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彭志勝
(安徽建筑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使得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變得任重而道遠(戚聿東和褚席,2020)。[1]然而,愈演愈烈的數字革命、日益擴大的就業壓力、逐日遞增的多元化社會需求與持續強化的應試教育,給中國經濟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經濟學人才培養需要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發展歷史定位,結合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力度,從而為新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究,如劉海波和王宇婷(2019)以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例,認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從以人為本,加強軟、硬件環境建設三個方面著手[2];鮑建華等(2019)在綜合分析測量經濟學專業創新能力的基礎上,認為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完善考核機制,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推廣產學研發展模式[3];楊璐溢和湯程桑(2020)在定義經濟學創新型人才的內涵的基礎上,就經濟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模式進行了分析。[4]以上研究為本文探討經濟學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對于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因此從數字經濟視角探討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完善我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從規模上看,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高達35.8億元,為2005年的13.76倍,占GDP的比重是2005年的2.55倍。在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自2014年以來均在50%以上,其中2019年高達67.7%,均高于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促進就業方面,2018年數字經濟領域能夠提供就業崗位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數字經濟的興起拓寬了就業市場新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國數字經濟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數字經濟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現實情況。領英中國智庫的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的從業者數量高達85萬人以上,印度15萬,而中國不足5萬人。在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加快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可以為數字經濟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加快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也能夠為我國數字經濟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奠定堅實基礎。
現階段我國傳統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培養模式和路徑很難與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相適應,同時,學科體系的固化也嚴重制約了經濟學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考慮到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人才較大的人才缺口,有必要立足數字經濟視角,尋求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和模式,積累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經驗,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最為重要的是,立足于數字經濟視角研究經濟學創新型人才培養對于高校發揮學科和資源優勢,健全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作用,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良好,因此也成為不少學校的熱門專業。據統計,全國開設經濟學專業的高校有500多個,占招生本科院校的80%以上,同時招生人數也達到高招人數的15%。因此,在擁有龐大的經濟學專業學生的情況下,加強經濟學創新型人才培養對于高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階段經濟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以下值得注意的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上課內容更加偏向于對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教學闡釋,實踐性教學環節較為缺乏,這就使得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啟發較為薄弱,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較大脫節。同時,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與政府、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的協調互動機制較弱,較難建立起長期合作的教學實踐基地。另外,在分析多數高校經濟學專業的教學計劃時可以發現,實踐教學占整個教學計劃的比重不到10%,同時實踐教學經費較低也減少了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此外,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往往安排在大四學年,雖然有少數學校會組隊帶學生實習,但多數學校僅通過讓學生自主實習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而且,處于大四學年的實踐教學經常會與學生考研、找工作等現實情況相沖突,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也不得不參與,但積極性不高,與理工科專業學生實習可以進入工廠、實驗室來熟悉本專業工作相比,經濟學專業學生僅能從事行政事務等基礎類工作,鍛煉程度不夠,這就這使得實習效果不顯著,進行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此在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實踐環節。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但是縱觀多數高校現有經濟學人才培養的特色和目標落實仍與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結構性不匹配現象。在傳統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是注重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室教學,對于實踐教學以及第二課堂體系建設重視程度不高;在課程開設方面也多是注重對于經典、傳統課程的涉及,較少接觸新興的經濟學發展方向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無法與眾多高校經濟學專業區分開,從而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在經濟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高校需要緊跟經濟發展方向,加快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專業特色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經濟學專業的教師多數是經濟學專業的碩博士,雖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較為缺乏,無法較好地組織產學研合作教學,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另外,多數從事經濟學專業教學的年輕老師,在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相應考核和評聘機制中的科研任務,但是對于雙師型、復合型教師的培養和鼓勵政策較為缺乏,這就無法激發教師投身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尚不能將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導致教師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嚴重脫節,降低了高等學校中經濟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嚴重阻礙了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綜上,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快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對于適應新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面對數字經濟對經濟學創新型人才的強大需求,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
要以培養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填補數字經濟發展人才缺口為目標,結合國家以及地方對數字經濟專業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對經濟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就業形勢進行調研和分析,結合高校自身經濟學發展現狀,建立起科學規范、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一方面在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方面體現出社會需求以及能級要求,為特色培養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出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關注,增強課堂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力度,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
在經濟學基礎課程設定的階段上進行科學延伸,同時將經濟學專業的學習與外界經濟環境緊密聯系到一起,以培養擁有扎實的經濟學知識,具有一定市場意識、敏銳洞察力,并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工具使用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從“課程、專業、學科”三個層次確定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涵蓋課程的學分要求、課程體系、核心課程、教材選用、培養方式、教學要求、畢業要求等方面,解決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如何培養”的問題。
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水平的教學團隊進行支持。一方面,可以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通過加強省級以及校級教學團隊的建設,形成涵蓋教授、副教授以及高端人才的復合型教學團隊;根據教師的不同專業方向,形成一門專業課程由不同老師承擔,增強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校校、校企合作,讓長期從事數字經濟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承擔相關實踐教學任務,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也需加強對于本校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院校訪問的選派,提高本校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解決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誰上課”的問題。
通過對數字經濟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目標和方法的分析,按照經濟學專業的教學要求,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魏海麗,2020)[5];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爭取更多的企業資源,引進專家導師進校園,通過公開課和大師作坊的形式分享創新創業經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提升實踐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與大學生競賽活動,做到研中有教,寓教于研,打通教學和科研相互隔斷的局面,解決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課怎么上”的難題。
經濟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有所突破,這就需要加強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的合作,將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區域發展、行業發展等方面與學校的優勢學科結合在一起,探索產學研合作聯盟建設,實現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服務,企業方面成熟的經驗做法能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支撐,最終達成高校和企業發展雙贏的良好局面。因此,針對企業和市場對于經濟學人才的需求,加快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搭建,引導大學生參與實踐項目以及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能夠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條件和基礎。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擯棄傳統的以績點、學分為主要考核機制的方式,需要結合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實踐環節所表現出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對于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嘗試從創新參與積極性、科研創新效果、知識轉化能力等方面構建多重指標體系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測算,另外,在評獎評優的過程中,適當增加在創新型方面表現較好學生的獎勵名額,不斷提升經濟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對于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避免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打破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課堂互動參與較少的局面,營造開放、和諧以及廣泛參與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思想的及時溝通與傳遞。因此,在經濟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手段方面,經濟學教師需嘗試多種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如推廣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代替單一的課堂講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鍛煉學生實際解決現實經濟學問題的能力,培養經濟學創新型思維;舉辦知識競賽、職業經濟人等活動,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利用學習通等教學軟件加強同學生的課后交流,促進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及時消化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比如新聞聯播、紀錄片等進行課堂展示,加強現實與理論的結合,從而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