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黃智峰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8)
建國以來,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從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隊“重返奧運”,到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無不展示了中國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中國軍團的優異成績,向世界展示了大國體育的嶄新面貌,成為了中國作為世界體育大國的重要標志,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時代發展,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也暴露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運動員的受教育權益和全面發展,制約了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問題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但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體育與教育的和諧發展依然處在探索和發展階段。
新中國建立之初,青少年的競技體育水平較低,體育難以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國家形象,為了促進新中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國家參照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體育發展經驗,采取了“體教分離”的政策,也就是所謂的“舉國體制”。
“體教分離”在當時的國際背景和社會條件下,是必然的正確選擇,在舉國體制下,我國的體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體育和教育的割裂,使青少年的全面、系統教育受到影響,造成了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困境。為此,1987年4月原國家教委發布了《關于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正式提出“體教結合”,希望通過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拓寬后備人才培養渠道。
“體教結合”的實施雖然促進了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緩解了優秀運動員接受高水平教育的困難,但是這一政策從本質上講,只是為了解決“舉國體制”下運動員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由于政策的局部性和功利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2020年8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頒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
通過文獻檢索與整理發現,對于體教融合的內涵解析,存在不同的解讀,首先,對體與教概念的外延與邏輯關系,還不是非常清晰;其次體教融合的內容還沒有完全顯現,從目前的改革方向看,主要涉及的是青訓體系;王登峰司長在其《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中,從競技人才培養與學校教育融合的視角對“體教融合”進行了解讀,“從本質而言,體教融合就是把競技人才的培養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
體教融合在國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國家體育總局2013年精英教練員科學訓練專項赴美國培訓時,康涅狄格大學在優秀運動員全面發展方面給中國教練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學校的首要宗旨是培養能夠服務社會和全面發展的人,學校對優秀運動員并沒有降低學業要求,也沒有給予任何特權,科學高效的運動訓練和精細的學業管理,使優秀運動員畢業后都能比較順暢地融入社會,并且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政府和體育主管部門也就不存在需要消耗社會資源去解決學生運動員再就業的問題。
對于體教融合的內涵解析我們應該有更深刻的認知和更高的站位,體育不但能促進人的體質健康,它更是最好的教育,優秀的大學生運動員一般都有以下特點:高度自律的生活、強大穩定的心理狀態,堅毅的意志品質,善于思考和靈活的大腦等,這些優秀品質是走向成功的必備因素,系統訓練對大學生優秀運動員的影響和改變是深刻而長遠的。對于體教融合我們不能狹隘的理解,不能只關注局部問題的解決,不能為了學校榮譽,為了全運會,為了奧運會,而只從社會目的出發,應該充分的挖掘和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應該從人全面發展的視角,通過體教融合更好的培養社會人才。
目前大學高水平隊的生源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是國家隊、省隊現役、退役的專業運動員,參加單招招生的高水平應屆畢業生,降分錄取的普通高考學生。不同生源有著不同的特點,現役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雖然還有繼續提高的可能,但是卻不能參加系統的文化教育;退役的優秀專業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非常突出,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爭得榮譽,但是運動成績基本不能進一步發展,并且由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專業學習存在一定困難;參加單招錄取的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成績基本都能達到一級以上標準,但是實際上,一些運動員進校前的訓練,比較重視大運動量、大強度,采取了較為粗放的訓練手段,占用了學生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不但較大的影響了學業,也擠壓了運動成績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的運動員進校后運動成績反而下降;降分錄取進入高水平運動隊的大學生,文化成績較好,完成專業學習的壓力和困難相對較小,但是大學前的運動訓練水平較低,提升空間有限,運動成績難以達到較高水平。不同生源的大學生運動員,都存在群體性特點和差異,從優秀運動員和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都存在發展的系統性問題。
學訓矛盾是長期困擾高校高水平隊發展的難題,這一現象不但普遍存在,而且至今難以解決。大學生運動員不但要刻苦訓練,提高運動競賽成績,在比賽中為學校和國家爭得榮譽,而且要進行專業學習并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后能順利的融入社會,投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實踐中,大學生運動員往往難以兼顧好訓練和學業,矛盾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運動員入校時的文化水平差異較大,一些大學生運動員本身就存在學習問題;第二是學校和教練的人才培養理念和訓練理念落后,一些學校和教練更多的關注了競賽成績,沒有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沒有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來制定系統性解決方案;第三是運動員對自身的全面發展沒有深刻的認識,不能正確對待學習與訓練的矛盾和統一;第四是科學化訓練水平較低,訓練的效益低下;第五是學校對運動員專業學習的管理粗放,在嚴格要求學業標準的同時,并沒有根據實際制定個性化、高效的培養模式。
科學的訓練是體育競技成績提高的前提,科學化訓練包括了影響競技成績提高的訓練因素和非訓練因素,高??茖W化訓練水平有待提高,這不但需要教練員不斷提高執教水平,還需要運動員不斷提高對競技訓練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也需要充分的后勤保障。
教練員的執教能力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國內只有少數高校在個別項目上聘任了專職高水平教練,體育老師兼任高水平教練員是普遍的做法,教練員和教師針對的培養對象不同,要求具備的職業能力也有所區別,兩者有著不同的職業特點,教練員不但需要先進的訓練理念,還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指導能力、系統訓練的安排調整能力、較強的溝通決策能力、較高的靈活和創新能力,教練員在與運動員的互動中會非常深入和全面,不但要做好訓練的過程本身,同時還要掌握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健康水平、狀態恢復、飲食營養等方面,引導和培養著運動員的全面發展,這兩者的角色在能力要求、精力投入和考核評價都不盡相同,從教師和教練的發展路徑和成長過程看,兩者也有很大的區別。目前很少有學校能做到根據教師和教練不同的職業特點,來設計教練的職業發展規劃,比如大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都不能體現出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從而直接影響教練員的切身利益。從整體看,高水平隊教練員的執教水平有待提升,如何保持教練員的職業興趣,激發教練員的職業激情,使教練員全身心的投入訓練,不但是教練員自身的職業需要,更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的需求。
競賽是運動員成長的關鍵環節,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離不開完善的競賽體系。現行的體制下,教育主管部門和體育主管部門分別管理者原本應該是一體的青少年體育工作,兩個系統的不同運行割裂和阻礙了青少年體育的普及與提高,導致了運動技能水平的分化,一邊是體育系統運動員的封閉訓練而脫離正規的國民教育體系,一邊是學校青訓體系難以得到應有的資源,不能融入體育體統主管的競賽體系。
生源質量問題是高水平隊發展的前提,缺少優質生源是目前高水平隊普遍存在的問題,從高校高水平隊生源結構和特點看,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特點和不足。從自主培養的角度看,通過高水平測試錄取的大學生運動員,在運動競技方面具有較高的培養潛力,但是運動傷病、過早專項化、文化成績較弱等方面問題阻礙了人才培養的成效?,F行的運動成績測試和比賽成績參考,雖然能最直接反映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水平,做到擇優錄取,但是優秀運動員運動成績提高和發展潛力有復雜的影響因素,早期訓練的方法手段,沒有凸顯的運動傷病和勞損,復雜的訓練動機等因素都難以準確的反映在招考之中,所以需要了解報考學生的全面信息。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優化生源質量:首先通過修訂招生辦法,客觀的評價發展潛力,真正做到擇優錄取;其次與下學段的學校建立密切聯系,創造條件打通輸送苗子的渠道。
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多年的系統訓練和競技比賽影響、改造和提升了運動員的身體、心理和精神。在優秀運動員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優秀的品質,自律、堅韌、穩定、敏捷等,他們這些方面具備了很多優秀人才難以企及的高度,如何通過運動員高效的訓練,挖掘系統訓練的教育價值,促進運動員的生活、學習和全面發展,這需要學校、教練和運動員勇于實踐。在高水平運動員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客觀的存在諸多矛盾,比如學訓矛盾,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實際上高效的運動訓練就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為了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優秀運動員始終都在準備,每時每刻都在為最佳狀態而準備,他們不斷的優化和改進訓練和訓練以外的各種影響,高度的專注、高效的動作、合理的營養、高效的恢復,保證了每一次訓練的效益,進而創造了優異的成績。生活和學習中也是如此,你能否像訓練一樣來高效的完成其它事項,做一個有著高績效生活的人,這樣不但可以緩解學訓矛盾,而且能夠促進大學生運動員全面發展。
教練員是運動員獲得優異成績的助推者,比賽的獲勝離不開教練的指導,但是比賽的獲勝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名成功的教練,從人才培養的視角看,教練員不但需要具備教師教學的技巧,還需要生理學家的訓練技能,還需要非凡的管理才能,還需要心理學家的輔導才智,成功的教練員不但精通項目的技能和戰術,而且懂得如何幫助運動員掌握新的技能,成功的教練員不但能夠科學的安排訓練和傳授技能,更要傳授運動員順利走向社會的技能。影響教練員成長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者可能會互相促進和消極影響,外部因素主要體現在組織對教練員的管理,比如權利和義務、獎勵和懲罰等,從外部因素看,應客觀的評價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對教練員的執教成績和能力應納入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內部因素主要體現在教練員的職業素養,包括了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執教水平,從教練員的職業素養看,高校應積極儲備和引進優秀教練員,創造條件幫助教練員提升業務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激勵教練員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促進教練員執教文化的形成。
體育和教育系統賽事都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彼此必兼融、不互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體教融合的掣肘,應該打破賽事壁壘、豐富賽事供給,可以把培養競技運動員和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競賽有機結合,建立多級競賽體系,實現訓在平常、練在日常、賽在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