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廣泛。在這個大環境下,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本文從互聯網時代背景分析,通過探析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心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以及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找出互聯網時代高校對提高大學生幸福感、滿足感,解決和控制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0年9月發布了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占比99.2%。在這其中,我國網民以中青年群體為主,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高達19.9%,18.8%的網民受過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以“00”后為主的大學生具有活力,思想活躍。一方面,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是由于中學時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少,初入大學,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適應問題,心理承受能力差。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三觀還未完全成熟,容易在網絡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同時很容易受到互聯網中一些不健康信息的誤導,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獲得滿足感,從而削弱他們的判斷力,當豐滿的理想遇上骨感的現實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很大的威脅和考驗。
二、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激發學生張揚個性表達自我
網絡世界是一個萬花筒,各種資源的豐富性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和樂趣。一方面大學生可利用互聯網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開拓眼界。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沒有種族和國界的限制,大學生在這里可以充分張揚個性表達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自信心。[1]
2、舒緩情緒,釋放內心壓力
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2]在這個世界里,一方面由于人們可以不用透露真實身份就可以在這里表達意見,為此,對于思想較為自由的大學生而言,在這里可以盡情的暢所欲言,釋放內心的壓力;另一方面,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的出現,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通過分享生活、發布小視頻作品等手段,舒緩了日常緊張的學習氣氛,排解情緒。
3、方便情感的聯絡
許多大一新生剛步入校園,可能會面臨種種的不適應。尤其是剛剛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難免會想念親人和朋友。互聯網時代,科技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進行視頻通話,與家人或朋友進行情感交流,使心靈得到了慰藉。同時,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了解到朋友的近況,情感得到了寄托。
(二)消極影響
1、無心學習沒有目標
當代大學生很容易被網絡世界虛擬性所吸引。大學生的價值觀還未完全成熟,自主性比較差,很多同學無法正確處理學習和上網的之間的關系,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據調查,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的有近80%。 玩游戲、追劇、刷微博、刷抖音或者刷朋友圈等已經成為現在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個別同學網癮較大,每天曠課逃學沉溺于網絡游戲,導致成績下滑嚴重,最終退學。同時,長時間上網還會導致生物鐘紊亂、體能下降等反應,更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2、人際關系障礙
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目前大學生的交流從面對面的交流向“云”交流轉變。微信的出現,也讓信息交流更便捷。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無論是課堂、寢室還是食堂出現了大量的“低頭族”,很多學生更喜歡在指尖上進行交流。有的同學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在網絡中侃侃而談甚至是“鍵盤俠”。長此以往,很多同學模糊了現實世界和虛擬的網絡世界的邊界線,不愿意在現實世界中進行交往,出現虛擬人格和真實人格,這必將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
3、負面新聞的影響
“風聲雨聲讀書聲皆為鍵盤聲,家事國事天下事皆為網上事”,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大學生只要打開手機或者電腦便知社會事。大學生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知曉天下事的同時也有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手機或者電腦網頁上每天都會被各種信息“狂轟亂炸”,各種網頁隨機崩出的熱點無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判斷,尤其是某些新聞為了獲取點擊率和關注度,用一些低俗的詞匯和圖片吸引眼球,這些都很容易影響到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進而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的心理還處于不斷成熟的階段,心理的承受能力還比較脆弱,承壓能力差。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一定積極影響的同時,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不可小覷。如果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沉溺于網絡,將影響其正常的社交能力,甚至帶來心理疾病。與此同時,高校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高校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效的進行干預,幫助學生順利的度過大學生活。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研究
1、建立動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重點關注網絡檔案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網絡化、動態化管理有利于更準確的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3]每個學期初通過測試、談心談話、學習成績和班級干部反饋等渠道掌握學生心理情況,記錄重點關注。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通過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定期的心理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加強高校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心理四級網絡管理機制
一方面,高校應積極吸納更為專業的心理專業教師加入到自己的師資隊伍中去,另一方面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培訓,組建心理工作室,加強心理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將團體輔導、個體咨詢、課程設計和科研研究定為心理中心總體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學校應構建即心理中心-學院心理輔導站-輔導員-班級干部的心理四級網絡管理機制,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3、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體驗
高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對互聯網的迷戀,增強學生的適應力。同時積極開展一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活動,在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互聯網,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網絡,利用網絡獲取知識信息,學習如何在網絡世界中正確的表達自己,彰顯個性,增加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體驗。營造積極和正向的校園文化和學校環境,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變得富有生機、生活快樂、充滿希望和朝氣。
4、創新網絡化心理咨詢
互聯網給傳統的心理健康咨詢拓寬了渠道。高校可以創新網絡化心理咨詢方式,利用互聯網隱蔽性的特點,通過網絡咨詢可以消除學生的顧慮,保護學生的隱私,增加學生的信任感。同時可以根據咨詢平臺,收集學生建議和反饋信息,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針對性。
五、結語
目前,互聯網幾乎已經覆蓋到各個領域,高校更應該抓住時機,利用互聯網開展更具效果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互聯網+心理健康”,讓學生接受新時代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幫助學生開展自我教育,使大學生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更加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熊麗娜.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山西農經,2016(11):132-133.
[2]趙婷.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8(05):281-282.
[3]周國軍.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討[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0):110-111.
作者簡介:
張璐(1993-),女,助教,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輔導員。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學生工作),“基于雙因素模型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研究”項目批準號:XGW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