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運渠
摘 要: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民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越發明顯。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河流、湖泊水體受到污染,植被被破壞,空氣受到污染等,如何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是當前發展所需要考慮的。水利工程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在工程建設中會破壞周圍環境,給水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建設施工中需要做好環境保護,最大化降低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如在施工中采用生態修復技術來進行水土保持。因此這里就對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運用做研究,并提出策略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應用
在水里工程發展時期,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因素,有效降低工程施工對環境、生態系統、動植物生存鏈的影響。因此,在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做好相應的地質環境勘察、詳細分析地質樣本與水源因素,并將生態修復技術納入工程建設,保障生態系統內水土資源的完整性,從而科學穩定的推進社會發展。
1 目前生態修復技術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內涵
我國是既是農業大國也是水資源大國,我國地貌廣闊,擁有豐富的水土資源與森林資源,在很長的一段社會高速發展中,我國大量興建水利工程,這些包括用來發電、用來農業灌溉、水源儲存與分流等功能,推動了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既帶動了經濟增長,也為農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水土資源、森林的破壞非常明顯,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發展水利工程有利也有弊。為了降低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注意生態的保護,同時綜合地質因素與施工要求,在建設中采取必要的生態修復技術,以注重對周圍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促進水土結構的穩定。這樣既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質量,也可以美觀環境,推動水利工程的高速發展。
2 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運用
在目前的水利工程發展中,生態修復技術應用非常廣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將根據水環境因素、水利工程建設要求做綜合性分析,并采取相應的環境維護手段,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從而有效修復生態,提高生態的穩定性,具體如下分析:
2.1 對土壤實施保護,增強植被表層抓地能力
目前來說,在水利工程生態保護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問題。土壤是維持整個生態穩定的基礎,土壤的質量決定了植被的質量,而植被是生態的基礎單元,只有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環境,破壞生態,因此對于土壤的修復異常關鍵。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會挖掘河道、攔截水源,勢必會導致水土大量的流失,一旦水土流失,植被表層結構將受到破壞,植被根系裸露,長期性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同時隨著水土流失的加重,水利項目質量將受到影響,周圍地下水下降,遇暴雨容易發生泥淖、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環境造成第二次破壞。因此需要做好土壤保護。 如施工中做好及時的棄渣回填、在被回填的泥土層進行植被種植,穩固土壤結構,對河道進行加固處理,并栽種相應的植被灌木進行環境保護,提高土壤的活力與穩定性等。
2.2 合理調整生產布局,加大技術應用力度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水資源豐富,同時地形結構多變,不同地區的水源情況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全國各地新修水利工程,其采取的手段與技術都存在差異,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來做綜合性分析,采取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這將是關鍵。所以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前,就需要做好長遠的規劃與目標,精準布局,科學施工,并將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納入施工環境,從施工中嚴格要求自己,從而提高環境保護力度。具體包括了:在工程建設之初,需要相應的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周圍的生態、物種、地質、氣象等情況,合理分析,并結合項目要求精準布局,并對設計提出相應的要求,以維護周圍生態;其次是加強施工管理,對于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材料的堆放、垃圾的處理有明確的要求與規定,并保障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最小;最后其實最好相應的生態修復工作,滿足當地環境保護要求,配合政府積極處理施工中對環境產生的問題,并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手段來對環境進行修復,提高水利工程的質量,也能維護環境生態。
2.3 制定修復方針,科技應用技術手段
一般來說,不同地區、不同地貌,針對環境的水土流失問題,每個地區有專門的處理技術與保護規要求。因此對于生態的修復應該因地制宜的采取方法,有針對性的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處理。如我國南北地區在水土結構、地質情況、時候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同,所采用的維護技術存在差異。同時北方地區氣候溫度低、泥土相對貧瘠,需要根據地區因素引入特定的植被進行生態修復。而南方地區,多平原、水源豐富且生態種類更多,可以進行邊坡加固處理,同時在水源附近增加草本植物、灌木、喬木等之類種植,美化環境又能及時修復生態,起到提高經濟,保護生態的效果。
2.4 建立區域水土保持監測體系
要想提高當地的生態修復水平,必須構建出合理的監測體系。通過監測體系的構建,可以更好地監督水利的施工,確保水利施工減少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確保生態修復保持水土的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要對做得好的給予獎勵,做的差的給予懲罰,做好獎懲制度。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做好重點區域對主干河流水土的檢測工作,建立監測站點積極構建完善的檢測分布體系,這樣才能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線,確保監測網絡的完善及其準確。為了切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我們要建立有效地防止平臺,積極深化水利改革,并結合當地的優惠政策,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實際工作中結合當地氣候、溫度、降水,監測體系應該包括植物統計,水土保持情況,根據當地的生態系統合理監測。
結束語
面對水利工程對環境的破壞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并提出好的方法。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效率,加強生態修復技術的運用。通過水利修復技術不斷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推動水利工程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桂云,張國禹,吳笛.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運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10):219.
[2]袁立恒.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運用[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9(06):66.
[3]張培君,張家富,趙金波.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運用[J].科學技術創新,2019(1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