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剛/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副校長

齊剛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實現立德樹人須要有課程意識和整體意識,在教育教學中既要發揮好思政課程的關鍵作用,也要發揮好課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實現鑄魂育人。高質量教學在《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要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中指出,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作為承載著育人功能、與思政課同向而行的各類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遵循德育的一般規律和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規律。課程思政在學科教學中需要浸潤滲透,做到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更易達成德育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學科教學實現浸潤滲透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課程思政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要適度,不能過分滲透,否則就會過猶不及;也不能硬滲透,否則就會出現“反德育”的情況。筆者聽過統編《中國歷史》第一冊第13課“東漢的興衰”。教師在講東漢興盛衰敗的啟示時,引導學生得出了兩點結論:一是統治者要愛護百姓,實施仁政;二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民為本。從歷史學科教學目標來看,這時已經達成了教學目標,也實現了學科知識、學科素養與德育目標的融合。可是,在課堂的結尾,教師又設計了“說古唱今”的環節,用快板表演的方式把本節課知識與現實聯系起來,意圖進行德育滲透,對本節課進行提升。“……小民從來不可輕,得民心者天下揚……新中國,七十年,改革開放奔富強;高科技,爭第一,強國強軍顯能力。民心民意民做主,復興中華創奇跡,打竹板,笑開顏,中國夢想定實現。中華民族齊聚力,美好生活在前面。”教師把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所學知識強行聯系起來,有種生生搬硬套的感覺,整個教學設計中“說古唱今”這一環節屬于畫蛇添足。
歷史要聯系現實,因為現實是歷史的延續,還因為歷史學科有鏡鑒功能。但,不是所有的歷史課都需要、都能夠聯系現實,更不是必須要有聯系現實的環節,更不能濫用聯系現實的原則,為聯系而聯系,不能將歷史聯系現實套路化、公式化和庸俗化。當下,有些教師歷史學科教學中對現實的聯系,往往不是基于課程內容的需要,而是為了聯系而聯系,歷史學科教學中出現了一講發展就聯系改革開放,就上升到中國夢;一講國家統一必提到臺灣問題……課程思政學科教學中應該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引領,深入挖掘所講課程中的育人元素,把這些元素融入到所講知識中。學科教學首先要有學科的味道,遵循學科規律。提升認識、情感觸動、德育浸潤,應該是基于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內在聯系自然生成的,而不能生硬地用歷史證明現實,更不能生硬地用現實解釋歷史。實際上,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下的教學編寫已經包括了德育目標,課程思政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以本學科知識為基礎,講好本學科的素養目標就是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不能總做些隨意拔高的事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自然滲透是德育浸潤滲透的高境界,其效果要遠遠好于刻意設計和簡單的直接灌輸。課程思政學科教學中自然地浸潤滲透,更易讓學生入耳入心入腦,達成德育目標。課程思政學科教學的自然滲透是教師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的表現,絕不是刻意為之或者有可模仿的固定模式,而是真正地把學科素養記在心里,把學生發展放在心里。
聽魯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單元第四節——《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師在講“認識土壤”這一問題的時候,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從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土壤中,取出一把并用手攥緊,然后觀察體積變化并說明原因。任務明確后,教師在學生中間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觀察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現一些同學用手抓土時非常遲疑,因為怕把手弄臟。教師馬上引導說:“同學們,土壤不臟,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你要用手摸一摸它,感受一下它。”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動作的捕捉,以及隨機生成的這句話體現了本節課的學科素養目標——人地協調觀,也為后面講授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要保護和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土壤做好鋪墊。
課程思政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應該努力追求并實現自然滲透,這節地理教學的德育浸潤滲透貴在自然,體現了教師對生成的有效捕捉和引導,成為了本節課的亮點之一。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既解決了學生觀察土壤時的遲疑,又為以后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課程思政學科教學中德育的自然滲透,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需要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熟練把握,并通過適當的情境設計和活動任務來達成,從而實現學科素養與德育目標的有機融合。
巧妙滲透是在講解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充分鋪陳之后的再提升,是把一些德育理念和觀點自然而然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體會、領悟、認同并踐行。
高中地理課上同樣是上“土壤的形成”這一節課,另一位教師在課堂結尾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請學生設計一個保護土壤的LOGO并解讀作品的設計理念。有位同學設計了一個雙手捧著土壤,土壤上長著一顆小草的圖案。寓意民以食為天,要用心呵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并得出了“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結論。這節課,執教教師在講解完成認識土壤、了解土壤的形成以及作用等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聽后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通過課堂結尾活動設計強化了要有“人地協調觀”的學科素養目標。
另一位初中歷史老師,在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這節課時,把課堂分為三個板塊:漫漫古絲路、錚錚英雄行和悠悠駝鈴聲,分別講授了絲綢之路的路線、開通和影響,得出了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連接亞歐的交通要道,是溝通東西方經濟交流的重要商貿之路,是溝通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和溝通東西方友好往來的和平發展之路。教師在結尾時分析道:“綿亙萬里,溝通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最大意義!延續千年,綿延至今,積淀形成了一種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直造福著世界!”教師在古今對比中得出了“古代,中華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世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相信,今天通過一帶一路,世界人民必定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時代中國文明的力量!”
課堂上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一帶一路,是一種適度的德育滲透。教師以史料為依據,通過講述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認同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意義。課程思政中的學科教學不是片面地拔高,無原則地使用政治術語,而應該是一種浸潤滲透潤物無聲的狀態。德育滲透應在尊重學科規律,把握學科素養的基礎上將德育理念巧妙地滲透,將學科知識與現實自然交融,學科素養和道德修養不是別人硬塞給的,而是在真實情感觸動下自然浸潤形成的。
課程思政的教學還要立足于本學科的實際,要尊重學科規律,要講出學科味道,同時又要借鑒思政課程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等,堅持浸潤滲透,做到適度、自然和巧妙地滲透,才能與思政課程相向而行、相互融合,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