考核形式還較單一,僅僅依靠學業成績和績點評定學生的專業和學科學習質量和學習態度。然而,成績和績點的評判標準一般已經固定且較片面,不能涵蓋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所有技能和知識,因此采用單一的考核形式對學生發揮實踐和科研創新精神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考核教師的過程中,存在考查項目過于單一和刻板的情況,并沒有根據該學科專業的特點設計考核內容,也沒有結合培養目標把關教學的實質內容,這樣的考核并不能真正展現教師的教學質量,很難通過考核結果督促教師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案。
針對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陳舊觀念,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改變:第一,要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與市場企業接軌的意識。一方面,高校要有意識地結合培養目標調整教師的教學大綱和規劃,尤其是增加實踐類、科研類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理論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對接市場、企業,讓學生能夠在市場中了解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趨勢和方向,對學習有更明確的規劃。第二,要強化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意識,讓學生多了解和接觸漢語言文學專業與現代化科技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和技術,充分掌握和熟練應用這些技能以便今后深造和工作。對此,高校要更多地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讓教師首先進行相關學習和培訓,同時高校應該完善基礎設置和設備,為師生創作操作和學習的環境。
高校需要細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標準,實現專業性與師范性的雙重目標。例如,一些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更偏向語言閱讀類的素質培養,在傳統的培養方案中,閱讀的技巧、閱讀的篇章和方向就是學科知識所要培養的具體目標。但是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不能局限于理論層面,要同時達到學科的技能標準,即學生文學素養與專業技能兼備。此時,學校要增加對文章品鑒技能和能力的訓練,實現理論與應用的雙重培養。對此,在課程目標設置上要有意識地增加研讀品鑒這一方面的訓練課程,讓學生既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又擁有應用能力。
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可以基于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開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第二課堂,這一課堂教學內容以實踐、創新、科研等為主,是為了輔助第一課堂教學內容的消化及為學生今后做好準備。在第二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而是應該充分開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以便充實課堂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過程中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方向或者一個想法進行探究,甚至可以成立項目或者實踐考察,形式上沒有約束,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得出成果。例如,學生可以成立一個科研考察小組探訪一些偏門語言和古語言的發源和相關理論,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向形成論文發表討論,還可以與教師協商溝通開展研討會或者邀請漢語言相關的專家舉辦講座或者座談會等,通過第二課堂充分展現自己的理論學習成果。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可以參與和研討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學角色的轉變和互換。例如,在對某一個沒有蓋棺定論的語言理論或者知識點進行探討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并鼓勵大家一起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同時,教師可以多多邀請學生組織開展一些討論會,與學生充分地溝通和交流,尊重其思考成果,并適時給予學生建議,糾正一些思考誤區,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學習中加深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解。
對于學生的考核機制,高校要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調整目前的考核機制,可以加入對學生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實踐類學習成果的考核,通過考核內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觀念,主動加入實踐創造的教學課程和項目中。同時,對于學生的考核不應該僅限于成績和績點,要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進行適當的獎懲,督促學生用功在平時而不僅在期末;對于教師的考核機制,高校要把關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內容與培養方案的對比,避免一些教師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制訂教學大綱而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產生矛盾,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困惑等。另外,還要通過考核使教師了解和遵守教學紀律。
針對傳統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誤解和教學方面的問題,本文對教學觀念、架構、課程設置、主體及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教師和學生應當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更準確的認識,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