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惠波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江蘇省總面積約10.26萬平方千米,其中蘇南27964平方千米,處于東部沿海優勢地區,下轄5個市:南京、無錫、鎮江、常州、蘇州。2017年蘇南地區生產總值為50175.2億元,占江蘇省總生產總值的57.02%。所以選擇研究經濟總量占比大的蘇南經濟對江蘇省的經濟總體而言有重要意義。然而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近年來人們都深受霧霾之苦,而大氣污染中SO2的排放量是工業廢氣排放的典型指標。SO2排放過多會引發酸雨,對農作物產生巨大危害。SO2與大氣中的煙塵有協同作用,當大氣中SO2濃度為0.21ppm,煙塵濃度大于0.3mg/L,可使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惡化。如倫敦煙霧事件、馬斯河谷事件和多諾拉等煙霧事件,都是這種協同作用造成的危害。
在經濟發展初期往往以粗放式發展為主,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蘇北現在就處在這個階段。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以集約型發展為主,注重技術發展,人們開始對環境產生偏好,蘇南和蘇中正處在這個階段。以2017年SO2排放量來看各個地區的污染情況。通過研究蘇南地區以SO2為代表的工業廢氣的研究,為蘇南地區環境經濟政策實施方向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Panayotou(1993)研究了EKC(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設采用SO2、NOx、懸浮顆粒物和森林采伐等指標,三種污染物用國家的人均排放來度量,森林采伐的度量依據20世紀80年代中葉的平均年采伐率,所有一致的關系都是倒U型,與EKC假設相符。
但是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檢驗發現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主要制造者CO2排放與EKC假設不符,明顯地隨著收入而升高。Arrow等(1995)也指出EKC假設已經顯示“只能應用于某些有選擇性地污染物” ,但是“經濟增長并非是環境質量的萬能藥,實際上,它可能還不是主要的問題” ,同時,“促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政策不能代替環境政策?!?/p>
因此,在眾多污染物中只有一部分污染物能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即使對符合該假設的污染物,也不意味著人類的發展注定必須經過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傳統的觀點認為在GDP沒有達到一定數值之前,粗放型經濟發展帶來的污染可能是必然的,政府這時出臺的環境政策得不到有效執行。這種過于僵化的觀點,對后來想要通過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優化的方式發展成為發達經濟體的國家不利。相反,在經濟發展一開始就應注意環境保護,遵循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原則。
李健等(2019)研究了2006~2017年空氣質量數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使用代表性變量來代表空氣質量,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未達到拐點,呈現為倒“N”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空氣質量的改善起負面作用;對空氣質量改善有正面作用的是人口密度、城市化進程;而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綠化程度對空氣質量情況的改善不顯著。
閆寧等(2017)根據1999~2015年江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人均GDP數據,建立了該時期江蘇工業廢氣排放量依人均GDP的非線性回歸方程,并從自相關性、異方差性、協整性和統計顯著性等方面對模型進行了檢驗。1999~2015年江蘇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回歸方程曲線形式與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左側部分類似,表明該時期江蘇工業廢氣排放量隨人均GDP的增加而呈現非線性增加的趨勢。
王陸軍等(2015)對銅川市進行經濟與環境特征分析時,以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數據為研究對象,選取造成環境污染的7個指標進行二者關系分析。研究表明銅川市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均未呈現倒“U” 型曲線特征,其中工業氨氮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呈現正“N” 型,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均呈現倒“U”型左半部分特征。
綜上所述,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的擬合圖像走勢不一定呈現出傳統的倒“U” 型曲線,可能表現的是其他情況,也可能是多種形狀的結合。
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研究發現一個地方發展經濟的初期污染程度會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趨于惡化;而當人均GDP達到一定階段以后,環境污染反而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可以用一條倒“U” 型的曲線來表示這個發展過程。Panayotou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定義的經濟增長與人均收入分配關系的倒“U” 型曲線關系,將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曲線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在基于模型的實證研究方法上,基本簡化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Y表示環境污染指標;α表示常數項;X表示經濟收入;βk表示系數;ε表示誤差項。由于參數與零的關系不同,導致EKC曲線的不同形狀,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EKC傳統曲線的形狀
續表
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用下面的模型:
其中:Y表示環境污染指標;α表示常數項;X表示經濟收入;βk表示系數;ε表示誤差項。
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論文采用2000~2017年蘇南地區的人均GDP來描述指標,相較國內生產總值來說人均GDP更能令人信服,因為人均GDP比總體GDP更準確地反映地區真實的發展水平。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環境污染指標選取使用較多的是SO2排放量來表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論文采用的數據出自2001年至2018年江蘇、鎮江、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的統計年鑒。具體的蘇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GDP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蘇南地區SO 2排放量和人均GDP
從表2中可以看出,蘇南地區人均GDP每年都在穩定地上升。根據上文的數據,可計算出蘇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GDP的統計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蘇南地區SO 2排放量和人均GDP的統計描述
從表3的18年樣本點的數據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值與最小值數據相差2.3倍,說明蘇南地區在這18年來工業發展變化巨大,所以二氧化硫排放量才有如此大的變動。同樣,在此期間人均GDP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5.7倍,說明經濟也有較快的發展。
采用EViews9軟件,分別對2000~2017年蘇南地區工業SO2排放量和人均GDP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參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蘇南地區SO 2排放量與人均GDP回歸結果
根據表4蘇南地區的回歸結果,其擬合模型為:
從擬合結果中可以看出,lnX、(lnX)2、(lnX)3的系數都是在10%顯著性水平顯著。R2值為0.86,說明所建的模型基本上滿足實際情況。Y(工業SO2排放量)與X(人均GDP)的具體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蘇南地區SO 2排放量(Y)和人均GDP(X)的散點圖
根據表1中EKC傳統曲線的形狀,參數符號β1<0,β2>0,β3<0,得到蘇南地區EKC擴展曲線應該呈反“N”型或者也可稱“U+倒U” 型,即在經濟增長的早期,環境質量會改善。然而,從圖1數據擬合的曲線可以看出,在2006年之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代表著環境質量惡化,說明實際經濟發展中的EKC曲線不完全符合EKC傳統曲線的形狀。但從長遠上來看,2006年之后的曲線符合傳統EKC曲線的走勢,即在政府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情況下,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先有所改善,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時,環境質量又會惡化,經過轉折點后環境質量會再次得到改善。
從圖1中可以看出,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蘇南地區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先是有上升階段,可能的原因是此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效率低的粗放型工業,只注重經濟增長而不關注環境保護。當到2006年時達到頂峰,2005年正值“十一五”開端,江蘇省經濟發展不斷攀升新臺階,與此同時,政府在之后的每年都會出臺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如《關于進一步加強污染減排工作的意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計劃》等文件。意識到促進工業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環境,由于政策施行的滯后作用,所以在2006年達到峰值之后二氧化硫排放量急劇下降,直到2009年下降速度有所減慢。而2010年和2011年SO2的排放量又有小幅度的上升,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國家為了使經濟恢復,加快發展工業導致SO2排放量增加,但是隨著經濟復蘇步入正軌,政府還是趨于經濟和環境兩手抓,所以在總的趨勢上SO2的排放量還是隨人均GDP上升而降低的。
以上分析表明蘇南地區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不是典型的反“N”型或者“U+倒U” 型,因為在2005年之前有一段時間隨著人均GDP增長SO2的排放量增加環境質量下降,但是在2005年之后呈現出傳統的類似反“N” 型或者“U+倒U”型。不考慮2008年經濟危機的沖擊,從長期來看,蘇南地區的SO2的排放量已經越過最高點,呈現出隨著經濟發展,SO2的排放量減少的良好趨勢。原因是蘇南地區作為江蘇的經濟發展中心,環境污染低的第三產業已經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中的主要拉力。
通過上文的分析,蘇南地區作為江蘇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環境與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環境和經濟友好發展的階段。雖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地方政府滿足人們經濟發展期望的方法是重視經濟多于環境,這可能會導致環境污染的存在。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如達到蘇南地區的經濟水平,此時該地區的發展戰略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不再是高污染高增長的經濟發展初始狀況,就會出現隨著經濟發展,環境質量也同時好轉的狀態。在此期間如果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也會有小幅波動。這可以說明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存在辯證關系,發展經濟之初在很大程度上會破壞環境質量,而優化和保護環境又必須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進行。若要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必須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才能實行,從中體現出發展經濟過程中政府頂層設計政策導向的重要性。
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受政府環境政策的影響,同樣環境政策的實施通過環境保護設備投資、提升企業生產技術、發展配套的第三產業等方法也會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所以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不應只注重全力發展經濟,還應積極制定政策或設立制度來優化環境問題。從本章的分析中更應看清,政府對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及時制定相應政策將會指導經濟與環境更好的協同發展。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如下:由于政府在引導經濟發展和環境優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一個地方的經濟起飛時,該地政府要勇于出臺環境保護政策,引領企業向低污染高增長的方向發展。不能擔心企業因受到環境保護限制成本升高而發展緩慢,不能一味地為了經濟增長而一直發展粗放型經濟,要及時引導企業生產技術轉型,提高生產效率,走環境友好、污染減少的發展道路,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應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將環境考核指標作為硬性指標列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之中,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環境質量的考核權重,以此抑制各級地方政府在區域競爭中過度膨脹的增長沖動,爭取從考核制度上校正地方領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現象。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核心領導干部的環境問責制,新增領導干部離任環境審計制度,全程跟蹤核心領導審批的各類工業項目,以此增強領導干部的環境責任風險。
健全環境責任一把手問責制,地區主要領導要對本地區產生的環境問題承擔所有責任,不允許再出現集體負責的說法。主要領導在任期間所批準建設的項目,將實行終身問責制,一旦產生環境問題,不管該領導身處何處仍由其承擔所有責任。通過環境責任一把手負責制來強化環境與經濟的綜合決策,切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更好地使政策引領經濟環境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