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潔 林翔翔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也是促進學生素質提升、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名著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開展名著閱讀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名著閱讀的必要性
1.名著閱讀符合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學生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為此,教師應在課標引領下,積極開展名著閱讀教學,幫助學生達到相應閱讀能力的要求。
2.名著閱讀是個體發展的需要
名著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精髓,更是人類重要的財富。那些經典的文學名著,讀之如游山川,頓開眼界;賞之若品香茗,沁人心脾;思之似探浮冰,深不可測。閱讀名著可以使人受益終生。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認知和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閱讀名著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學生還可以賞析名著的寫作手法,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感受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拓展想象空間,促進思維發展。
二、名著閱讀教學策略之師生共讀
1.師生共讀的含義
所謂師生共讀,是指教師通過對名著的前閱讀或同步閱讀,指導學生開展閱讀同一本書的活動。師生共讀包含兩個主體,即教師和學生。教師作為引導者,需對名著進行前閱讀或與學生同步閱讀,并指導學生開展閱讀。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應根據教師的指導認真進行名著的閱讀與思考。師生雙方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2.師生共讀的意義
朱光潛先生曾說:“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教師的引導對學生正確、有效地進行名著閱讀具有重要意義。而恰當的引導需要教師自身對名著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思考,深刻理解名著所表達的內涵和理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三、開展師生共讀的具體措施
一直以來,“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有真實的閱讀”同時“指導學生深入理解與思考名著”都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師生共讀策略,以下將結合課例對這一策略進行具體闡述。
1.前閱讀,析特質
在師生共讀中,教師是引導者。教師做好名著閱讀指導工作的關鍵便是要有“前閱讀”,在前閱讀中發現不同名著的特質,并根據這些特質,指導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閱讀。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要求學生“必讀”與“自主閱讀”的書目共有36本。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并有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而同一體裁的不同作品,其特質也非常不同。例如,施耐庵的《水滸傳》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同為經典的古典小說,但《水滸傳》描寫梁山好漢為“替天行道”聚首又受招安,最后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屬于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而《儒林外史》以寫實主義描繪了各類人面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屬于諷刺小說。兩書雖體裁相同,但特質全然不同,閱讀形式自然不可無差別。
總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指導之前,需要對名著有所把握,了解其特質。根據名著的特質展開指導,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循特質,定任務
分析名著文本特質是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與基礎,而根據特質制定恰當的閱讀任務則是落實有效的名著閱讀指導的關鍵。溫儒敏教授曾指出,“雖然名著導讀已經納入到課程中,但不要把它變成完全強制性的閱讀,不要過多的規定動作”“教師在做名著導讀課程設計的時候,應該注意‘自由這兩個字”。因此,在設計閱讀任務時,教師要根據名著的特質制定出讓學生能“自由”發揮的閱讀任務。
例如,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以書信的形式,圍繞青年所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表達了對青年的勸導,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誠懇真摯。為引導學生關注朱光潛先生所表達的觀點,同時針對這些觀點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設計以下閱讀任務。
每天閱讀一封信。第一次精讀,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第二次選擇性閱讀,關注作者的觀點與闡述觀點的技巧,并在此基礎上,依照下面的格式(或可自主設計格式),完成回信。
3.依任務,淺交流
學生每日完成適量的閱讀任務后,教師要實時跟進評價,以保證閱讀的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每天的“課前三分鐘”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內容豐富。對此,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從每一門中自由挑選幾個故事閱讀,并完成以下閱讀任務:每日閱讀一門,自由挑選你喜歡的故事閱讀,并結合故事解釋這一門標題的含義。
4.再交流,深研讀
“課前三分鐘”為學生的閱讀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臺,但對于名著的深入研讀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通過課堂上的交流研讀來達到“閱讀效能的最大化”。
例如,意象是詩歌中常用來表達作者情感的客觀物象,為了使學生深刻了解作者所表達的主觀情感,教師可以設計相關閱讀任務和關于意象的研讀課。以《艾青詩選》為例,閱讀任務為:每天閱讀定量《艾青詩選》的詩歌,摘取詩歌中的意象,選擇其一作簡要分析。相關研讀課教學的設計片段如下。
(1)尋意象。學生根據日常閱讀任務的結果,小組合作尋找詩中的意象(所摘取的意象盡量是詩人常用的、典型的),并匯報結果。
(2)析意向。“土地”和“太陽”是艾青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學生從這兩個意象中任選其一,搜集包含該意象的詩歌,并從這些詩歌中分析作者借助該意象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綜上所述,師生共讀是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師先在前閱讀中了解名著特質,設計閱讀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閱讀任務進行思考,并在研讀交流課中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從而實現閱讀效能更大化,也讓閱讀更有溫度。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