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教育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英語報刊閱讀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有效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將家國情懷滲透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家國情懷;英語報刊閱讀;滲透教育
一、 英語課堂中滲透的家國情懷教育
眾所周知,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明確要求,即學生要通過對中外優秀文化的學習,比較、鑒賞、批判、反思、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個人應該高度認同價值共同體,并有意愿將其朝著正面、積極和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家國情懷”又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停留在口號上的多,切身體會的少。因此,滲透愛國主義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體會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代教育教學肩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英語課堂上,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口號層面的愛國主義得以具象化,讓高高在上的價值觀教育得以投射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們體會到觸手可及的家國溫暖,由此滋生的愛國心和自豪感,要百倍強于空洞的理論說教。
一直以來,德育教育都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家國情懷教育則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高中英語必修2第一單元“Cultural relics”中,以一篇“Big Feng to the Rescue”講述著名作家馮驥才保護天津老街文化建筑的故事,喚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反思,喚醒青年學生投身優秀文化遺產保護行列的意識。必修3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更是從節日文化的角度切入,指導學生回顧和學習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同時對比世界各國節日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二、 英語課堂教學中報刊閱讀的必要性
英語報刊閱讀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分別提出了明確的詞匯量要求。其中必修課程要求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500詞,總量不少于4.5萬詞;選擇性必修課程要求學生每周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500詞,總量不少于10萬詞。要想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量水平,在廣泛閱讀中引入豐富的語篇文體,如對話、小說、傳記、新聞報道和報刊文章、網絡媒體的代表性文章等勢在必行。同時,在《報刊英語》(# FKEnglish By Newspapers # F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1984)一書中,報刊作為教材被羅列出幾大優點,其中便提到了報刊的語言新穎、內容有趣、用詞豐富等。當然,報刊閱讀還具有時效性,題材豐富,內容豐富等優點。在具體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主題語境選取合適的閱讀文本,可以針對教材中不同題材、事件等推薦專題閱讀材料,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此外,優質的英語報刊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語語料,涉及英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題材,通過大量的英語報刊閱讀,除了提高閱讀能力之外,學生們還能夠從中汲取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最新穎的詞匯運用、有趣的文化現象等等,從而反思中外文化差異,有效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
(一)英文報刊閱讀應以學生為本
要想以英文報刊閱讀教學為途徑,有效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首先教師要保證報刊閱讀教學以學生為本位,即閱讀文本難度需基于學生實際水平、教學中關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度。
首先,教師應明確把握教學對象的英語實際水平,基于學生的水平選擇生詞較少、篇幅較短小的報刊文本作為閱讀的開始。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成就感,初步培養學生閱讀英文報刊的積極性。在報刊文本題材的選擇上,應以學生的群體特點出發,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比較有趣的文章,在閱讀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真心實意地投入到報刊閱讀的學習中去。
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授人以漁,指導學生做好諸如詞匯積累、好句摘抄等學習方法,為打下深厚的閱讀基礎做準備。另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采取有效的閱讀策略正確理解報刊文本內容,如略讀、跳讀、細讀、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等,還可以通過報刊標題閱讀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或觀察文章配圖推斷文本主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英文報刊閱讀能力。
傳統的英文報刊閱讀,往往由教師挑選和指定閱讀文本的題材和內容,學生僅在閱讀階段參與。以學生為本位的英文報刊閱讀教學應該采取更加開放兼容的模式,將課內指定英語報刊閱讀和課外自主報刊閱讀相結合,更加有效地提升閱讀成效。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報刊自主閱讀模式下,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知識水平選擇適合的文章并加以分享。在這種寬松自由的閱讀模式下,學生的閱讀體會是第一位的,繼而進行思考與分析,通過小組探究合作的模式互相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感悟會更加深刻。
(二)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傳統英語閱讀往往發生在課內,即課堂上由教師帶領或組織學生進行面對面的閱讀教學。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真正能夠分配給報刊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了提高英語基礎閱讀量,學生們必然要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除了傳統的紙質報刊,新興的英文閱讀App也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教師可根據學情推薦諸如“CGTN”“流利說·閱讀”“藍思學生分級外刊”等微信公眾號或手機App,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英文報刊閱讀平臺,指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從二月到五月,我國的中學生們度過了一個超長“寒假”。疫情阻止了人們出門的腳步,互聯網卻為大家打開了一扇世界之窗。在這場持久的線上英語教學活動中,報刊閱讀成為學生們的最愛。通過一篇篇報刊新聞閱讀,學生們可以對居家抗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反思(“The worlds biggest work-from-home experiment has been triggered by coronavirus”“Parents grapple with E-learning as Chinese schools stay shut”);將英美國家的抗疫策略與我國相比,學生們由衷地感到自信與自豪(“As Europe shuts down,Britain takes a different,and contentious approach”“Covid-19 is spreading rapidly in America. The country does not look ready”)。學生們還在閱讀中欣賞到武漢大學櫻花盛開的絕美景象,與困守家中但仍心懷美好希望的武漢民眾產生心靈的共鳴(“Wuhans beautiful cherry blossoms captured in stunning drone footage”)。當傳統愛國主義價值觀教育與新時代“互聯網+”強強結合,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瞬時間煥發了不一樣的生機。
(三)將英語報刊閱讀教學與部頒教材有機結合
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語教科書已經將大量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閱讀材料編寫在內,那么在此前提下,教師更可以基于教材課文具體內容將報刊閱讀話題延展開來,既不改變原有課文閱讀機制,又能將英語報刊閱讀有機穿插在各個單元教學節點中。
試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四單元Natural Disasters中精讀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為例,文本旨在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發生在我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學習報告文學這種紀實性文體的語言特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然災害。同時,文章中對自然災害發生前后的驚人場景描繪生動,凸顯了滿滿的“災害無情,人間有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這篇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收集英文報刊中關于世界各國自然災害的相關報道和文章與學生們共享,體會全人類在面臨自然災害時共同的情感和心聲,體驗通過多種途徑,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一場自然災害,再嘗試自己動筆,寫出一篇報告文學。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作為部頒教材的有效補充,是滲透家國情懷等德育教育的優秀途徑。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立足于應試,但又不單純以應試為目標,它可以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分組活動等極其靈活的方式,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詞匯量水平和高階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綜合素養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端木義萬.外刊教學:教材與教法[J].外語研究,1996(4):60-61.
[2]陳芬.核心素養下報刊閱讀模式研究[J].文學教育,2020(2):70-71.
[3]陳靜.基于英語報刊閱讀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3):162-163.
[4]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60-66.
作者簡介:黃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