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華
在農村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對于提升幼兒的認知思維和文化修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幼兒教師要重視我國傳統節日,并嘗試將傳統節日滲透在幼兒教育中,讓幼兒從小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與節日,豐富他們的文化認知。本文主要介紹農村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開展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教師要不斷豐富幼兒的認知,挖掘農村教育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比如,傳統節日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通過開展有趣的傳統節日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全方位發展,加強幼兒的情感教育,讓幼兒形成良好的文化理解和民族自信,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一)兼顧認知、技能與情感
教師可以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認知、技能、情感態度作為傳統節日活動目標的劃分維度。例如大班元宵節活動“高蹺樂”的目標定位為:讓幼兒了解高蹺是一種民俗活動,掌握踩高蹺的一些技巧。在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身心放松,可以收獲一定的情感,掌握一定的活動技巧,加深對高蹺活動的情感。
(二)依據幼兒年齡段劃分目標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認知情況不同。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確定不同的傳統節日活動目標,認真分析幼兒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傳統節日活動是否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的目標定位為:3~4歲幼兒要與成人互動,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并談談自己在元宵節吃了什么食物,有什么體驗;4~5歲幼兒除了掌握前者的認知外,還要積極參與一些元宵節的活動,加深相關活動體驗;5~6歲幼兒對傳統節日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一些具體實踐活動,比如讓他們參加包元宵活動。如此,通過層層遞進的組織方式,可以讓活動更具針對性。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選擇相對應的活動目標,調動幼兒的活動積極性,激發幼兒的認知能力,讓幼兒在活動中收獲成長。
(一)內容貼近幼兒年齡
在傳統節日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3~4歲幼兒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節日氣氛較為濃厚、比較熱鬧的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感受節日的氛圍,比如組織春節活動,讓幼兒觀察對聯、紅燈籠等。4~5歲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師可以讓幼兒與家人互動,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并在幼兒園復述等。5~6歲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訓練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傳統節日活動。
(二)幼兒生活經驗滲透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課程資源。而傳統節日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具體部分,讓幼兒參與具體的活動可以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情感。為此,在選擇活動中,教師要盡量選擇與幼兒實際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內容,便于幼兒掌握傳統節日的習俗,提升他們的文化內涵和素養。例如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教師可以從幼兒的已知生活經驗出發,如“月亮”,讓幼兒想想與月亮有關的節日,之后再為幼兒組織中秋活動,引導幼兒的認知呈梯度上升,幫助幼兒不斷積累和深化對中秋節的認識。
(一)營造傳統節日氛圍,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
農村幼兒教師在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時,要注重營造傳統節日氛圍,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和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和內涵。
例如,教師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可以結合本土特色營造傳統節日氛圍,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利用民間工藝本土文化,通過拼貼、雕刻、拓印、版畫、剪紙、彩繪等形式指導幼兒制作有關傳統節日的工藝品,用于幼兒園的裝飾。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進行平面木屑粘貼、樹皮版畫、根須造型、樹葉貼畫、紙箱雕花、彩繪餐巾盒和果盤等活動,將春節中的十二生肖、春聯、鞭炮、年畫以及中秋節的月亮、月餅和花燈等元素融入手工制作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制作的傳統節日手工藝品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陳列,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鍛煉幼兒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深化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二)創新傳統文化活動,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
我國傳統節日非常多,有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以及臘月最后一天的除夕等。考慮到幼兒園教育活動時間有限,幼兒教師不可能為所有的節日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創新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有效培養幼兒的傳統文化意識。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在晨間體育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跟隨節日童謠兒歌進行跟唱和律動,讓幼兒邊鍛煉身體邊誦讀節日兒歌,掌握一些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此外,幼兒教師還可以將踩高蹺、賽龍舟、舞龍舞獅和抬花轎等節日習俗簡化和創新為適合幼兒進行的游戲活動,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樂于參與其中,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除此之外,幼兒教師也可以融入中秋節中的猜燈謎、賞花燈以及做月餅等節日習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月餅和繪制花燈,一起猜燈謎,激發幼兒的認知思維。
(三)加強家園共育合作,深化幼兒對文化的理解
我國傳統節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大部分傳統節日都是在家中與家人一起度過的。教師在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時,要注重加強家園共育合作教學,提升幼兒家長的傳統節日文化素養。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與親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開展傳統節日親子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增強幼兒與家長之間的友好互動,這對優化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有著積極意義。
例如,元旦我邀請幼兒家長來幼兒園,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制作餃子餡并和面。當一切就緒后,以親子為一小組,開展親子包餃子比賽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手把手教給孩子包餃子的技巧,而我則充當裁判為大家播放有關新年的音樂,以此活躍氣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親子活動向家長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素質教育優勢,加強幼兒家長對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重視,有助于家長的言傳身教,深化幼兒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比如,幼兒教師可以每月開展家長集會活動,設置一個傳統節日主題,并根據不同的節日創新親子制作、親子游園和親子才藝展示等活動。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對提升幼兒的人文修養和愛國情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這就要求農村幼兒教師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展,將傳統節日滲透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促進幼兒的道德情感發展,為幼兒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積極創新傳統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家園共育合作,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幼兒的傳統節日文化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麒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