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樂怡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倡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從“教”到“導”,使學生愛上語文,培養“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從區別“動感課堂”與“活動課堂”,明確以“五動”為理念的小學語文動感課堂模式入手,探討構建小學語文動感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動感課堂;小學生;語文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語文課堂學習正逐步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關注學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也有意識主動創設學生課堂活動,避免“滿堂灌”的情況發生。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語文課堂時代已顯然過去,但是,充斥著學生活動的語文課堂是一節好的語文課嗎?未必。為了提升學生在有限時間里的學習效率,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在40分鐘的語文課堂里,我們既要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讓課堂“動”起來,也要讓學生“靜”下來,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有教育意義,而不是無意義的“為了活動而活動”,還需給予學生的思考機會。摒棄“活動”課堂,打造真正的動感課堂,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動感課堂的教學理念與內涵
動感課堂與單純的“活動”課堂不同,是指學生在課堂里能做到: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動”既表現在能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忙碌起來,還表現在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路也跟著課堂走,每一分鐘都在鍛煉思維能力。
(一)“動”在手中,學生能廣泛參與,體會“學語文”的過程
手是我們重要的肢體部分,與傳統語文課堂要求學生一節課端坐不同,動感課堂鼓勵學生多活動雙手,教師也可以利用雙手這一外化特征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
學生通過活動雙手,能讓沉悶的語文課堂活躍起來,許多抽象的語文概念都能迎刃而解。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遇到新出現的動詞時,我們可以多讓學生用“演一演”的方式進行學習,抽象概念通過學生的手變得具象化,變得簡單易懂,也節省了教師口干舌燥解釋的時間。
在聆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利用活動雙手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養成傾聽的好習慣,也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當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正確的時候,學生可以豎起大拇指,當回答錯誤的時候,學生可以用手比劃一個“叉”,這就避免了學生回答問題時,只有教師在聽,其他學生都處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狀態。
語文作為工具性屬性極強的學科,學生還需在課堂拿起筆進行書寫。書寫的內容可以是練習生字、完成堂上練習題,亦或是習作練筆。無論是多緊張的語文課堂,都必須保障學生有靜下來書寫的時間。這一個看似簡單的課堂活動,也許沒那么多嘩眾取巧的技巧,但卻是最實在、最廣泛語文學習,也是“學語文”最重要的體現——學以致用,內化知識。
(二)“動”在口中,學生能積極表達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在動感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創造不同機會讓學生參與說話、訓練,鼓勵學生多張開嘴巴表達觀點,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朗朗書聲中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基于“分享—對話”式的師生互動形式是學生能實現課堂“口動”的基礎。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在問答與分享中感悟文本情感,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多用啟發式問答模式,比如,“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想法?”“你能說說你的看法嗎?”,避免“是或非”等無意義問答,讓學生有話可講,只要學生能張嘴說話,無論答案對錯,都是一次鍛煉說話能力的機會。
(三)“動”在腦中,學生能對文本進行思考內化
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每一分鐘都十分寶貴,教師容易拋出一個問題后,就想學生馬上回答,學生缺少思考的過程。雖然沉思的過程看似浪費了課堂時間,但卻是學生進行文本內化的重要手段。
在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第一次在教學目標提出了默讀的要求:不出聲、不唇讀、不指讀,用心讀。默讀是我們實現課堂“腦動”的重要手段。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默讀、思考的時間,不要讓教學活動只為了“把課上完”。
(四)“動”在情中,學生能從課堂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
學生能從語文課堂中獲得學習語文樂趣,不做課堂的“觀摩者”,主動地接受知識,思考知識,反饋知識,做課堂的主人,逐步愛上語文課堂。
(五)“動”在心中,學生能從文本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語文學科除了有其“工具性”外,還有“人文性”的屬性,學生需要在解讀文本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體會文本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主人公的優秀品質等,學生如沐春風般地在語文課堂上學習,接受心靈的洗禮。教師可以通過多種背景解讀,朗讀課文,分析詞句,角色扮演,拓展閱讀等方法幫助學生進入文本的世界里,使其達到“心動”。
“五動”是動感課堂的基礎,動感課堂不是脫離學生的作秀課堂,而是在各種課堂活動中調動學生的每一分鐘,每一處感官進入到文本學習中,既有動的環節,也有靜下來的思考環節,所有的課堂活動都必須以生為本,尊重學生,教學活動都有其教學意義,教師所提問題都能啟發學生,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創建動感課堂,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動感課堂創建旨在讓學生動口交流、動筆書寫、動心學習、動腦思考等,語文課堂需要通過安排多形式的學生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感官積極性、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因此,動感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水平制定教學目標,創設學習情景,理清教學思路,要從撰寫“教案”到撰寫“學案”,以尊重學生思考為前提,允許課堂“沉默”,平等對話。
(一)以“導學練”為教學模式,小步子,多反饋,提高學生參與感與獲得感
“導”是指知識點導入,設置教學導入時,教師要避免人為拔高導入難度,盡量選擇學生學過的,熟悉的,感興趣的知識為導入,才能不使學生產生為難心理。“學”指教學過程,教學知識點時,應先讓學生以觀察例子——總結規律——明確概念——舉一反三的步驟進行學習,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最后學生能舉一反三,完成了知識點的內化與理解。“練”指練習,每次練習時,教師應先進行范寫,再讓學生模仿練習,接著讓學生自由練習,最后由學生總結方法。通過這種練習方式,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的機會,學生模仿練習時,班內后進生可以照著教師的例子進行模仿練習,獲得成就感;學生自由練習時,班內中層生可以受模仿練習啟發,激發大腦思考,獲得成就感。學生總結方法時,班內接受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上述答案,給同學們總結方法,獲得成就感。
如,教學《霧在哪里》的“連同”一詞時,導:全班讀熟文中句子“天空連同太陽”一句,可以讓后進生學生多讀,使后進生進行“口動”。學:全班閱讀“天空連同太陽”“海洋連同城市”“街道連同房屋和橋梁”三句話,總結規律,“連同”就是“和”的意思。練:教師先示范完成原句練習題:天空和太陽→天空(連同)太陽。后進學生進行模仿原句練習:海洋和城市→海洋(連同)城市、海洋連同城市→海洋(和)城市。中層學生再進行自由練習:照樣子,用“連同”造句,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給同學們總結。舉一反三:“連同”就是“和”的意思,但是兩者情感色彩有所區別,“和”是并列關系,“連同”是有遞進關系的色彩,同類詞還有“及”“跟”“并”。至此,關于“連同”的知識點已被教師抽絲剝繭,十分通透地完成了講授,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都在教學中獲得了成就感,鍛煉了能力,課堂參與率高。
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師教學時應多設置“導學練”教學環節,避免“一口吃成個大胖子”,要“小步子”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到“山頂”。以總教學目標為大方向,將每一個知識點設置為小目標,教必有練,練必有評,從多頻率的反饋中肯定學生,鼓勵學生,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二)設置情景教學,理清教學主線,在教學中不斷強調主線
想學生一節課內跟著教師的思路暢游在語文的海洋,教師清晰的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以小學生的思維及注意力為特點,設置情景教學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學生能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完成學習。
如,學習《拍手歌》時,教師設置情景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認識動物園內許多動物(學習生字生詞),動物園內進行動物大分類,活動一:按前后鼻音分(鞏固拼音);活動二:按動物分類分(鞏固生詞);活動三:將鳥類按尾巴長短分(學習隹部及鳥部),通關成功,認識新朋友熊貓(學習生字:熊、貓、朋、友)。這是以游覽動物園,以參加動物大會為主線的課程設計,低年級學生跟著教師游玩動物園,思路清楚完成學習。
如,學習《霧在哪里》時,教師以霧孩子淘氣在哪里為總目標,設置主線:淘氣在語言——淘氣在行為——淘氣的后果,講授一至七自然段,學生在三個板塊中對霧孩子的淘氣有了充分的理解,課后回顧教學內容時,學生能知道自己這堂課學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思路十分清晰。
(三)師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示弱,尊重沉默
動感課堂是基于“分享—對話”為基礎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講授者,要從“教”轉為“導”,如,一個燈塔帶著學生在茫茫的知識迷霧中找到前進的道路。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師生處于一種平等的對話狀態,才能降低學生的防備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感官“動”起來參與課堂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用以下話語:你發現了什么?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說些什么呢?你可以說說你的看法嗎?少用“是非對錯”這類無意義的問題帶領學生學習,是或否的回答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
既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必須尊重學生的思考時間,允許學生示弱。當教師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是,必須給予學生足夠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允許先思考好的學生舉手示意,但不能一有人舉手就提問,剝奪了學生思考、成長的權利。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要理解并且允許學生示弱,在反饋時幫助學生總結錯誤的理由,再教授正確的方法,再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概念。教師是在教學生而不是在教教材,任何設計好的教學環節都要為學生的學習讓步,如果大部分學生出現不理解或者錯誤的情況,要立馬調整教學方向和步驟,使學生扎實學透知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好動感課堂,可以使語文在有限的課堂中發揮出最高的效能,也可以使學生事半功倍完成語文學習,從而愛上語文,不再為難、談“語”色變,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也可從“教”到“導”再到“研”,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其樂融融。
參考文獻:
[1]時娟芳.打造動感課堂? 實現有效指導[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12):42.
[2]吳建蘭.讓語文課堂成為真正的動感地帶[J].考試周刊,2012(4):34-36.
[3]吳明紅.激活動感語文? 演繹無限精彩——也議小學語文課堂的動感高效[J].課外語文,2014(18):3.
[4]鄭旭霞.如何增強語文課堂的快樂動感[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