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豪
摘 要:隨著當前時代物質經濟水平的迅速發展,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化教育都在隨之而發展,從國家之間到個人之間都面對著競爭,而這種競爭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大程度上表現于創新能力上。今天,高校也越來越注重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競賽、活動、實習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從精神和物質上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然而現實中的一些阻礙仍然存在,因此本文將從這些內容出發,探討和提出培養、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社會、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是一個人能否在思考中產生新的認知、新的理解和思想的能力的反映,需要一個人具備良好的綜合能力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大學生培養創新能力,不僅有利于其自身更加深入、全面地學習知識并且融會貫通,還能夠推動大學生將來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本文中,將從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的分析以及能力培養阻礙出發,分析其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
當前社會中對于個人尤其是大學生、年輕人的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自己也認識到了這種需求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高校也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并且通過活動、競賽、講座等,支持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整體還不夠高,部分大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意愿不夠強,而高校雖然提供了一定的創新條件,但制度和實踐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大學生在學校中進行創新實踐的保障不夠充分。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應當從學生、教師、教學環境、學校氛圍、制度設計等多重角度出發采取措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阻礙
(一)知識運用的不夠充分
學習到的知識能夠充分進行運用,才是“活”了起來,不僅學習知識的時候要實事求是、從實踐出發,對于知識的應用也應該遵循實際情況、到實踐中去。能夠活學活用,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之一。在當前的大學生中,存在的一種情況就是知識的活力弱化,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對于只是本身的理解、運用能力比較弱,導致知識無法在實際中活用,學到的知識只是儲存在腦海里而無法融會貫通。這種情況,一方面會影響大學生的聯想、綜合能力,導致學生不能夠很好地將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打通、充分發揮知識的活力,阻礙了大學生思考、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會讓大學生無法將知識實際運用,即便學習效果明顯或者是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夠很好地進行思考,也難以將成果運用在現實中,導致創新能力空化。
(二)思維思考傾向標準化
思維和思考傾向于標準化的現象也是阻礙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大問題。思維的標準化,會導致學生看待知識的時候過于固定,將知識的功能性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專業或是用途上,導致學生的思考不夠靈活、缺乏融會貫通的能力,缺乏獨創能力。思維和思考傾向標準化,一方面受到權威的影響,因為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過于相信教師、書本的內容而沒有充分的批判意識,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權威意識更強,學生越來越不習慣進行對于權威知識的辯證思考看待。思維標準化還將帶來的一點阻礙是會讓學生產生思維惰性,學生獨立、自主、深入的思考較少,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局限性較強,也不夠深入,導致實際上的學習效果并不夠好。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一)從學生主觀角度出發提高創新積極性
要完善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首先應當考慮到大學生主觀角度方面,提高學生創新的意愿也就是積極性,讓他們希望、愿意并且能夠去進行創新和提高。其一,要加強大學生創新思想教育,通過理念方面的指導和規范,深化大學生對于創新能力、創新思考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認識和理念,并通過一定的鼓勵、激勵等讓大學生有創新的意愿;其二,要培養大學生創新品格,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單單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這么簡單,大學生還要克服理念上的局限、能夠突破思維固化等阻礙,因此,主觀上還要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投身研究或創新的興趣等。
(二)從教師角度進行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
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不懈的鍛煉,也只有在鍛煉中、實踐中才能真正實事求是地看待自我、提高自我,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離不開教師教學中的幫助,因此,教師應當衡量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能力的教授,讓大學生不僅能夠習得專業知識,也能夠提高創造能力。教師角度對于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鍛煉,要考慮到大學學習的特點、大學生的學業情況等,綜合考量決定,通過教學、考核中的形式多樣化來為大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能夠采取的方式有討論教學、課堂報告或辯論、專題研討等,這些方式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教師要考慮學業內容、學生能力、課堂進度等情況,讓學生在研究和討論中增強思辨能力,提高創造力;而在考核中,教師也可以豐富考核方法,除了傳統的開卷以及閉卷考試之外,還可以通過論文研寫、調查報告、實踐活動、實驗等方式,結合課堂知識內容,讓大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報告、活動等中去,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創造力、創新力。
(三)營造和創設創新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到的氛圍,對其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在良好的氛圍帶動下,校園內也會涌現多種多樣的活動、社團、組織等,進一步實現學生的參與感和參與度。高校努力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從外部環境角度看,首先要做的就是營造、創設起有關于創新的良好的校園氛圍,讓學校內能夠洋溢積極的、創新的學術環境,從而激發各類組織活動、社團協會的活躍性。學校要擔當起組織創新文化建設的責任,一方面主動舉辦實踐活動、競賽、學術報告或講座等,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生自發組織的創新活動、社團等提供便利和條件,讓大學生有意愿、有能力進行創新的研究,提高大學生在各類創新活動和組織中的參與度并且獲得高度的參與感,提高對于創新的積極性。
(四)完善相關制度管理及支持
制度層面的管理和支持,是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規范和保障,既能夠讓相關的制度指導各類活動的進行,也能保證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足夠的、長期的重視。完善相關的制度管理,應當保障經費以及其他條件上的支持,制定出總的規范并且根據實際的活動、組織等實行具體的指導規范,例如,對于有實驗需求的大學生,高校應當建立其相應的制度,通過經費和制度支持來為大學生提供自由、合理的實驗室條件,讓他們能夠有將創新思考應用在實踐中的機會,讓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落在實處。高校還可以加強對于大學生創新實踐的管理及支持,從制度上更加合理地管理大學生的實習、實踐、設計等情況,讓他們能夠實際動手,在實踐中鍛煉,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統一并且不斷進步。
結語
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學生要實現個人的進步和成長、適應社會和社科的發展、對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不僅需要樹立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行,提高科學、文化綜合能力,鍛煉好身心素質,更重要的是還要具備優秀的創新能力。創新是活力的代表,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夠獨立自主的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穎的觀點、勇于創新,有助于社會整體活躍在創新的氛圍內。因此,當前的高校中、社會里,都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潛在的或是明確的要求,而高校教育應當從多角度出發,采取相應的措施,正確面對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面臨的阻礙,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海林.基于參與式教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1):94-95.
[2]楊平,范冰,王成杰.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構成及其培養[J].人才資源開發,2020(23):74-75.
[3]張丹.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23):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