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澤波,夏衛生,朱捍華,劉 瑞
(1.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2.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 410125)
調整優化農村種植業結構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2015年2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指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1]。2016年2月《2016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中明確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目標:即有序推進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格局[2]。2018年1月發布的《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強調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種植業高質量發展[3]。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當前湖南省農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農村種植業的主要矛盾由糧食生產總量不足轉變為多種作物種植結構不平衡的矛盾[4],在這種情況下,種植業結構必然要相應地做出新一輪的調整。專家和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楊荷君等[5]認為農民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經營主體,要進行結構調整,首先就要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政策引導以及技術指導;成新華[6]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民,發揮出農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積極作用;李志純[7]認為種植業結構調整要以糧食穩定增長為基礎,不斷開拓種植業的發展空間;羅新平[8]認為湖南省的種植業結構中糧食作物比重偏大,經濟作物發展空間小,要以糧食生產為主向糧食作物與其他作物的綜合發展轉變;周夢[9]、徐輝[10]、袁正喬[11]認為種植業結構調整要提高區域內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建設農產品產業鏈;李祺等[12]、蔡琳[13]、張光輝等[14]認為進行農業種植時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讓種植業得到持續發展。前人研究為湖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改革方向,但是從湖南省近些年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情況來看,工作大多以調整各類作物種植規模為主,總體上調整變化幅度不大,且作物品種結構基本維持以往常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并沒有取到顯著成效。因此,需要進一步對湖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探討研究,以期為新一輪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路徑選擇。
湖南省位于中國中南部地區,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8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 mm,農業種植條件優越,農作物品種豐富,盛產水稻、湘蓮、棉花、油茶、辣椒、苧麻、柑橘等,是中國的農業大省。以湖南省為例,探究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為了準確客觀地反映出湖南省農村種植業的現狀及問題,本研究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湖南統計年鑒,以及通過比較優勢分析模型計算得出的湖南省主要農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EAIij)、規模優勢指數(SAIij)、綜合優勢指數(AAIij)。
農民作為種植業的經營主體,在農村種植生產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政府部門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時,必須以尊重農民意愿為核心原則,任何違背農民意愿的行為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也與種植業結構調整初衷相悖。在湖南省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受地域地貌、種植傳統、政策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所表露出的調整意愿并不強。
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湖南省地形地貌復雜,多丘陵山地,農民改造土地成本較大,收益甚微,導致農民改造調整土地現狀的動力不足。二是農戶耕作種植思維慣性的影響。農戶習慣于長期以來的種植方式,加之種植業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且短期內難以產生收益。農戶出于對自身前途的考慮,不愿意輕易冒險,多數農戶保持觀望的態度。三是現階段農村主要是以戶為單位進行小面積種植,規模農業經營農戶所占比例較少。從全國情況來看,規模農業經營戶占所有農戶的1.73%,從湖南省的情況來看,規模農業經營戶僅占0.89%(圖1)。個體農戶在進行農作物種植時,大部分農產品用于自給自足,只有少量農產品進入市場交易。對于大部分個體農戶來說,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并不能帶來更多的種植收益,因此大部分個體農戶進行結構調整的意愿并不強。四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物質需求不斷提高,農村種植業相對于第二、三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謀業,農村從事農業人員逐年減少(圖2),農民的根本種植意愿呈降低趨勢。

圖1 第三次農業普查農戶數量調查情況
目前,農村種植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糧食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而矛盾的核心點在于種植業結構相對單一化,如糧經飼作物結構不合理、農作物品種結構失衡等。農村種植業結構主要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糧食作物指以收獲果實為目的,經過一系列加工程序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的作物;經濟作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作物,如蔬菜、瓜果、花卉等;其他作物大部分以飼料作物為主。圖3 和表1 為湖南省2014—2016年的農業基礎數據。
從圖3 和表1 可以看出,湖南省是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種植結構體系,經濟作物占比次之,其他作物占比最小。其中,糧食作物中以谷類為主,經濟作物中以油料、蔬菜瓜果為主,其他作物品種缺乏多樣性。無論是從整體來看,還是從各類作物內部細分來看,湖南省的種植結構體系都比較單一。探討分析其原因有兩部分:一是政府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種植面積規模的調整還在摸索中,2014—2016年,糧食作物種植規模逐年減少,但仍占主導地位,經濟作物及其他作物種植規模逐年增加,但增幅較小。由此可見,政府只有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才會針對水果、蔬菜、棉花等經濟作物和其他種類作物進行結構調整。二是湖南省的種植制度不完善,種植模式單一,不注重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如種植業結構體系中的第三部分,其他作物特別是飼料作物的種植,完全可以與養殖業、畜牧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但是事實上,湖南省并沒有把飼料作物種植作為重點,從而導致飼料作物種植面積較少,種植業的結構特征偏向單一化。

圖3 湖南省2014—2016年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占比

表1 湖南省2014—2016年農作物種植面積(單位:千hm2)
農產品競爭力是一個地區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并能夠獲得持續利潤的能力[15]。本研究利用模型-比較優勢指數分析的方法,對湖南省主要農作物與全國主要農作物的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收集全國農作物和湖南省農作物2014—2016年的數據(表2、表3),再經過一系列計算,可得出湖南省主要農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EAIij)、規模優勢指數(SAIij)、綜合優勢指數(AAIij),從而對湖南省主要農產品的競爭力進行探討。計算公式如下:

當生產效率優勢指數(EAIij)>1 時,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該類農作物具有生產效率優勢,反之,當EAIij<1 時,則處于劣勢。當規模優勢指數(SAIij)>1 時,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該類作物具有規模優勢,反之,則處于規模劣勢。當綜合優勢指數(AAIij)>1 時,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該種農作物生產具有優勢,競爭力強,反之,該種農作物生產不具備優勢,其競爭力不明顯。

表2 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單產和播種面積

表3 全國主要農作物單產和播種面積
經過一系列計算可得湖南省主要農產品優勢指數,如表4 所示。從表4 中湖南省3年的綜合優勢指數(AAIij)來看,湖南省的大部分農作物,如小麥、玉米、豆類、薯類、花生、棉花、甘蔗等綜合優勢指數(AAIij)都小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都不具備生產優勢,競爭力較弱。作為湖南省的傳統農作物,如水稻、油料、蔬菜等,雖然具備規模優勢(SAIij)和生產優勢(EAIij),且綜合優勢指數(AAIij)大于1,但是因為湖南省重金屬污染嚴重,導致其質量不高和品牌效應不強,在國內市場中,也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所以總體來說,湖南省大部分農產品的競爭能力都比較薄弱。
近十幾年來,湖南省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面積逐年減少,而且其種植環境也愈發惡劣,耕地質量不斷下降,這對于湖南省農業持續發展是不利的。湖南省的種植環境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3 個方面。一是農村種植環境受到外源污染。湖南省近5年來工業廢水及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年均超過31 億t,部分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向農田排放。此外,農民單純地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追求經濟效益,過量施用農藥和化肥。二是耕地重金屬化,湖南省作為“有色金屬之鄉”,耕地重金屬污染程度相當嚴重,據湖南省農業環保部門調查,湖南省僅長株潭三市的工礦區、城郊區、污灌區的16 萬hm2耕地,就有11.3 萬hm2重金屬污染超標的問題,耕地污染比高達71%。大量廢水排放及重金屬污染不僅造成了耕地種植環境不理想的情況,還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損害,湖南省生產種植出來的部分農產品也因為質量問題,不被市場所認可。三是土壤過度酸化。湖南省是中國三大酸雨重災區之一,個別地區土壤酸化嚴重,已經到了逢雨必酸的地步[16]。土壤酸化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土壤養分流失以及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降低,改變了土壤理化性質,增強了土壤重金屬活性及其遷移與擴散能力,進而加劇了農產品鎘、砷等重金屬超標風險。綜上所述,湖南省的農村種植環境并不理想,耕地受污染形勢嚴峻,其種植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政府部門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核心主體[17],需要對農戶進行意愿上的引導。①從宏觀層面出發,為種植業結構調整進行長遠規劃,保證相關政策的可行性和長久性,增強農民的積極性。②給農戶在政策上提供優惠,提高惠農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讓農戶積極參與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當中。如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每公頃補貼調至9000~12000 元。此外,建立彈性補貼機制,根據農貿市場行情,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種子、化肥給予相應補貼。③做好農戶的思想工作,開闊農戶的視野,改變個體農戶的經營方式,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規模化經營來讓農戶獲得更多的種植效益。④加強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多媒體手段,把實用先進的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及時傳播到農民手上,同時,組織基層科技人員對農民開展實地技術教育培訓。
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持續化、動態化的發展過程。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及其他作物一定要按需發展[18]。具體措施如下:①要確保糧食安全,嚴格控制糧食作物用地規模。②要大力調整種植業品種結構,引進推廣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加工用途多樣的糧、豆、棉、果、蔬等優質新型品種。同時,因地制宜,優先發展地區特色農作物品種。如湘潭湘蓮、安化黑茶、邵陽油茶、祁東黃花菜等。③要糧食經濟作物飼料多元化發展,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在糧食作物種植上要注重保量增質,經濟作物要根據市場需要適時適量種植,而其他作物,特別是飼料作物種植,是農牧養殖業有機統一發展的關鍵[19]。只有合理調整好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讓三者協調發展,才能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也是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環節,關系到農民種植效益的最終實現。以湖南省醴陵市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示范區的瓜蔞種植為例,通過實地調研詢問農戶,了解到該項目區選用具有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的瓜蔞為種植產品,采取“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對其進行產業鏈建設。產業鏈建設分為3 個階段,前期建設階段主要是進行購地,改造生產加工基地,添置設備機器等工作;中期建設階段由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瓜蔞的直接生產與種植;后期建設階段由公司企業負責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等后期環節。據悉,該項目的年加工能力達600 t,年銷售額在3000 余萬元,并實現了電商和微商銷售,建立了良好的銷售網絡。可以說,醴陵市的瓜蔞種植產業鏈條建設是相對成功的,湖南省其他地區也可以借鑒醴陵市的經驗,選用當地的優質產業,精品產品,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鏈條。只有從引導農民生產、加工運輸、開辟農產品市場以及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多個方面著手,打造一條現代化農產品產業鏈條,才能讓農產品的價值實現最大化,讓種植效益充分地落在農戶手里。
調整優化農村種植業結構的最終目的,就是既要讓農戶在短期內獲得種植的高收益,又要讓農村種植業得到更長遠的發展,二者是統一的。而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進行生態農業種植,通過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系統工程方法以及現代化管理措施,來對農村耕地進行綜合管治[20]。具體措施:①源頭減量。對工業“三廢”、城鎮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等進行多重凈化和集中無害化處理,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②過程阻控。利用生物、化學、物理等科學防治技術手段,阻控污染源持續污染耕地。③末端治理。對于耕地已經遭到污染破壞的,可以開展休耕、修復治理工作,通過施加土壤改良劑、鈍化劑等來提高耕地安全利用率。只有農村的種植環境得到保護,農戶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才能夠得到保證,農產品的價值也會相應提高。
調整優化農村種植業結構,是農業持續高效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關系到湖南省的經濟發展和農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湖南省未來一定時期內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中心任務。從湖南省種植業的4 個現實問題著手進行調整,能夠使種植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使農民的種植收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