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舉”最早由蔡元培提出,他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廢”。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自此,“五育并舉”再次進入中國教育的視野和實踐。蔡元培所主張的“五育并舉”與當下所提的“五育并舉”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它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充分體現社會價值與人的發展價值相統一,追求人的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因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新時代的“五育并舉”思想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具體產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給學校帶來新的任務,如何讓“五育”在學校更好地落地?
七中實驗學校在陶行知的“智育注重自學;體育注重自強;德育注重自治”思想啟發和指引下,依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五育并舉”教育主張,提出“五自立人”生長教育思想,實現“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人”的育人目標,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五自立人”的內涵如下:
德育上自治,德育的目的不是壓制規訓人性,而是自我治理人性;
智育上自學,智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技能,而是會學知識技能;
體育上自強,體育的目的不是掌握運動技術,而是強健身心素質;
美育上自樂,美育的目的不是習得藝術技巧,而是樂享藝術生活;
勞育上自力,勞育的目的不是養成生活技能,而是能夠自食其力。
“五自立人”生長教育之所以強調“自”,是基于“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以及“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陶行知)的思想主張,讓孩子走上自覺自立的成長之路,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生長的內生動力。依靠規訓、灌輸、型塑培養不出具有“志氣、骨氣、底氣”的“筑夢人”,生長教育追求和看重生命的內生動力。
那么,如何更好地實施“五育”呢?
突出“并”,意味著以往教育中“五育”的地位不同,存在被弱化或忽視的問題。教育要克服狹隘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所催化的“唯分數”“唯升學”的價值誤區,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而落實“五育并舉”,防止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問題。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采取諸多固本扶弱的措施,確保“五育并舉”,杜絕重知識、輕引導,重眼前、輕長遠的短視行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實現德育鑄魂、智育固本、體育強身、美育育心、勞動立人。
七中實驗學校從五個方面確保“并”。一是以“開足開齊開好”為原則和標高確保五育的各學科的教學課時。二是通過開發藝體課程、實施藝體模塊走班授課、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開發學科活動等課程改革來提升體、美、勞的課程質量。三是通過擴建運動場、新建文體館、改造藝術樓、新建文創中心、開發勞動基地和勞動崗位、新建功能教室、新建學生成長中心等手段確保體、美、勞等的實施場地。四是通過增加藝體教師編制、加強教師校本研修、優化績效評價等手段確保體、美、勞等的師資保障。五是大力宣揚“不重視藝體的校長不是好校長,搶占藝體課程時間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勞動托起中國夢,勞動成就七實人”等口號,營造“五育”的文化氛圍。
突出“融”,是為了解決源于學科建制的分科主義所帶來的“五育”的各育之間彼此割裂和孤立的問題。“五育”不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簡單拼湊、整合,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助我,我在助你”。立德樹人要抓好五育融合,各司其職而又協同共進,實現“1+12”的融合效應。懷特海就在《教育的目的》里強調“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見多識廣,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無用且無趣的”,呼吁要打通知識之間的壁壘。《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就明確指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確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因此,“五育”必須走向“融合”才能融會貫通地理解和使用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才能得以成為現實。
七中實驗學校引導老師從兩方面入手加強五育融合。一方面,每一門學科要跳出本學科的視野局限,充分挖掘學科育人的素材和資源,在本學科教學中實施五育融合。如物理九年級上冊的第一章“分子動理論與內能”的“1.分子動理論”就與九年級化學密切關聯,可以很好地進行融合教學。另一方面,開發融合式課程,打通學科壁壘,實現全面教育。如我們開發了銀杏課程,圍繞銀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自然筆記、文創設計、音樂創作、電子小報等,全學科、全年段卷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五育融合,充分培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突出“質”,是為了解決“五育”的低水平發展,而走向優質優育之路。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其目的和使命是培養和打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夢之隊”,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五育要在“質”上下功夫。教育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人的培育”。“五育”應該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更加注重核心素養培育,由“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七中實驗學校提出教育教學要把學生的學業成績提升建立在綜合素養提升的基礎之上,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祖國建設培養有用之才、棟梁之才。例如,語文教學中,可以用《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進行愛國愛民的“大愛”教育;可以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行責任感教育;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則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引導學生從“岳陽樓之大觀也”體會祖國山河之美。教師應跳出“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更加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總之,高品質學校從文化、課程和課堂等學校教育內核入手,做到“并”“融”“質”三大要求,還“五育”應有之地位,同時提升“五育”的教育質量,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夢”的實現培養更多更好的“筑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