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萍
【摘? 要】幼兒園教科研活動只有立足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開展好教科研活動,才能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本文從建立科學規范的教科研制度、探求形式多樣的科研活動、提煉豐富多元的科研內容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有效組織教科研活動的底氣、底色、底蘊。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3-0046-02
【Abstract】Kindergarten educationscience research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main pos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develop good educationscience research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his paper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ystem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ent three aspects of refining is diver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mpl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activities like emboldened,Background color, background.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科研興園”已成為一種趨勢。幼兒園教科研活動是組織好教育教學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活動形式,是一所幼兒園打造品牌名園不可或缺的專業底氣。教科研活動應立足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構建教科研活動的基地。那么幼兒園的教科研活動應如何有效開展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筆者從一線科研活動中進行粗淺探索。
一、專業底氣:緣于教科研制度的規范
(一)教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嚴格、規范的教科研管理制度,是保證教科研活動開展的前提。從幼兒園層面制定規章制度非常有效,嚴格的管理制度為活動的開展建立了基礎。學校應建立科學規范的獎懲機制,調動教師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師成為教科研活動的主人,樹立“人人是研究者”的主人翁意識,使教師從“要我去研究”轉化為“我要去研究”,化外因為內因。
(二)教科研活動制度
制定詳盡、清晰的教科研活動制度是保證教科研活動開展的基石。學校應制定學習研討制度、定期召開教科研學習會議,落實教科研活動及學習活動。我園每周二開展一次教科研活動,全體教師參與,活動由專人主持,教師參與互動,專人負責會議記錄,活動后在幼兒園網站或微信平臺宣傳活動內容,成為一系列活動制度?;顒佑山炭浦魅危ń萄兄魅危┰陂_學初進行統籌規劃,圍繞教科研方面的共性問題、亟待解決的教學實踐問題、富有研討價值的前沿話題、具有前瞻意識的理論分享、當前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等,在教科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分享、沙龍研討,形成制度,以有效規范教科研活動,深化活動內含與外延。
(三)備課組、課題組制度
遵守細致、完善的備課組(課題組)制度,是教科研活動開展的保障。備課組活動中教師回顧上一周開展的活動,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討論下一周的活動。備課組活動,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備課組活動,使主題實施過程提前預見困難、提前解決疑難問題。課題組活動時,由課題主持人提前發起話題,課題組教師們圍繞話題展開討論,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因此,完善的備課組(課題組)制度,是教育教學正常開展的堅強后盾。
二、專業底色:源自教科研形式的多樣
(一)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式科研
自上而下的教科研內容的形成,往往是由幼兒園科研管理層引領教師參與教育研究。在課題研究方向、課程框架體系的建構方面,高屋建瓴式的教科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科研的底色。也指通過政策引領與解讀,引導一線教師參與教科研活動,起到把控全局、引領發展的作用。
(二)自下而上:一線草根式科研
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科研,是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產生的著眼于“低坡度”“低層次”的研究。“低坡度”“低層次”是相對于宏大設計、頂層設計而言,是相對自由、隨機的,立點小又富有價值的研究,是一線教師面對課堂、面對幼兒、面對一日活動中發現的且具有一定實踐價值的活動所開展的研究。課堂是教師的教科研基地,來自教學活動中的問題、解決策略、教學反思,都能成為草根式科研的第一手資料。
(三)上下融合:研究共同體式科研
上下融合式科研,是教科研層面木土專家與部分一線教師組成研究共同體,圍繞共同的研究內容而展開的研究,既有來自上層的專業引領式指導,又有來自一線的實踐探索。一個有效的教科研群體的建立,需要有上層的創造性作為,又要有一線教師的內在需求。只有上下有效融合,才能聚合集體的智慧,構建有效的教科研群體。
三、專業底蘊:來自教科研內容的多元
(一)經驗分享式科研
經驗分享式科研活動,是指教師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有一定價值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或研究成果,在教科研活動中向教師進行分享、展示。分享的內容可以是圍繞班級微課程實施的“課程故事”“微課程案例”,也可以是撰寫的富有一定理論高度、值得借鑒的“學術論文”“成長故事”,還可以是行之有效、具有推廣價值的“班級亮點”“管理金點子”等。
(二)案例剖析式科研
案例剖析式科研,可以是剖析幼兒行為個案,找出行為背后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可以是游戲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采用視頻播放的方式再現畫面,有針對性地開展研討。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研究價值,能引起教師的共鳴,圍繞案例能抽絲剝繭式地層層深入研討,挖掘其價值。如:觀察名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針對其中一個環節或一個片段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學習名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反思其教學設計背后的思考,只有深入剖析,才能領悟精髓,剖析的深度決定研究的厚度。
(三)群體學習式科研
群體學習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學習方式,是相對于小組學習、個人學習而言的一個科研活動。群體學習的范圍更加大眾化,所學習的內容也更有針對性,是基于教師專業發展和科研水平所開展的學習活動。如:邀請國內外教育專家開設講座,讓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觀念,是一種群體學習模式;園級的“梁幼專家工作坊”活動,由市學科帶頭人帶領本土專家組成專家團,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開展好書推薦、論文賞析等群體性學習活動,以有效推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四)課程審議式科研
課程審議式科研是富有新意的科研內容,一般分為三級審議,即實施前的設計審議、實施中的問題審議,實施后的評價審議。第一級審議牢牢把握課程開展的方向,盡量避免方向走偏,審議活動設計的合理性與優劣、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實施中的問題審議,圍繞課程實施階段性效果與存在的不足進行審議,尤其是深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價值、生成的課程,及時調整課程研究方向;第三級審議,對于實施后的課程做適宜的評價分析,綜觀整個課程活動發現存在的問題,總結提煉具有推廣意義的活動與內容。教科研活動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潤滑劑,它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教師成長。我們提供“研以致用”“研中成長”,豐富多元的教科研活動,讓科研的底氣、底色、底蘊豐厚研究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黎婭琴.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研究[J]. 成才之路,2017(10).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