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娟,周曉婷,郭峰娟
(1.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陜西 商洛 726000)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重大的戰略任務。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視察工作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其中“綠水青山”代表生態環境,稱作“生態山”;“金山銀山”代表經濟社會,稱作“經濟山”。“生態山”與“經濟山”之間互利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陜西省坐落于中國內陸地區,因秦、淮一線而橫跨南北方,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地理位置優越。目前陜西省的綠色發展卓有成效,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城鎮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色生活理念逐步形成。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綠色發展總體水平相對滯后、資源利用相對較低、地區差異突出等問題。因此,以“兩山”理論為背景,以陜西省經濟與環境為視角,通過構建Lotka-Volterra模型(簡稱L-V 共生模型)研究陜西省綠色發展模式,對其各市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為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對各市制定綠色發展規劃,對陜西省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全面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有重大意義。
學者們分別結合各地實際,從“兩山”理論視角對各地綠色發展進行了研究[1-9]。同時部分學者嘗試采用生態學中的L-V 共生模型分析生態經濟。張智光[10]基于生態與產業共生理論,建立了林業生態安全的共生耦合測度模型;周甜甜等[11]采用L-V共生模型對產業經濟系統協調類型進行分類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仇韙等[12]采用L-V 共生模型分析了三次產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三者之間關系隨時間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同演變軌跡。楊紅娟等[13]結合L-V 共生模型,對云南省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剖析。然而,將“兩山”理論融入L-V 共生模型的相關研究較少,付偉等[14]結合云南省數據,將“兩山”理論和L-V 共生模型進行融合。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基于“兩山”理論的L-V 共生模型,對陜西省10 個市的綠色發展模式進行評價分析。
Lotka-Volterra 模型是由Lotka 于1925年在美國、Volterra 于1926年在意大利分別獨立提出的,用以描述關于種間競爭的一種模型,它是在單種群邏輯斯蒂增長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種間競爭通常來說是指多個物種為爭取相同生存空間而發生的互相抑制作用。公式如下:

公式(1)、公式(2)為物種1、2 的種群增長方程。其中,N1、N2為種群數量;dN1∕dt 和dN2∕dt 為單位時間物種的數量變化;K1、K2為環境容納量;r1、r2為種群增長率;α、β為競爭系數,表明兩個物種之間的相互抑制效應。α為在物種1 的環境中每存在1 個物種2 個體對物種1 所產生的效應。N2表示在K1空間中,每有1 個N2個體,其所占的空間相當于α個N1個體,也即相當于把物種2 轉化為物種1 放進物種1 的環境里[15]。β、N1同理。
一般來說,會有3 種結果產生:①物種1 被物種2 排擠掉;②物種2 被物種1 排擠掉;③二者共存,達到一個互利共生的狀態。
同理,“生態山”與“經濟山”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所以本研究用生態學的L-V 共生模型來解釋“生態山”與“經濟山”之間的共生模型。假定P為“生態山”與“經濟山”的總容量,Q1為“生態山”的容量,Q2為“經濟山”的容量;dQ1∕dt 表示“生態山”在一段時間內的容量變化,dQ2∕dt 表示“經濟山”在一段時間內的容量變化;α為“經濟山”對于“生態山”的競爭抑制系數,β為“生態山”對于“經濟山”的競爭抑制系數。其公式為:

當“生態山”與“經濟山”之間共生時,即Q1與Q2都處于正值的一個平衡狀態下,dQ1∕dt 與dQ2∕dt 值都為0。由此,經過一系列推算可以得出,

由公式(5)、公式(6)可以看出,Q1、Q2的大小主要由競爭系數α、β決定。若α>β,則Q1<Q2,即“生態山”容量小于“經濟山”容量;若α<β,則Q1>Q2,即“經濟山”容量小于“生態山”容量;若α=β,則Q1=Q2,即“生態山”與“經濟山”容量相等。
通過計算得出的“生態山”與“經濟山”的L-V共生模型中α與β的差值,可以分為灰度、淺度和深度綠色發展模式。
側重“經濟山”,忽視“生態山”為灰度綠色發展模式,即α>β;側重“生態山”,忽視“經濟山”為淺度綠色發展模式,即α<β;“生態山”與“經濟山”互利共生為深度綠色發展模式,即α=β。
根據L-V 共生模型的需要將指標體系分為α和β兩種[14],如表1 所示。

表1 綠色發展模式指標體系
基礎數據來源于2019年陜西省的統計年鑒、專項統計報告等。通過12 位專家打分,得到陜西省綠色發展模式體系相關指標的兩兩重要性,再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得出綠色發展模式層次單排序權重值和層次總排序權重值。其中,各指標單排序權重為專家打分表經AHP 層次分析軟件分析得出的一個權重值,總排序值則是將準則層的權重與其對應指標層的權重經由Excel MMULT 函數計算得出,結果見表2。

表2 指標權重
由于α表示“經濟山”對“生態山”的競爭系數,通過對α指標層各數據的計算,可以得出相對于“生態山”來說,每存在一個“經濟山”的指標對“生態山”所產生的效應。本研究采用均值法對α和β最終的指標值進行計算。計算過程如下:將全部無綱量化處理后的數據作為實際值,計算每個指標的平均值;用10 個市每個指標的實際值與平均值之比,得出各指標的評價指數。若出現單項評價指數高于1.0 的情況,則需要將大于1.0 的全部定值為1.0;將每個單向指數乘以各自對應的權重,再將8 項指標的數值相加即為α指標值。
陜西省10 個市的α指標值結果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知,漢中市、商洛市、渭南市、銅川市的α指標值較大,西安市、安康市、延安市的α指標值較小。整體來看,α指標值在各市之間差異明顯,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了0.52。
β表示“生態山”對于“經濟山”產生的抑制效應,同樣步驟計算出β指標值。由表4 可知,榆林市、渭南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β指標值較大,西安市β指標值最小,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0.67,說明陜西省各市之間“生態山”差距較大。

表3 陜西省10 市α 指標值

表4 陜西省10 市β 指標值

表5 陜西省10 個市綠色發展程度排序
通過計算α與β之間的差值,判斷綠色發展模式。α與β之間差值越大,其綠色發展程度越低。參考綠色發展模式劃分標準,得出陜西省10 市綠色發展模式分類結果(表5、表6)。由表6 可知,西安市、銅川市、漢中市、商洛市處于灰度綠色發展模式,偏向于“經濟山”的發展,其中銅川市α與β值相差最大,說明其綠色發展程度最低;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處于淺度綠色發展模式,偏向“生態山”,其中渭南市α與β值相差最小,說明其綠色發展程度相對較好;目前陜西省沒有處于深度綠色發展模式的市,表明陜西省10 個市中“經濟山”與“生態山”之間尚未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

表6 陜西省10 個市綠色發展模式分類
寶雞、咸陽、渭南、延安、榆林、安康6 市處于淺度綠色發展模式,需要在堅持生態發展的基礎上,加速產業轉型,提升產業經濟效益。①加快產業綠色化發展。加速傳統產業改造,一方面淘汰能源耗用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落后產業,另一方面對現有的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推行清潔生產以降低企業能源消耗,同時減少企業治理污水、廢氣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收益。②培育新興產業。鼓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由政府搭橋形成新興產業企業及科研機構的新興產業研發中心,并給參與新興產業的企業進行補貼,進而促進產業結構轉變,發展低碳經濟。③建立循環經濟生態鏈。吸引相關企業加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企業聯動生產,實現廢棄物到再生資源的有效轉變,進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節能環保產業鏈。
商洛、西安、漢中、銅川4 市處于灰度綠色發展模式,說明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多的不利影響。應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①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改善和解決現有環境問題,從源頭上防治大氣、水及土壤污染,加強治理。在大氣方面,應減少煤炭的燃燒以及工業廢氣的排放;在水治理方面,應擴建污水處理廠,增加污水處理設備,避免廢水、污水對河流的直接污染;在土壤防治方面,進行垃圾分類,對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治理,避免土壤污染。同時應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綠地面積。②在生態環保方面要加強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實現人人環保。充分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時間,通過公益廣告、信息推送、視頻等方式,宣傳節能環保理念,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積極引導群眾提高節能減排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共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