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必須改革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英語學習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改革;小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2-0093-02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ust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and textbook-centered teaching model,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giv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mselves in teaching, and let students devote themselves to English During the study, I feel the joy of learning English,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ore competence of English subjects.
【Keywords】Reform;Primary school English;Teaching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以更好地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樹立“生本理念”,將學生主體地位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從而由傳統教學中被動的學轉變為主動探求與滿懷熱情的學。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部分小學英語課堂還沿用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學生機械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形式還依然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化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苦悶和索然無味的,降低了學習效率,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英語學習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主體意識
教學活動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必須通過學生對語言的強化訓練,即在不斷地語言輸入與輸出中形成語言能力與習慣,而這一切都需要由學生完成,教師取代不了學生的知識獲取過程。教師滿堂講解與灌輸只能占用學生大量自主訓練的時間。而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也被同化,常常人云亦云,按照教師的指令機械訓練,缺乏主體意識,也就很難形成主動探索精神。因此,只有具有主體意識,學生才能認識到自身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
(二)學生的主體情感未得到有效激發
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致使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只局限于機械式的提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很少出現在英語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情感得不到激發的英語課堂,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熱情。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追趕教學進度,課堂教學違背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學生很難融入教學情境中具體感受語言學習的樂趣。因此學習也是疲于應付教師提問與訓練的過程,學生學習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高耗低效是傳統英語教學的普遍特點。
(三)缺乏互動合作交流
英語是一門語言工具,需要不斷交流與互動才能習得,而目前部分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互動交流比重較少,有的互動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常常脫離主題,造成學習內容的偏離。因此有效組織合作交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是英語教學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創新方法
(一)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實施人性化教學
從建構主義理論可知,學生掌握與內化知識的過程并不是靠教師的傳授完成的,而是通過自身的學習、體驗、感悟及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指導的作用,做好服務角色就可以了。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揮助推作用。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用英文的形式表達,學生在理解時遇到陌生的詞匯就可以通過相關工具書去了解這些詞匯的具體含義,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詞匯積累與閱讀能力。再如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交流,詢問學生自己的英文名字是什么,如一個學生回答自己的英文名字是“Rock”,其含義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像巖石一樣堅實。在這樣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中,激活了課堂,學生也能主動學習。
(二)激發學生情感,營造情景教學氛圍
小學生自制能力是比較弱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實踐證明,學生大多是以興趣為支撐產生學習動力并投入學習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放松身心進行學習,學生才能大膽開口說英語,主動與同學、教師用英語交流。如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善意的微笑,以平等的語氣與學生交流都可以使學生放松心態,學生可以受到教師熱情的感染而主動學習。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開展學習活動。如一些熟悉的歌曲,可以譯成英文版,教師和學生一起唱,如將《兩只老虎》譯成英文版“Two Tigers”并且將歌詞投放到大屏幕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歌唱,教師還不時做一些動作配合,這樣的課堂氛圍十分放松,學生英語學習的情感也被激發起來,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激活課堂,融入游戲教學
小學生天生喜歡游戲,這種天性可以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使英語課堂在活躍中激發學生思維,寓教于樂,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單詞接龍比賽,看誰掌握的英語詞匯更豐富、準確,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以頒發小獎品,如一本筆記本、一朵小紅花,獎品價值雖微不足道,但在學生的心中是榮譽的象征,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再如,角色扮演的游戲是學生最喜愛的英語活動,在進行英語對話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教材原有的對話進行改編,再在小組內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與小組成員互動進行角色扮演。當然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相關英語故事,讓學生扮演角色,如讓學生閱讀寓言故事英文版“The wolf is coming”,然后進行角色扮演,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同樣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開展合作教學,促進主體互動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交流與互動。語言習得的規律就是不斷輸出與輸入,也就是運用所學語言工具進行互動交際,交際的過程就是語言訓練與內化的過程。如教師可以設置看圖后寫小作文的任務,小組可以合作完成,學生可以每人一句對圖畫進行描述,最后將小組內所有成員描述的語言記錄下來再進行修改,形成一篇小作文。學生在完成作文的過程中,可以相互探討,對于自己在描述中遇到的陌生詞讓可以通過工具書進行查找,了解用法,然后運用到描述語言中。在作文上交后,教師及時批閱與反饋,指出作文的優缺點。如在平日課堂學習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組織小組探究討論,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最終使問題在合作互動中得以解決。
總之,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興趣為中心,促使學生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權威地位,建立良師益友的平等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與教師、同學交流,能夠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并且不斷反思自身的學習過程,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昌.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3(08).
作者簡介:孫小妹(1969.02-),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