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泉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紅色旅游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直擊人心,是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自2004年我國中宣部制定《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以來,經16年建設,紅色旅游目的地居民增收與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發揚的效果非常顯著。桂林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湘江戰役在這里打響、黨的民族政策方針從這里起步。當前,桂林紅色旅游重大項目建設正在快速推進,各縣區紅色旅游發展全面展開。然而,紅色旅游的方式還停留在山水觀光旅游與紀念場館參觀旅游的簡單層面上。與井岡山等全國紅色圣地的旅游相比較,桂林縣、區、市三個層面的紅色旅游產品普遍雷同,體驗性教育培訓效果不夠理想;旅游消費多數停留在紅色旅游地鄉村農戶出產的土特產商品交易層面。開發紅色旅游特色產品,豐富紅色旅游文化主題內涵,打造特色紅色旅游活動項目,增強紅色旅游體驗性研學培訓等,成為桂林紅色旅游創新發展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紅色旅游旨在促進參觀者將個體生命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通過激發基于社會現實的神圣體驗,形塑對重大事件的社會記憶,構建參觀者的社會認同,達到個體(歸屬感和自尊)和社會(凝聚力)的共贏效果。因而,內涵建設對于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綜觀桂林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內涵可以概括表達為蕩氣回腸的湘江戰役精神、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民族包容精神。
湘江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遭遇的較為慘烈的一役。在這場戰役中,紅軍損失過半,有三萬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在湘江戰役中,有三場阻擊戰意義重大,造就了紅軍的浴火重生。灌陽縣新圩阻擊戰、全州縣腳山鋪阻擊戰、興安縣光華鋪阻擊戰并稱為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是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的關鍵一環,為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立下了不朽功勛。“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足以概括和形容這場戰役的壯烈程度。在這場戰役中,紅軍損失過半,有三萬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湘江戰役以阻擊戰的形式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為中國革命事業保留了火種。
黨的民族政策最早在紅軍長征路上實踐,而紅軍長征路上最先經過的少數民族地區就是在桂林。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離不開少數民族同胞的擁護與信任,紅軍在到達廣西前,為了團結各民族群眾和尊重各民族傳統,就下發了第一個民族政策文件《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而后為進一步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又發布了第二個民族工作文件《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進一步闡明了中央紅軍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及民族工作的方針政策。紅軍在經過龍勝縣、資源縣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時候,留下了許多佳話,讓當地百姓稱道,流傳至今。也正是黨的這些民族政策的實踐,用實際行動向少數民族同胞展示了黨對少數民族同胞的關懷與尊重,至今,桂北各地仍有不少歷史遺址遺跡體現著紅軍民族政策實踐的痕跡,如龍勝紅軍樓、紅軍橋等就是黨的民族政策實踐的最好見證者。
湘江戰役的爆發讓紅軍對未來路線的選擇進行了反思,暴露了早期“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毛澤東同志的主張逐漸得到大家的支持,由此在長征路上召開了包括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等在內的多次會議,為遵義會議做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因此,湘江戰役的啟示教訓,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契機,為紅軍的戰略轉變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桂林紅色旅游景點和遺址遺跡較多,分布廣泛,且大多遠離城鎮中心,位于湘江河谷和南嶺山脈等區位條件較差的紅軍長征線上,現有紅色景點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桂林紅色旅游資源分布
續表
由上表可知,桂林紅色遺址遺跡較多,主要分布在龍勝、興安、全州、資源和灌陽5縣,其中以龍勝縣紅色景點最多,各種遺址遺跡、烈士墓、場館一應俱全,然而游客對于這些紅色景點卻缺乏了解,對轄區內龍勝溫泉和龍脊梯田等卻耳熟能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地區對于紅色景點缺乏有效開發宣傳,景點處于待開發或待深度開發狀態。
由表1桂林紅色旅游資源分布表可知,桂林共有紅色旅游資源78處,其紅色遺址遺跡數目之多、規模之大在全國范圍內少有,然而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發現,大多數遺址遺跡處于未開發狀態,且展覽館也以物品單一陳列為主,少量配有講解員的主題展覽館也多是以歷史敘事為主,主題大都圍繞湘江戰役整體壯烈程度和紅軍長征過桂林的歷史事件展開,未能有效融入當地地域文化中,引起參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達到以史為鑒的效果。各場館敘事主題雷同,缺乏特色。如興安縣和資源縣場館介紹都是以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為主題,全州縣和灌陽縣主題以湘江戰役過廣西為主,這就難免造成內部競爭和資源的浪費,尤其是游客在游覽過相同遺址遺跡后會出現情感疲憊,難以再次激發共鳴之情。誠然歷史事件的發生會涵蓋多個遺跡,但如何在宏大歷史敘事的基礎上挖掘地方特色是各縣區實現自身差異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目前桂林紅色旅游的發展除貓兒山周邊少部分景區開發了兒童研學旅行外,大部分還是以觀光游覽為主,在旅游商品上品種單一,大多是當地土特產,如桃膠、紅薯、玉米、土雞蛋等,這些農產品隨處可見,很難適應現代審美觀和旅游者的消費傾向,與市場脫節較大。紅色旅游產品在品種上較為單一,且缺乏切合主題的紅色文創旅游產品,開發程度不高。旅游商品作為游客途經某地停留參觀或休息的一種象征符號,要體現其地域性與獨特性,此外旅游商品作為旅游目的地居民增收的直接來源,要保證其獲利的屬性,紅薯、雞蛋等農產品利潤微薄,難以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因此旅游商品的開發對于本地特色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表1紅色景點進行地圖定位發現,桂林紅色旅游資源大多位于遠離各縣區商業中心的古鄉古村中,而這些古鄉古村大都處于尚未開發或淺層次開發狀態(即只對遺址遺跡進行掛牌保護或只建立了紀念館)。由于紅軍長征歷史事件的特殊性,這些古鄉古村也大都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居民以外出打工和種田為主,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因此,增加旅游收入對當地居民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些古鄉古村周邊卻有許多開發較好的旅游目的地,但對于當地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便是當地旅游開發程度低,難以與周邊成熟景區呼應形成聯動圈。如龍勝縣紅軍樓、紅軍橋、紅軍巖等雖然緊靠龍勝溫泉旅游度假區,但未能有效吸引客流,資源縣、興安縣的紅色景點緊靠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也并未能化貓兒山的客流為己用。
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是決定長征前途的命運之戰。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這十四個字充分展現了湘江戰役的壯烈程度和紅軍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這在當下仍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而紅軍長征路上展現的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軍民相擁的熱切情感和在民族政策上的平等與共,更是中國工農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傳承,因此桂林紅色旅游的發展要深入挖掘革命歷史故事,于細微之處見情深,于情深之處樹時代精神。與此同時,各縣區在歷史事件宏大敘事上,要樹立不同主題表達方式,充分發掘當地人物故事,尤其是當時紅軍實行的政策是如何在人物身上體現的,從當地人物身上著手,以小見大,引起參觀者與歷史之間的強烈共鳴。如江西井岡山紅色旅游的發展已經跳出早先了從南昌起義講起的階段,而是從人物著手,引起參觀者共鳴,進而表達井岡山精神的傳承。此外,桂北五縣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和黨的民族政策實踐地,應發揮民族地區優勢,體現民族風情,從紅軍長征過廣西時的民族政策著手,講好人物故事,做好民族旅游,打造具有桂林民族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之路。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不忘過往、憶苦思甜是當下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要做的事,因為今日的美好生活是由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體現革命精神的遺址遺跡,不只是紅軍,也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民主黨派、群眾接受洗禮的地方。因此發展研學旅行對于革命精神的傳承而言至關重要。桂林紅色研學旅行的發展要面向不同年齡段和身份的人群,從學生群體來看,上至大中專院校學生,下至小學生都要接受紅色文化的傳承。在開展過程中政府要起到監管的作用,保證研學機構的規范,如江西井岡山市成立井岡山紅色培訓辦公室,主要負責對紅色研學旅游和培訓的監管與審批,此外研學課程也要對接到教學大綱,規范化培訓,確保總思想的正確性;對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群,要發展紅色培訓基地和紅色文化研究院,開展專業化培訓,滿足黨政需要。在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方面,應注重文旅融合,以動漫和其他深加工工藝品的形式表達,激勵科研院校和相關文創科技公司與各縣區紅色旅游發展的合作,以影視動漫講好歷史故事,做好旅游宣傳,開發文創手辦,打造別具一格的紅色旅游產品,將文創產業做成支撐本地紅色旅游發展的關鍵性事業,走向文創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路徑。
從地理位置看,龍勝各族自治縣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龍勝溫泉核心景區附近,且距離龍脊梯田景區大約一小時車程,興安縣和資源縣的紅色旅游資源也分布在兩縣交界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從區位條件來看,桂林紅色旅游資源富集地均有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和穩定的客源,桂林紅色旅游的發展可利用周邊成熟景區客源優勢,在紅色旅游資源富集地打造紅色生態特色小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有效吸引周邊成熟景區客源。紅色旅游特色小鎮的建立,也可以大幅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和帶動本地服務行業的發展促進本地居民增收。在紅色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要以紅色旅游產業為發展核心,以紅色文化為精神內核,以生態化、國際化、現代化為發展方向,補齊桂林生態旅游服務業的“短板” ,促進桂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在增長極的打造方面,特色小鎮的建設要突破景區邊界,突出“共享” 概念,這樣才能釋放富民能量,形成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推動各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紅色小鎮建設要真正把紅色文化、精神傳承作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彰顯文化價值底色,強化文化功能意識,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文化+”的路徑有效助推動特色小鎮建設,打造出有內涵、有吸引力、可持續發展的有別于井岡山的特色文化品牌。此外開發建設特色小鎮,要做好長期的規劃和運營,不能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
受限于人們對山水桂林的固有印象,桂林作為紅色旅游目的地的身份一直不為外人所知,但桂林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巨大。桂林發展紅色旅游,既要充分發掘本地紅色資源,又要充分利用山水桂林的優勢,將山水景觀與革命精神教育有機結合。讓游客既可以觀光賞景,也可以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知識,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并使之成為一種文化,打造出一條具有鮮明桂林特色有別于其他紅色旅游目的地的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