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春林
隨著我國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每年例行體檢的習慣。但許多人在看到自己體檢報告單上的一些異常情況后,就會產生異常的恐慌,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過分擔憂,寢食不安。因此,本文給大家科普一下體檢時腹部彩超常見的四大良性肝膽疾病,以供大家參考。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脂肪肝在超聲檢查中可表現為三種不同類型,分別為彌漫性均勻性脂肪肝、彌漫性非均勻性脂肪肝以及局灶性脂肪肝。
(一)彌漫性均勻性脂肪肝
彌漫性均勻性脂肪肝輕度以及中度患者在超聲檢查中的表現為實質回聲細密、均勻且輕度增強。不同的是輕度脂肪肝患者在超聲檢查中可顯示出清晰的肝內管道結構;而中度脂肪肝患者在超聲檢查中則呈現出稍微模糊的肝內管道結構,并會顯示出深面膈肌,后方回聲會輕度衰減。若患者為重度脂肪肝,其在超聲檢查中會表現出形態飽滿、體積增大的肝臟,同時會具有細密、均勻、增強明顯的肝回聲以及模糊不清的肝內管道結構,深面的膈肌顯示不清,后方回聲明顯衰減。
(二)彌漫性非均勻性脂肪肝
彌漫性非均勻性脂肪肝是脂肪肝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在超聲檢查中的表現為患者肝內的低回聲區以及周邊高回聲區域出現不同脂肪含量的脂肪浸潤情況。
(三)局灶性脂肪肝
局灶性脂肪肝是患者肝臟內出現區域局部脂肪增多。局灶性脂肪肝在超聲檢查中的表現為患者肝臟內局限性高回聲區具有細密、均勻的內部回聲,不會對周邊臟器產生壓迫。患者的門靜脈肝內分支周圍、肝尾狀葉內、膽囊窩旁以及肝包膜下是最容易出現局灶性脂肪肝的位置。
肝囊腫是一個完全良性的疾病。肝囊腫在腹部彩超中的表現呈多發或單發,從數厘米至數毫米不等大小,具有清晰邊界的影像。一般在體檢時檢測出來的肝囊腫是無需處理的,但是當體內出現特別大的囊腫,或是在進餐后常感到飽脹不適時,則表明囊腫已經大到壓迫周圍的臟器了,此時應該采取微創手術處理肝囊腫。
血管瘤是源于血管先天發育畸形的一種疾病,可發生在人體的全身多處,而發生在肝上的血管瘤就是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同肝囊腫一樣是完全良性的疾病。肝血管瘤在腹部彩超中的表現為高回聲或是多伴隨有網狀結構的低回聲,具有均勻密度,規則的形態,清晰的界限。患者在檢測出肝血管瘤后,應該定期到醫院進行監測,考慮是否需要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切除。
膽囊息肉樣病變在腹部彩超中的表現為不隨患者體位移動,附著于患者膽囊壁的異常回聲,通常體積小于一厘米,可呈強回聲,亦可呈弱回聲,聲影一般無。膽固醇息肉、腺瘤樣增生、腺瘤以及腺癌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常見的幾種類型。
(一)膽固醇息肉
若患者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為膽固醇息肉,多表現為多發,體積大多小于一厘米,呈帶蒂結節形態或是窄基底形態,可能會呈現輕微的囊壁改變,無病變血供或是限于基底的病變血供。
(二)腺瘤樣增生
若患者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為腺瘤樣增生,多表現為單發,體積多介于一至兩厘米間,呈基底寬的團塊形態,可呈現明顯增厚、黏膜連續的囊壁改變,病變血供極少。
(三)腺瘤
若患者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為腺瘤,多表現為單發,體積多介于一至兩厘米間,可呈結節狀的寬基底形態,無明顯囊壁改變,病變血供少。
(四)腺癌
若患者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為腺癌,多表現為單發,體積多介于一點五至兩厘米間,呈基底寬的團塊形態,可呈中斷、增厚的囊壁改變,病變血供較豐富。
針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目前臨床上并不建議患者采取手術治療,但是當機體內單個膽囊息肉樣病變超過一厘米時,建議患者采取外科手術的方式切除膽囊息肉。
(作者單位:三臺縣中醫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