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慶民
中國是造紙大國,同時也是造紙原料較為缺乏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造紙工業以草類原料為主。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升和2000年以后國內回收廢紙品質的逐步提升,草類原料制漿逐步被取代。此外,受原料制約,我國造紙行業對進口廢紙的依賴程度很高,但進口廢紙中夾雜的固體廢棄物進入國內等問題也越發顯著。國家針對這一問題出臺的禁廢政策對造紙行業帶來了較大影響,但也為廢紙回收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1 中國禁止廢紙進口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多次就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親自部署生活垃圾分類、禁止洋垃圾入境等工作。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在“2017年底前,禁止進口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紡織廢料、釩渣等品種”。廢紙被列入固體廢物禁止進口一直存在爭議,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造紙行業進行了廣泛調研。統籌采納各方意見后,2017年底發布了進口廢紙中其他夾雜物的比重由1.5%正式修訂為0.5%的規定,以提高進口廢紙標準,減少廢紙中摻雜的固體廢棄物。
社會對造紙行業的誤解太深、廢紙作為再生資源被認識的不足以及造紙行業對禁廢政策的接納性高、自我修復能力強等為禁廢政策的推行埋下伏筆。
1.1 社會對造紙行業誤解太深
提到紙人們會立刻想到書本、衛生紙、包裝紙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用紙。但是提到造紙廠很大一部分人腦海中立即浮現出冒著黑煙的大煙囪、臭氣熏天、污水亂排……。“造紙=污染”曾經是整個社會的共識,造紙行業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戴了幾十年。不可否認,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個造紙廠污染一條河的情況確實是比比皆是。但隨著現代化造紙工業的推進,中國造紙工業不僅在產量上成為了世界第一,同時現代化水平及環保水平也處于了世界前列。
隨著環保力度的不斷加大,行業整合的不斷加深,現代造紙工業正在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造紙行業使用的原料和生產過程排放的固態、氣態、液態廢物已基本實現可回收循環利用,也形成了綠色工業體系。然而,人們對造紙行業的認識和印象依然停留在上世紀,這種誤解太深,行業和媒體的呼聲不足,得不到大眾的認識和重視,不利于中國造紙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這種感官認識為禁廢政策埋下了伏筆。
1.2 對廢紙作為再生資源的認識不足
首先國人對廢紙的定義不夠準確,日本將廢紙稱為“古紙”。隨著禁廢政策的實施,目前已將廢紙逐步定義為再生纖維。顯而易見,廢紙不是廢物、垃圾,廢紙是造紙原料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廢紙在降低能耗、降低木材消耗、減少化學品使用等方面都有巨大作用。進口廢紙特別是美廢纖維較長,是優質造紙原料,然而夾雜的固體廢物并不是資源,因此禁廢的實質在于禁止固廢,并非優質纖維原料。
1.3 行業對政策接納性高 自我修復能力強
禁廢政策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事實上也是對造紙行業適應性的一種試探。最初的政策為含雜率由1.5%提高至0.5%以及混合廢紙禁止進口,表明國家禁廢的初衷在于減少固體廢物而非纖維原料。國家在頒布和實施禁廢政策之前也曾對造紙行業進行過“壓力測試”,考慮到造紙企業實際困難,直接全面禁廢將對造紙企業生產產生重大影響。采用了循序漸進的進口廢紙配額制而非“一刀切”,以此對造紙行業和造紙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壓力測試”,試探中國造紙工業的原料供給彈性度。2017年進口廢紙總量為2806.9萬t,2018年為1815.5萬t,2019年降至1075.2萬t,2020年1—10月共審批十三批次674.9萬t,進口廢紙配額量逐年減少。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料缺口逐步拉大,中國造紙工業的整體運行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分析主要原因是,造紙企業積極應對政策變化,主動調整戰略方針,通過提升造紙設備、提高得漿率,調整產品結構,拓展原料結構打造木漿、草漿等多樣化原料結構,開拓海外市場進口再生纖維漿,加大林漿一體化戰略等措施,確保原料供應,降低禁廢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造紙人是充滿智慧的,雖然在禁廢逐步推動的第一年,由于突如其來的變化,受到了巨大影響,但是行業的適應很快,各種舉措并用使得在禁廢力度逐年增加的情況下,行業并沒有亂,2019年國內瓦楞原紙和箱紙板生產總量為4410萬t,比2018年的4250萬t,增長3.7%。禁廢政策不斷升級,但是中國造紙工業并沒有因為政策而受到致命打擊,反而促進了行業整合,造紙行業的調整速度之快、應變能力之強也讓政府更有信心和決心推動全面禁止廢紙進口。
2 造紙行業應對禁廢政策采取的措施
面對廢紙原料缺口,造紙行業及企業一直在行動,通過不斷探索摸索出了填補這一缺口的方法。
2.1 海外布點 進口再生纖維漿
禁廢政策出臺后,國內大型紙廠積極布局海外產能,玖龍紙業、理文造紙、山鷹紙業、太陽紙業等紙廠紛紛出手,在北美、北歐、東南亞等地區進行多次并購、擴建。借助海外再生纖維漿廠,將廢紙在海外漿廠制成再生纖維漿,以平板、卷筒和濕漿等形式進口國內。2020年1—5月進口再生纖維漿72萬t,同比增加2.5倍。據統計,預計2023年國內紙廠在海外投建的再生纖維漿產能將達到800萬~1000萬t。
2.2 調整發展戰略 改變產品結構
禁廢政策出臺后,國內紙廠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如金光集團原計劃在鹽城投建400萬t/a包裝紙和200萬t/a黏膠纖維廠,由于禁廢政策的實施,金光集團及時進行戰略調整和戰略轉移,決定以自有的林木材料優勢,規劃年產200萬t黏膠纖維;同時收購博匯紙業,擴大白卡紙產能。太陽紙業發揮國內和國際兩大市場,形成以進口廢紙+再生纖維漿+草漿+商品本色漿+其他纖維為原料的多元化纖維結構。玖龍紙業計劃在湖北荊州新增60萬t/a木漿產能,同時在全國其他地方積極布點。理文造紙控制國內工業包裝紙發展速度,重點發展生活用紙,適當降低包裝紙產量。榮成紙業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中國臺灣,積極尋覓合適地點增設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