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珩,禤 欣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520)
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時期,教育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是通過人力資本阻隔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同時也是有效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公正的重要舉措。資助育人是高校教育扶貧的主要措施,新時期同一化的傳統資助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成長成才需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學生資助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進行學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信息化建設。”由此可見,高校職能部門應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過程,主動抓住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契機,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資助育人實踐過程,提高育人的方式與質量。鑒于此,結合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挑戰,論文重點討論發展型資助的理論內涵及其育人平臺的建設。
近年來,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發展迅速,建立健全“獎、助、貸、勤、補、免”多位一體全方位資助體系,基本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的教育目標,努力讓每個學生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資助育人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與德育本質存在一致性,然而由于資助工作與育人理念缺乏深化結合、資助隊伍專業化程度尚待加強等現實原因,導致當前高校資助育人缺乏可持續性、精準性和徹底性。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新時期貧困不單指經濟上的絕對貧困,還包括相對貧困,即個人所應該擁有的社會資源和社會關系的欠缺,以及在需要時獲取資源和動員社會關系的能力缺乏。當前高校保障型資助體系基本保障了經濟上絕對貧困學生的生活需要,但還是難以完全滿足其經濟幫扶、品德塑造、能力培養和心理疏導等多元化發展需求。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導,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 的良性循環,這是推進資助工作與育人成效相結合的有效保障。在實踐過程,高校資助中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相對離散,主題教育和學生活動結合不足,導致立德樹人與資助育人的融合度欠佳。此外,當前部分高校還是采用無償資助的方式給貧困學生“輸血” ,或忽視助學貸款學生的誠信教育,致使受助學生權利與義務失衡的亂象。
當前,我國基本建立健全中央、省、地方高校(市)三級資助管理系統,分別出臺或執行相關資助政策。就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而言,其管理隊伍是由學工部門獨立科室(資助中心)專職教師、各二級學院分管獎勤助貸模塊的輔導員和學生資助助理組成,形成專兼結合、師生共事的隊伍設置,開展日常資助管理事項,共同推進學校資助育人事業的發展。由于高校資助工作時間短、任務重,部分資助管理工作者未能強化發展型資助的育人理念,還是采用傳統“一刀切” 的工作方式,難以滿足當代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個性化成長訴求。此外,由于高校資助管理隊伍穩定性較差,特別是二級學院分管獎勤助貸模塊的輔導員和學生助理流動性大,對提高隊伍專業服務能力存在一定困難,資助育人成效也缺乏可持續性。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新時代對資助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實從傳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特點,借助數據技術科學系統地提高資助育人成效,無疑是高校資助工作的發展方向。我國各級政府已經開放建檔立卡查詢系統,高校通過建檔立卡全面摸查基本掌握部分特殊困難學生群體的網絡檔案。其他等級的家庭經濟困難生更多的是依靠二級學院民主評議、學生班級評議等方式進行保密認定,而部分地區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責任意識缺失導致“偽貧困生”的存在,困難認定過程精準性欠佳。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資助育人信息庫能有效解決高校資助工作痛點,提高資助工作的準確性,更為“三全育人” 提供了基礎數據信息。
近年來,我國先后制定、出臺了獎、助、貸、勤、補、免系列資助政策,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基本構建完成,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大學生的資助育人道路。新時代對我國資助育人事業提出新的期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需求已從物質資助發展為經濟幫扶、品德塑造、能力培養和心理疏導等多元教育訴求,這意味著我國資助模式從傳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的范式轉換。所謂發展型資助,是指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需求,動員多元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協助家庭經濟困難生克服物質困難,致力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一種資助模式。發展型資助并非一種新的資助模式,是保障型資助基于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的價值追求、滿足新時代學生成長成才多元需求下的范式轉換。發展型資助強化育人理念,在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更凸顯學生受教育主體的地位,強調受助學生成長的可持續性,是物質資助發展性和學生成長發展可持續性的統一。
我國基本建立“四位一體” 發展型資助體系,據《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高校學生資助投入累計已達1150.3億元,社會資助資金超過130億元,形成了以國家資助為主,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和學生自助多方補充的資助格局。當前高校作為資助育人管理工作的實際參與者,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資助育人過程已初見成效,資助資金和育人途徑都一定程度上得到補充、完善。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和受教育權得以保障的情況下,會激勵他們迫切行動,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實現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物質資助發展性引導資助格局日趨完善,基本保障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的生活需求,進而更加關注個人品德培養、獲取知識信息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成長。
發展型更加注重資助的“造血”功能,側重學生成長發展的可持續性。我國保障型資助體系已經構建完成,但同一化的資助不能完全滿足當代家庭經濟困難生成才發展的多元要求,可見發展型資助更加契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發展型資助在保證學生基本受教育權的前提下,基于學生個體成才發展需求和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供多元化的資助,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動員多方力量參與學生品德塑造、能力培養、心理疏導等育人全過程,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資助育人事業,有效提高了資助育人質量。發展型資助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而學生順利畢業并實現社會發展價值,是資助育人新的起點。
為切實解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資助育人工作的深度結合,我國部分高校在完善資助育人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數據時代的特點進行探索,如上海地區的“上海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東北師范大學的“量化測評模型”等。從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典型案例來看,資助育人與大數據結合是未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發展趨勢。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以學生現實需求為導向,對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進行有效探索與研究,并建設集線上線下一體化、多維服務發展型資助育人平臺——培菁在線,是“互聯網+資助育人” 的有效實踐。
“培菁在線”平臺是一個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知識管理系統,是高水平大學建設背景下資助育人工作適應網絡化、信息化所需的知識管理系統,用于解決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孤島等問題,加強業務融合和知識管理,進而提高資助育人質量。圍繞立德樹人的宗旨,“培菁在線” 根據知識管理理念、項目化運作模式和個性化服務目標開展線上線下業務,在底層知識管理庫的支持下,提供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報告與指導等業務,重點生成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成長樹”和協同育人成效的“培菁報告” 。精準資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資助育人工作更需要大量的材料、數據或信息作為支撐。“培菁在線”知識管理系統將學術報告、黨團培訓、個體輔導、培菁報告、毓秀長廊、獎助學、創夢工場等學生成長成才過程所需的活動,以功能模塊或相關子模塊的形式進行規整,為資助育人活動的聯合開展提供現實基礎。
開展發展型資助育人活動,物質資助成長性和成才發展可持續性是緊密相連的。“培菁在線” 作為一個發展型資助育人平臺,把管理學院近年來與各大企業簽訂的企業獎學金納入平臺統一管理,涵蓋了不同年級獎學助學、創新實踐等各個領域,有助于管理學院獎學助學社會基金管理規范化。在學生成長發展方面,“培菁在線”是以綜合測評為切入點,跟蹤學生大學期間的品德表現、學業成績、創新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文體活動等五個方面,以“樹”狀的形式把學生大學成長軌跡可視化展示出來。以專業教師、輔導員為主的專家智庫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的基礎上才能對其進行針對性、專業性的指導,依托培菁在線的“成長樹”功能,可以打破教育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困局,了解學生成長的大致軌跡,提升資助育人質量,實現資助與育人的有機融合。
長期以來,資助育人工作圍繞立德樹人宗旨,以“培養什么人” “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為價值目標判斷標準,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扶貧和扶志相結合的系列教育活動。為提高思政教育與資助工作的融合性,管理學院組建獎學助學服務機構——培菁矩陣,主要職責是維護和管理“培菁在線”系統,共享各類獎助學金信息,傳遞朋輩榜樣正能量,提升學生在資助育人方面的自我服務能力。為促進資助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成立了由學生工作處、資助管理中心、分管獎助貸模塊輔導員、培菁矩陣組成的資助工作隊伍,并通過專題探討、筑夢成長營等活動提升資助與思政教育在工作實踐中的互動性。
教育部在2017年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資助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納入頂層設計文件,有利于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隨著時代的發展,資助育人理念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同時也面臨全新的挑戰。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平臺是高校在“互聯網+” 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有效探索,有利于資助育人工作信息化、信息管理動態化、資助與思政教育一體化,進而突破高校資助工作發展瓶頸,促進資助工作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全方位提升資助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