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偉鋒
教學最大的失敗是學生厭學,教學最大的成功是學生樂學。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而新課程教學動態下的課堂觀就是要求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師生共同參與、體驗、合作、創新。可見,巧用“激趣”藝術,能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使其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成功。那么,如何創設這種愉悅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樂學呢?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在課堂上巧用“激趣”藝術。以下幾種激趣方法是筆者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微探。
一、奇異生趣
小學生容易被新鮮、奇異的意境策劃或新穎的內容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筆者抓住學生這一好奇特征,創設一種有潛在意義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啟其心扉,促其思維。
如,教《自相矛盾》這則古代寓言時,為了激發學生情趣,新課伊始,筆者就讓學生們推薦出班中最擅長畫畫、作詩、編劇等人選來。這一“開場白”讓學生頓生好奇心,他們頗感疑惑地說“老師,這可不是什么美術課、音樂課、英語課……呀?怎么……?”筆者趨勢誘導:“那大家想不想借機發揮一下你們的個性特長?”這時,學生們都顯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于是,筆者讓他們臨時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組,分別是編劇組(任務是把《自相矛盾》用語言和動作表演出來);美術組(任務是把《自相矛盾》的意思畫下來);設計組(任務是把《自相矛盾》設計成板書);作詩組(任務是把《自相矛盾》改編成詩歌);翻譯組(任務是把《自相矛盾》古文譯成現在的用語)等,并推薦出興趣小組長,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們團結協作,力求創新,用自己選擇的形式表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闡述其中悟出的道理,學習氛圍異常濃厚。
這樣奇異的“開場白”既能使學生的好奇心迅速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又能使他們自覺地把知識的學習當成是一種“自我需要”。
二、情感引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要學的教材中蘊含著的情感所產生的興趣。”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筆者注重激發學生求知情趣,引導其自主歡樂地學習。
如,教《可愛的草塘》一文后,筆者讓學生各自談感受。雖說法不一,但彼此的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對草塘的喜愛。為了讓學生淋漓盡致地表達這種喜愛之情,感受自主學習的快樂,筆者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而是從新的角度由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暢談對“景色優美、特產豐富”的草塘的喜愛之情。學生自主性得以釋放,結果發現他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了對草塘的喜愛之情。有的說:“我以小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主題表達對草塘的喜愛之情。”有的說:“我以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草塘來表達這種喜愛之情。”有的說:“我用廣告詞——‘草塘的美,才是真的美來表達這種喜愛之情。”有的說:“我以小詩——茫茫草塘綠又美,春冬雨季趣無窮。小河清凌美如畫,景美物豐留心中。”有的說:“我用歌曲——可愛的草塘呀,物產多富饒啊,野雞像拔蘿卜,魚兒用勺舀喲;可愛的草塘呀,景色多誘人啊,河水清又甜啊,要呀要環保喲……”那動人的歌聲在課堂里索繞,學生都沉浸在自主歡樂的學習氛圍中,促成了彼此間的情感共鳴。
這樣以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學生,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使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品嘗到參與的甜頭。
三、設置增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古語亦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很清楚:“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摸到不懂的東西,使他們的面前出現疑問。”可見,設疑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適宜地向學生“挑疑”,竭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他們探索求知的興趣,并有意識地為他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高峰。
如,教《跳水》一文,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學完了“跳水”全過程,都不禁為船長的沉著,鎮靜、智中生智所嘆服。筆者決定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筆者向學生設疑:“船長喊1、2、3時,如果孩子不跳,他真會開槍嗎?為什么只用槍逼小孩,大家還有別的好辦法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全班學生立即熱鬧起來,無疑,筆者的提問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筆者趨勢發動他們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探討,以發揮集體智慧。教室里氣氛相當活躍,每個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讓同學看看。只見有的爭論不休,有的托著腦袋冥思苦想,還有的在紙上畫著圖。不一會兒就有許多小手舉起來,嘴里還不停地喊著:“老師,看我的辦法是不是可行!”于是,筆者又找了幾個代表發言,有的想出了用安全帶系在小孩身上的辦法;有的主張用升降吊車快速地把孩子救下來;有的說撥打110求助電話,要求在幾分鐘內派出直升飛機來解救……當然,這些建議遭遇到了一片反對聲,認為在危急關頭,根本沒時間容你去準備,這些辦法是不切合實際的。雖然這些方法有些幼稚,但也閃爍著學生們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于是,筆者和學生們一起評析哪一種辦法更有實效性、可行性。學生們很快又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極力想為解救小孩子而想出萬無一失的巧辦法來。大家經過全面分析,理解重點句子和情節含著的意思之后,最后統一認識,認為在當時特定的環境里,在緊急關頭,只有船長的辦法才是最佳的,才能使孩子轉危為安。因為用槍逼小孩跳水,使他們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又因為船上的水手們的游泳技術高,所以,在幾秒鐘內把孩子救起來根本不是問題,這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又訓練了他們自身的思維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又如《養花》一文,筆者抓住最后一段引導學生讀中質疑。學生品讀、揣摩后提出:作者說“有喜有憂,有笑有淚……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為什么說‘憂和‘淚也是樂趣呢?問題的提出打破了學生頭腦的平靜,他們都疑神思索,筆者趁機提示學生聯系全文來理解,結果是令人欣喜的,他們各抒己見,最終理解了樂趣的博大內容——賞心悅目是樂趣,多得知識是樂趣,付出辛勞是樂趣,分享成果是樂趣,當然,為心愛的東西揮灑汗和淚也是一種樂趣……真正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這樣設疑,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煽情增趣,易于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張揚。
四、情景激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圖文并茂的特點,依據教學目標,運用多種手段再現課文情境,或語言描繪,或實物演示,或圖像再現,或實驗表現,或表演體會……這樣就突破了書本知識所帶來的局限性,以各種相關信息豐富了封閉孤立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便能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體驗到學習之樂。
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在學生各自細讀了課文后,筆者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合作伙伴,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情感朗讀中,學生了解到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周瑜的陰險狡詐,魯肅的忠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了“草船借箭”整個過程,學生在感知了生動形象地畫面后,都嘖嘖稱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隨后,筆者讓學生憑借逼真的畫面和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自由評論,說說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在全班交流討論后暢所欲言:有的說,諸葛亮“神”在精通天文氣象,能準確預測第三天四更時必有大霧;有的說,他“妙”在考慮周全,命令軍士擂鼓吶喊,這既是為了虛張聲勢,又是為了提示射箭的方向,(在霧大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曹操不敢輕易派兵出來,只叫弓弩手循聲放箭);有的說,他“神”在對曹操的個性特點了如指掌,以便使“借箭”的計劃得以成功實施;有的說,他“妙”在安排巧妥,讓軍士把二十條船用繩系相連,一字兒排開,兩面受箭,這樣做既為了統一行動,又為了多受箭,還能保持船體的平衡……多么精彩的解說,多么透徹的講解,學生在演示、復述課文、動感圖像等趣味性的“情景”幫助下,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了自演自悟,互評互得,激發了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新課堂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創新能否得以真正體現,源于對課程教學的興趣以及引導者的藝術調控。因此,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激趣手段引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樂于創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請記住,激趣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如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可見,“激趣”在任何時候都是成功教學的永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