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清 張立國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網絡與信息技術中心 2.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處;廣西 桂林 541004)
“完善質量評價保障體系”和“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是新時代高教40條中的重要內容,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校是否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包含教學質量目標和管理職責、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等四個方面。其中,教學質量監控是對前面三個方面的監督,是確保學校教學工作按計劃進行和實現教學質量目標并不斷優化的過程。因此,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是保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近年來高校專業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否通過認證是衡量專業辦學實力的重要體現。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12種畢業要求中,有近一半要求是僅靠專業課程的學習難以達到的,必須依靠通識課程的學習。當前高等學校的教師以基礎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為主,具備通識教學能力的教師相對較少。因此,需要依靠網絡課程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形成對學生12種畢業要求的有效支撐。
隨著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深化,網絡通識課程為高校通識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與靈活的選擇[1],有效避免了一些高校師資缺乏、因人設課等問題,得到了70%學生的青睞。[2]網絡通識課程的學習主要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進行,宿舍、圖書館、校園等均成為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完成相應的視頻學習、提問、討論和考試等環節便可以獲得學分,但是這種隨機的學習方式為教學質量的監控帶來了一些不便,如何準確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成了各高校在實踐中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將以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網絡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現對教學效果的質量控制。
網絡通識課程需要依靠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網絡學習由于特殊的線上條件限制與線下教學的環節有很大差異,相應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不相同,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教學環節梳理不清晰。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固定、學習時間不集中,學習進度不盡相同,很難清晰地界定出和線下教學一樣層次分明的教學環節,這為環節標準的制訂和教學監控帶來了不便;二是質量標準界定不明晰。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資源是課前確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會變化,很難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從當前各高校的網絡課程實踐來看,相關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相對比較薄弱、標準不明確,使教學監控沒有依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監控需要完善的監控體系對教學過程進行常態化、多維度監測,做出合理的效果評價。當前高校網絡課程教學質量監控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質量監控隊伍力量薄弱。從各高校網絡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采取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習、帶班輔導教師進行學習監控、平臺給出學習數據的方式。但是對教師和平臺的監控還不到位,沒有形成專業化的監控隊伍。二是監控信息收集渠道單一。學生的學習、答疑、考試和學習效果評價都由平臺得出。學校對于學生是不是本人參與學習、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和學生的學習所得等情況掌握相對較少。教學監控不到位容易使“金課”的網絡通識課程變成學生輕易獲得學分的“水課”。
“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認證的三個主要特征之一,是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反饋環節正是保證持續改進的關鍵所在。從當前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來看,在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質量信息反饋不到位。學習質量評價信息往往在網絡通識課程學習行為結束以后才能由課程平臺和教師給出,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實時信息評價反饋,整改效果不及時,學習效果難以保證。學習質量信息反饋主體涉及課程平臺、學生和輔導教師,但是目前大多以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為主,缺少課程平臺資源和服務完善、帶班輔導教師輔導教學情況的信息,整改對象不全面,不利于后續教學的開展。二是整改效果反饋不夠。信息反饋最重要的是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但目前基本上是監控信息反饋以后就完成任務,涉及的整改環節較少,閉環監控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綜上所述,網絡通識課程是學生畢業能力要求達成的必要補充,對學生的德育和美育等素質培養具有重要價值。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工具,構建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利于增強網絡課程的使用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質量監控必須從教學全過程的視角考慮,形成基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機制。[3]當前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結構包括質量監控目標、組織機構隊伍、環節質量標準、質量信息收集、質量評價分析和結果反饋改進等六個方面[4],網絡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可以按此結構構建。
教學質量監控目標是監控體系的首要環節,引領質量的發展方向,對于網絡通識課程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確定監控目標。一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學校辦學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網絡通識課程要服務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支撐培養目標中某項能力的達成,質量監控目標要看其教學過程是否與學校培養目標相一致。二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是學生的歸屬,是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體現。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12種畢業要求中,有一半以上都需要通識課程支撐。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畢業要求的達成度是網絡通識課程質量監控的目標。三是通識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基本法,是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活動開展是否符合其教學大綱的要求亦是質量監控的目標。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通識課程教學大綱構成遞進式層級教學質量監控目標體系。
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目標確定以后,要確定由誰開展質量監控。根據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教學要落實“管評辦”分離的原則精神,學校的教學活動管理部門是教務處、具體開展部門是教學單位,需要成立單獨的教學質量監控部門負責教學質量的監控。教學質量監控部門需要成立專門的監控隊伍常態化監控網絡通識課程,考慮到網絡通識課程教學的特點,帶班輔導教師是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第一責任人,通過各種溝通工具和渠道常態化監控學生學習進度。課程平臺是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主要技術力量,通過記錄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和考試成績,最直接地監控學生。監控部門和督導是質量監控的有利補充,通過不定期抽查方式,了解課程學習情況。教學質量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等是教學質量監控的決策咨詢機構,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輔導教師、網絡平臺、職能部門、教學督導和教學質量委員會等共同組成網絡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隊伍。
教學質量監控目標和監控隊伍確定以后,要確定依據什么標準進行質量監控。在線下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高校一般會出臺《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作為開展質量監控的依據。對于網絡通識課程而言,可以分為“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三個步驟和“課程安排、教師安排、學生學習、教師輔導、學習考核、學習評價”等六個主要教學環節,從每個環節的質量監控點、質量要求、責任人、檢查(督查)人、監控方式和保障制度措施等方面構建相應的環節質量標準,為常態化開展教學質量監控提供必要依據。
信息是進行科學決策的主要依據,教學質量信息收集是評價教學質量的基礎。作為以利用網絡學習方式開展教學的網絡通識課程,其教學質量信息收集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教學檢查信息。按照課程教學監控規定,一般需要在課程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后三個時期檢查課程教學情況,檢查信息可以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二是教學過程信息。根據網絡通識課程教學過程的六個主要教學環節,學校可以收集每個環節的教學過程信息,作為評價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三是學習數據采集。網絡課程平臺提供的學生學習報告是學習數據的重要來源,此外,帶班輔導教師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互動和答疑等工作,也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數據采集的來源之一。
開展評估評價是教學質量監控效果的體現方式,質量監控部門需要向被監控人員(部門)提出評價意見,指出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對于網絡通識課程的學習質量評價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網絡課程評價。課程是學習的核心要素,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因此,學校需要形成網絡通識課程質量評價報告,以全方位地衡量課程質量。二是學生學習評價。學生教學的主體,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關注學生的學習所得,是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三是輔導教師評價。帶班輔導教師在網絡通識課程的學習中起到樞紐作用,是確保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學校需要形成帶班輔導教師評價報告,為后續的教師輔導提供借鑒。
評價結果反饋改進是工程教育認證理念中“持續改進”的重要體現,學校需要將形成的學習評價信息反饋給相關方,要求其在規定的時間內改進問題,并將整改結果反饋給學校。針對網絡通識課程,反饋改進對象主要有四個:一是課程平臺,課程平臺要梳理和歸納學校提供的整改意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整改優化,以便下一次教學活動的開展;二是學生本人,學生在收到學校提供的學習評價信息以后,要形成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將整改情況作為后續選課的重要參考;三是輔導教師,輔導教師要對教學輔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書面整改意見,將整改效果作為下次聘任的重要依據;四是職能部門。職能部門要針對教學過程中收到的反饋意見,認真落實整改,以便提高后續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