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寧
(西安翻譯學院,西安 710105)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指出要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同時,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措施。解決老齡化問題和鄉村振興問題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而實現鄉村旅游和養老的融合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
旅游養老是指老年群體為了尋求更閑適的老年生活,前往常住地外的其他地區旅居生活,停留時間介于1 個月至1年的行為。旅游養老不同于長久定居,也有別于短期老年休閑旅游,具有季節性、巡回式遷移的生活特征,是一類滿足老年群體提升老年生活質量的新型旅游和養老方式。
鄉村相對于城市開展旅游養老有其優勢,首先,有部分老人出生于農村或者年輕時曾下鄉,鄉村能給老人帶來親切感,滿足懷舊需求;其次,城市生活成本較高,子女贍養老人生活壓力較大,且城市生活擁擠、節奏快,很多老人較難適應。因此,開展鄉村旅游養老,能使老齡人口在舒適自然的田園環境中安度晚年。
城市老人季節性前往鄉村進行旅游養老始于20 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國家,國外學者針對鄉村旅游養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關于鄉村旅游養老群體特征的研究,如Longino 等[1]從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分析鄉村旅游養老者特征;二是關于選擇鄉村養老目的地考慮因素的研究,如Krout[2]認為氣候條件、生活成本、生活環境等為重要因素;三是關于鄉村旅游養老影響的研究,如Gadek[3]、Haas 等[4]研究了鄉村旅游養老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鄉村旅游地的影響。
國內學者關于鄉村旅游養老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關于鄉村旅游養老模式和發展路徑的研究,如胡婕[5]、白然等[6]研究了鄉村旅游養老常見發展模式和創新路徑;二是關于鄉村旅游養老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如翟媛[7]、江海燕等[8]研究了年齡、學歷、收入水平等因素對老年人鄉村旅游養老的影響;三是關于各地鄉村旅游養老開展情況的研究,如劉冬梅[9]、張麗等[10]學者研究了西遞宏村、江蘇等地鄉村旅游養老發展情況。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多是定量研究鄉村資源對老齡群體的吸引力和影響方面,而國內的研究多針對鄉村旅游養老發展模式和鄉村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基于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分析開展鄉村旅游養老意義的基礎上,探究兩者融合的促進因素和存在矛盾,并據此提出相應對策,以期能促進鄉村旅游養老產業的融合發展。
根據聯合國標準,65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老齡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該年齡結構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及老年撫養比的接連升高(圖1 和表1),表明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愈加嚴峻,養老問題成為社會凸顯話題。
中國現行的3 種主要養老方式為居家養老、養老機構養老及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增加了子女負擔,而不同代際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獨居老人數量的不斷攀升。養老機構包括民政機構和民營機構,民政機構數量的限制使得容納對象有限,而民營機構養老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社區養老仍處在摸索階段,管理不夠完善。因此,前往鄉村地區進行旅居養老成為滿足老年人口提高老年生活質量的選擇,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壓力。

圖1 2005—2019年中國65 歲及以上人口變化趨勢

表1 2009—2018年中國老年撫養比統計結果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引發城市對農村的虹吸現象及農村空心化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異,而通過鼓勵身體條件良好、可支配收入充裕的低齡老年人口到鄉村進行旅游養老,將促進農村失業人口就地就業,提高收入,也符合國家通過旅游扶貧實現鄉村振興策略。
根據旅游業發展規律,當人均GDP 超過3000美元,休閑度假旅游將會興起。而2019年中國人均GDP 已增長至70892 元,休閑旅游逐漸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消費主流。由于受時間及收入影響,遠距離休閑度假旅游只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更多的人會在周末及節假日到周邊鄉村進行休閑度假。但受到季節氣候、假期分布等因素的制約,鄉村休閑旅游的淡、旺季非常明顯,致使休閑旅游設施長時間閑置。而養老旅游者在鄉村居住時間較長,有時伴有房產購置,也會吸引親友探親訪友旅游,從而形成鄉村旅游較穩定的需求群體,平衡需求季節性波動。
開展鄉村旅游養老的促進因素包括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和支持因素3 個方面,其中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是開展鄉村旅游養老的拉力和推力,而支持因素則是催化劑,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開展鄉村旅游養老的促進體系。
老齡人口比例的不斷升高使城市養老供給和需求缺口擴大,在市場機制驅動下,老齡人口遷移成為老齡化社會的獨特現象[11]。老齡人口遷移有別于年輕人以經濟為目的的遷移,其遷移目的主要以尋求適宜養老環境、養生為主,遷移目的地主要為旅游景區及城郊和鄉村。旅游景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老年人前往度假養老,但景區的相對封閉性使老年人活動受限,而依托景區開發的周邊養老社區在旅游旺季由于旅游者數量的升高導致老年人生活受到影響,擁堵嘈雜抵消了景觀帶來的愉悅。城郊雖然與鄉村相比存在鄰近城市的區位交通優勢,但相對于鄉村,城郊更加嘈雜,生活成本也更高。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很多鄉村已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環境大力改善,同時,基建、醫療和休閑設施逐步完善,相較于其他地區更能滿足老齡人口追求閑適的養老需求。
旅游養老需求是具有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在一定時間內購買旅游養老產品的數量,這一數量取決于老年群體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意愿[12]。
在購買能力方面,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不斷增強。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 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 元,不斷提高的收入水平為旅游養老奠定了經濟基礎。
在購買意愿方面,受積極老齡化理念的影響及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升,老齡人口不再僅滿足于食、住等基本生活保障,而開始追求社會參與、情感、文娛、價值認同等高層次精神需求。旅游作為一項具有舒緩怡情、增強體質、審美悅心功能的社會活動,是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年人旅游觀念不斷改變,旅游半徑逐漸擴大,旅游頻次和旅游消費提升,旅游養老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巨大。
收入的提高為老年群體進行旅游養老提供了經濟基礎,而老年旅游者旅游觀念和消費結構的改變催生旅游養老需求,尤其是生活富裕、教育層次較高、能夠自理的低年齡段老年群體,旅游養老需求更加強烈。
隨著老齡產業的發展,旅游養老作為養老服務產品之一,受到政府關注,頒布多項政策保障旅游養老產業的發展。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13年)》指出推進以老年旅游等為主的養老服務業全面發展,并提供大力支持。《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提出將老年旅游作為十大專項旅游之一進行發展,指出要積極開發各類老年休閑養生度假產品等。2015—2017年各級政府部門出臺多項養老扶持政策,2018年首屆世界老年旅游大會通過的《煙臺宣言》倡議:“幫助老年人參與旅游,以建立一個和諧的代際社會”。由此可見,通過旅游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這已經成為社會的美好目標和共識。政策引導和支持為旅游和養老產業吸引投資的同時,促進了技術和人才的注入,從而促進旅游養老融合的持續發展。
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各項政策推動下,鄉村民宿、農家樂、觀光采摘園、生態農莊等鄉村休閑旅游產品迅速發展。隨著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峻和城市環境質量的下降,城鎮老人尋求風景優美的旅居養老地的需求也日趨強烈。而在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供應和旅游養老需求兩旺的情況下,卻存在兩者對接不暢的情況。
在政策利好驅動下,鄉村旅游穩步發展,但也存在產品單一、開發初級、質量參差不齊、缺乏針對老年群體養老需求設計等問題。鄉村旅游經營者和服務人員多為本地居民,缺乏前沿的管理經驗、基本的服務技能和對客服務意識,與正規的旅游服務存在明顯差距。鄉村民宿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很多設施難以達到商業住宿的衛生、消毒和安全標準。很多地區鄉村旅游開發仍停滯在“田園觀光、果蔬采摘、品嘗農家菜、住農家宅院”的初級階段,缺乏歷史文化、農耕文化、鄉野文化的植入,與中高端老年群體希望通過鄉村旅游養老實現“雞犬相聞,悠然南山”的精神需求不符。服務和設施的差距、文化的缺失,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老年群體在鄉村進行長期旅游養老的需求。
由于身體原因和心理安全感的需求,老年群體都希望養老地能有相對完善的醫療設施,或者能就近就醫。而鄉村旅游地一般離城市有一定距離,由于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鄉村醫院醫療設施有限,醫療服務水平難以滿足城鎮老年群體的醫療需求。同時,異地醫療保險結算體系的不完善也制約了跨地區鄉村旅游養老的開展。
目前,鄉村旅游開發多定位為休閑觀光游,經營者希望通過盡可能吸引客源從而獲得更大收益。而養老群體則希望在鄉村養老過程中能鬧中取靜,周末能有家人探望。鄉村旅游在開發時缺少對養老和親子主題的統籌規劃,很難做到區域劃分、動靜結合,鄉村民宿的裝修風格和價位檔次很難滿足不同文化素質和消費水平老年群體的需求,從而造成鄉村旅游開發定位和老年群體旅居養老需求的錯位。
現有鄉村旅游產品和高端休閑養老需求的矛盾,需構建一種新的模式來解決。旅游和養老產業都事關民生,關聯度高,融合方式多樣,兩者融合成功的關鍵是基于市場需求,發揮各自優勢,打破產業壁壘,培育新業態。
目前,鄉村旅游產品大多類型單一,設施和功能區域不完善,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統籌規劃鄉村功能區域,劃分為生活居住區、文化景觀區、休閑娛樂區、農業生產區、綜合服務區,并在建設時對接老年群體的旅游養老需求[13]。
生活居住區是老年群體在鄉村旅居安身的基礎,可以打造多種形式的養老房產供老年群體選擇。第一種模式為引入地產企業,打造鄉村旅游養老社區和養老公寓,這類養老社區配套設施和服務類似于城市養老社區,但兼有鄉村田園風光,養老旅游者可以購置房產產權或進行租賃,能滿足收入水平較高老年群體的高端鄉村養老需求。第二種模式為鄉村旅游養老院,可以分為公辦和民營兩類,劃分為不同等級房間,供不同消費檔次的老年人選擇。第三種模式為鄉村宅院,可由企業或村委會對農戶宅院進行統一管理,也可由農戶直接將鄉村宅院出租或出售給養老旅游者。
文化景觀區應展現鄉村本土歷史文化、鄉野文化和農耕文化,從而滿足高端鄉村旅游養老者的精神需求和歸園田居的文化情結。同時,擁有特長愛好的旅游養老者可以在鄉村舉辦繪畫書法展、聲樂演出等活動,以“知識下鄉”的方式促進鄉村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休閑娛樂區應重點打造適合老年群體的康體娛樂設施和親子樂園,從而在滿足老年人日常娛樂的基礎上,能使其在周末和親人相聚。農業生產區的打造可以使老年群體及其親友進行鄉村農事體驗,也可開展生態農業觀光和農業科普活動,是吸引鄉村旅游養老者的核心要素之一。綜合服務區應功能完善,滿足養老群體飲食、日用消費、安保、物業、醫療等功能需求。
針對城鎮居民養老消費升級所帶來的鄉村旅游產品供應和養老需求對接不力的現狀,鄉村旅游地需要積極推進旅游產品供給側改革,整合產品結構,拓展延伸產業鏈條,除提供食宿等基礎鄉村旅游產品外,深化對休閑、康體、文化、醫療等方面產品和服務的投入開發,從而有效解決供求矛盾。
企業作為促進產業融合的主要因素,政府應通過減免稅費等措施促進養老企業和旅游企業的跨界業務融合。鼓勵旅行社、度假區、酒店等旅游企業涉足養老業務,同時鼓勵成熟的養老機構經營旅游業務。另外,多地養老機構可實現跨地區聯合,發揮已建成的美麗鄉村、特色田園小鎮等優勢,在三亞、成都、杭州、廈門等氣候宜人的熱門旅游地建立地域特色鄉村旅游養老基地,老年群體可以憑借機構會員身份進行異地養老置換,從而實現“候鳥式”鄉村旅游養老,提高老年生活品質。
身體機能的不斷退化使得老年群體在異地鄉村旅游養老時,醫療服務設施的完備性和異地醫療保險結算的便利性成為首要關心的問題。首先,應努力改善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不斷完善鄉村醫療設施,方便養老旅游者就醫。其次,進一步推動異地醫療保險合作,鼓勵大型醫療結構跨地區連鎖經營。雖然以江、浙、滬、皖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和其他多省市自2009年以來已陸續開展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合作,在打破異地旅游養老的政策瓶頸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但由于各地區醫療資源和醫療政策的差異,異地醫療保險結算問題仍是制約異地旅游養老的障礙之一,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再者,鄉村旅游養老地政府應給予異地旅居老年群體在景區門票、公共交通等方面與本地老齡人口同等優惠。通過逐步減少政策性瓶頸,鼓勵城鎮老年群體前往異地鄉村進行旅游養老。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歐洲的老齡服務產值約占GDP 的20.1%~36.8%[14],而中國的老齡產業才剛興起,養老市場蘊含巨大發展空間。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為老齡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政策保障,老齡產業和旅游產業作為提升國民幸福感、惠及民生的產業,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產業。鄉村旅游養老作為兩大產業的跨界融合,將成為未來熱門的養老方式。這一方式將鄉村休閑旅游和養生養老融為一體,在滿足老年群體高品質養老需求的同時,平衡鄉村旅游季節性峰谷,實現鄉村農業生產、文化生活和旅游生態的同步發展。隨著鄉村功能區域規劃的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和各地政策瓶頸的不斷突破,鄉村旅游養老融合將進一步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