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宏
【摘? 要】能力導向型的數學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維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出發,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喜好的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也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獨立對各種數學問題展開探究,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能力導向;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5-0068-03
Ability-oriente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Minle County Junior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WANG Xiaohong
【Abstract】The ability-oriented mathematics classroom puts forward higher teaching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requiring teachers to actively change their teaching thinking,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optimize teaching design, and start from the students’ cognitive law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o design more consistent students' favorite teaching content ensures that students have a strong curiosity and enthusiasm for mathematics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highlight the status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n teaching, and let students independently explore various mathematics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can be fully developed.
【Keywords】Ability-oriented; Mathematics; Effectiveness; Teaching strategy
能力導向下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通過提問引領學生對知識展開深入思考,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能力導向型課堂常用的教學方式有很多,通過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本文針對如何創設能力導向型數學課堂,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要在能力導向型數學課堂中,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知識探究的好奇心,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傳統的數學教學多為灌輸式教育,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無法牢固掌握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也無法對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教師在教學前為學生建立具體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和練習,將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透徹,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也能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正數和負數》時,為了讓學生順利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調動學生的思考興趣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前詢問學生平時有沒有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視臺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在冬天的時候,是不是有些地方的溫度會低于0度,并請同學回憶一下,這些低于0度的地方,溫度是怎么表示的。學生通過思考會回想起這些零下溫度前面有個減號,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回答順利引入負數的概念。接著,給學生展示一些帶有標價的超市商品圖片,告訴學生這些是正數。這種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設置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熟悉感,通過具體的場景理解數學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后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需要用正負數來表示的生活問題時,學生也能靈活使用學到的知識加以解答。通過這種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學生的數學能力將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豐富練習方式,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要以能力為導向,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設計多元化的數學練習,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數學練習方式大都較為機械,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單純地對學到的各種知識和公式進行套用,缺乏自己的思考,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難以得到有效鍛煉。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題目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題,確保學生能在掌握基礎知識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進行更好的創新,促進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
開放性問題一般會有多種解題思路,教師在布置練習任務時,可以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將所有的解題思路都討論出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設計一道關于距離的應用題時,假設A、B兩位同學的家分別距離學校12KM和10KM,那么A和B的家距離多遠,這種題目的開放性在于,學生需要考慮A和B的家是在同向還是反向,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發散思維,學會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
此外,教師在設計課外的練習題目時,也要注意題目的多樣化,由于教材后面的練習題目都是對這一章節知識點的考察,因此題目設計方面較為單一,這種練習方式不能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與綜合運用能力。中考所設計的數學考題中,每道題目都包含了兩個以上的知識點,為了確保學生在考試時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教師在平時設計練習題時,就要將平時學過的知識都融入題目中,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通過長期的練習,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增強,也能在練習的過程中回顧舊知識,將學過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透徹。
三、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要以能力為導向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注重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平時學到的理論知識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加以有效應用。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得到更好的檢驗,教師也能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實踐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作用,在實踐中,學生能夠充分鍛煉自己的動手動腦能力,其數學綜合能力也通過實踐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平行線”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給每個小組布置教學任務,請各個小組在課后搜集生活中與平行線有關的實際案例,在課堂上,各小組根據自己搜集到的相關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出平行線的性質和特點,這種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大腦思維,對教學任務展開探究,學習能力與綜合能力將能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在搜集實際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我們每天走的人行橫道就是平行線,并自主總結出平行線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結論。
平時,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對知識的思考大多脫離實際,生活中也不注重觀察和發現數學現象,因此教師開展實踐活動,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確保學生在平時留心生活中的各種數學知識,并對此展開充分的思考。學生在將生活與實際聯系起來時,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三視圖”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放學以后找一找自己身邊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幾何圖形,并動手用這些材料制作模型,在制作好后,將模型進行不同方式的組合,探究不同組合在不同方位會出現怎樣的視圖。學生在動手制作模型、觀察模型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三視圖的特點,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
四、聯系生活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要在能力導向下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就要注意聯系實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教學分開,在脫離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實踐思維與發散思維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實際上,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應用到了數學知識。教師平時在講解數學知識時,也要積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思考,確保學生的實踐思維得到有效培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展開探索。
例如,在教學“一次函數與圖像”時,要確保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創造性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假設班里的A同學從家里出發,去找B同學玩,在路上遇到了C同學,與C同學交談后,繼續去找B同學,玩了一陣子后,A同學返回家里學習。教師在這一段設定中,將時間設為X,A同學到B同學家的距離為Y,兩位同學的家在一條直線上,接著以此畫出一幅函數圖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熟悉感,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述的函數知識。在教師畫出函數圖像后,再根據這段情景設置教學問題。
問題一,A同學遇到C同學時,距離家有多遠?A同學在出門多長時間后遇到了C?問題二,A與C交談了多久?問題三,A與C分開后,又走了多遠的距離到達了B家?花費了多長時間?問題四,A在B家里玩了多長時間?問題五,A與B家相距多遠?A到B家平均速度為多少?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將產生更加強烈的探究熱情,能夠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與討論,并順利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一次函數圖像的畫法,以及一次函數相關問題的解答更加熟練。
注:本文為2020年度張掖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能力導向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ZYLX(2020)08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文沐.淺析提高農村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
[2]方雷來.初中數學教學主動學習意識與能力培養淺析[J].考試周刊,2012(02).
[3]周芬.淺談初中數學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09).
[4]周麗.探析如何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8).
323950190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