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彤,佟驥超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呼和浩特 010022)
當今流行的各類服飾風格中,民族風備受推崇,其通過服飾的多維度展示呈現出不同民族的歷史風貌,具有弘揚各民族服飾文化的積極意義。在當今時尚文化的陶染中,現代蒙古族服裝可細化為以下幾種類型:其一是以傳統為主的蒙古族服飾,穿著者多為生活在邊遠牧區的蒙古族老年人,抑或穿著于蒙古族傳統節日慶典如那達慕大會、祭敖包及婚禮等場合;其二為現代蒙古族服飾,特點是在傳統的蒙古族服飾中融入當今流行元素,此類服裝更具吸引力;最后一類是將蒙古族元素融入到當今流行服裝中,消費群體的擴大對傳播蒙古族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今,蒙古族服飾中常用的經典元素經過歷史洗禮,沉淀至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標識,其主要構成元素有:直身結構和斷腰結構、立領與“廠”字大襟、交領、連袖、裝袖和裝飾袖口的馬蹄袖以及鑲邊、刺繡、盤扣等。地域環境、生活習俗、民俗情感以及文化交流等因素在這些標示性元素的歷史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明晰其中的歷史軌跡可為現代蒙古族服飾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蒙古族服裝在款式上由直身結構和斷腰結構兩種形式組成,也是現代蒙古族服裝款式創新的基礎。在不同歷史時期,生活習俗、審美文化以及傳統禮制等因素為揭示蒙古族服裝款式風格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現代蒙古族服裝中直身結構的造型簡潔、大氣,具有較強的延伸性特點。其各樣單品在“H”型基礎上延伸出多種創新模式:復古的十字結構、不同面料的結合、展現人體曲線的省道設計以及豐富的裝飾手法等。直身結構的傳承蘊含著蒙古族服裝有史以來的款式特色,寄托著深厚的民族感情。
北方草原晝夜溫差大,“晝為衣,夜為被”是早期蒙古族直身袍的主要作用,同時肥大的袍身可在騎馬馳騁時降低疾風對人體腿部的傷害。受穿著習慣、單一的裁剪方式以及長久以來形成的對服飾美感認知的影響,傳統蒙古族服裝一直以直身為主要結構形式,且“女服近類男子,頗難辨之。”①千百年來,直身袍的結構無大的改變并一直發展延續至今。(圖1—3)
與其他民族服飾交流對服裝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科爾沁部女袍尤為典型。清中期以后,以科爾沁為代表的部分蒙古族部落因與清皇室聯姻,使得蒙滿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滿族袍服對蒙古族服裝的影響最為直觀地體現在女裝中,直身袍與長坎肩趨向合體,為了方便活動在服裝的兩側開衩。此外,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推動著蒙古族對服裝中裝飾美的認知和欣賞的變化,側開衩中寬窄不一、錯落有致的鑲邊和刺繡、花絳以及衣身繡花等重要裝飾內容也與滿族女裝的裝飾風格較為相似。
清代末期,蒙古族中各部落的服裝風格已構成并定型。20世紀80年代后,受外來時尚潮流的影響,蒙古族的穿衣喜好與其他民族一樣有所改變,隨著當今時尚文化的變換,在女裝中增加了省的設計。為了更好的貼合人體,許多直身袍改傳統寬松、肥大的連袖為裝袖。
傳統蒙古族服裝中斷腰結構因與現代女裝中連衣裙的結構相似,且兼具較強的裝飾性而備受歡迎,成為現代蒙古族女裝的設計重點。設計師將其與多樣裝飾手法和現代流行趨勢結合,延伸出各種創新設計。女裝斷腰袍的款式基礎源于蒙古族巴爾虎、布里亞特以及喀爾喀等部的已婚女裝中特有的斷腰、裝袖結構。而男裝斷腰結構中的典型辮線袍雖然自明代已經消失,但近幾年這樣的款式在有關人士、團體大力倡導和弘揚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呼聲中逐漸回歸。斷腰結構的發展因受不同的環境、時期以及服飾審美認知的影響,在蒙古族男女服裝中構造出風格各異的時代風尚。
辮線袍是古代斷腰袍的典型,《黑韃事略》中對此有詳細注解:“腰間密密打作細摺,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摺多耳(爾)。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謂之腰線,蓋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②辮線袍是元代男性著裝中常見的服裝類別,其結構特點為窄袖、右衽、交領、腰間有辮線、下擺有褶裥、袍服長及小腿。辮線袍的服裝特點使其具備一定的功能性優勢:下擺的褶為人體的活動范圍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便于上下馬背,短小的袍身適合于馬上行動,辮線起到腰帶的作用。因而在元代,辮線袍不僅成為樂工、羽林衛士、宮中導從等穿著的常服,也是帝王、百官和蒙古貴族在游獵時的首選(圖4)??梢娫诿稍獣r期,辮線袍這種蒙古族傳統袍服是廣泛穿著的服飾,款式本身并不帶有階級色彩,無上下等級之別,不同之處在于使用的面料以及裝飾內容上,用以區分身份地位。入明后,元帝王后宮、蒙古貴族退居漠北草原,寬松的直身袍更為適用于此時草原大漠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長期的馬背顛簸,此后斷腰袍逐步消失。
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蒙古族布里亞特、巴爾虎、喀爾喀等部落的已婚女性出于對立體服裝所傳達的美感的欣賞和喜好,將其斷腰結構傳承下來(圖5),同時受到俄羅斯女裝的影響,改傳統連袖結構為泡泡式裝袖結構,成為中國傳統服裝中首先接受立體結構的部落。(圖6)
至今,斷腰結構的發展過程為現代蒙古族服飾提供了較大的設計與裝飾空間,其結構既能很好體現穿著者挺拔的腰身,又可將辮線工藝借鑒并應用到不同部位,在不斷推陳出新中,斷腰結構與辮線裝飾的呈現方式愈加多元化。

>圖1 現代直袍(來源:“吉雅琪”提供)

>圖2 元代直身袍(來源:《文物》1983年第4期)

>圖3 傳統直身袍(來源:阿斯茹拍攝)

>圖4 元代納失石辮線袍(來源:中國民族博物館藏 李莉莎拍攝)
領子作為最早產生的服裝部件之一,是追溯各朝代不同民族服飾文化變遷的重要元素。交領與立領在蒙古族服裝領型的發展歷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標志著領型由平面向立體的轉折,而且蘊含著蒙古族獨特的穿衣習慣以及精神情感。清代后期,蒙古族傳統袍服中的交領在漢族服飾的影響下,向立領轉變并逐步發展成熟起來,時至今日,立領仍是蒙古族袍服的主要領型,其發展過程為現代蒙古族袍服領型的設計提供了創新元素。
交領在傳統服裝領型發展歷程中最為悠久,延續著中國傳統服飾的禮制與造物觀。立領流行前,交領形制一直是蒙古族服裝中普遍使用的領型,是民族情感、習俗與獨特裝飾工藝的具體展現。
交領是我國服裝中最早出現的領型之一,由前襟交疊而形成。為使領的邊緣結實、不露毛邊,將領邊用布料包裹,便形成交領的領緣。在審美情趣與民俗文化的共同促進下,元代蒙古族服裝中的交領與領緣裝飾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男袍交領形制中多為雙道領緣,無過多裝飾,簡單、大方;“一寬兩窄”是蒙元時期帝后像中眾后妃袍服交領的形制,不同的裝飾風格成為元代蒙古族女袍的重點。領部整體華麗精致的裝飾與衣身形成鮮明對比,裝飾的精致程度可從側面反映穿著者的身份地位。
立領的出現打破了交領的平穩發展,并逐漸成為服裝領型發展的新方向。清末,立領已成為蒙古族服裝的潮流所向,此后,交領逐步淡出人們的日常服裝。
直至近些年,現代蒙古族服飾企業與獨立設計師不斷提升關于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關注度,交領開始回歸并活躍在現代蒙古族服裝的設計實踐中?,F代蒙古族服裝中交領的設計在與時尚元素結合的同時融合了多種裝飾形式,更為符合現代人對美的界定和追求。交領形制的回歸,在傳承傳統蒙古族服裝文化的同時,又延續了蒙古族長久以往的穿衣習慣和獨特的民族文化。
有著“中式領”之稱的立領對蒙古族服裝領型的發展有著較深的影響,在蒙古族審美認知的不斷轉變中逐步成為近現代蒙古族服裝的標示性領型。
明代,中原漢族服裝交領中的護領是為保護衣領整潔的實用品,交領與護領寬度的增加使穿著頗感不適,脖子周圍部分便逐步與前襟分離,形成立領結構。直至明末,立領結構的發展已基本成熟,從明定陵出土的立領款式服裝可見此時立領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的代表。立領除本身具備的功能性外,還有大眾追求新鮮美感的需求對其發展的推動作用。到清代,立領開始在蒙古族服裝中應用,這是同漢族文化交流深入后,蒙古族突破長期以往固有的審美習俗的直觀展現。除此之外,立領可增加與人體頸部的貼合度,已婚婦女在袍服外疊穿坎肩時平整的衣領更顯美觀。到清后期,蒙古族服裝立領形制已經發展成熟,裝飾性能的比重也日益增加。
蒙古族服裝中的“廠”字大襟與立領一同發展而來,通常裝飾著寬窄不一的鑲邊并配有精致的盤扣。清代蒙古族服裝中所形成的立領與“廠”字大襟組合形式總體以三種情形展現,分別為以“廠”字為基本原型,或是在“廠”字基本原型上進行變體,以及在與立領接合處增有直立“氣口”的“廠”字型。在后期的發展中立領與“廠”字大襟組合形式逐漸趨于完善,現代蒙古族服裝中立領與“廠裝飾”字型大襟組合形式在以上三種情形基礎上融入時尚元素,形成新的設計方向,并通過豐富的內容、形式以及夸張結構變體等方法多角度展示,成為現代蒙古族服裝中最為常見的標示性元素。(圖7)
“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雹坌渥拥漠a生與演變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在服裝上的體現。袖子因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的差異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形態,并在禮制與民族情趣的陶染中逐步發展、演變。連袖形制是蒙古族服裝發展進程中的主流方向,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現代時尚服飾文化的影響,裝袖逐步成為蒙古族袖型發展的新趨勢。
從服裝結構上講,連袖是服裝袖型中形制最為簡單的結構,在中國傳統服裝中可謂“一統天下”。連袖結構之所以能夠貫穿整個中國服飾進程的完整時期,主要受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禮制的影響與制約。服飾作為展現思想觀念的載體直觀地表達了穿著者的民族情感。中國的傳統禮制文化及道德觀認為服飾穿著需遮蓋人體輪廓,不能顯示身體特征,從服飾根本上達到“滅人欲”的目的,因而寬袍大袖是中國傳統服裝廓型的重要特征。在長期發展中,中國傳統文化、禮制與大眾審美互相制約又彼此影響,袖身不斷增肥、加長,進而在穿著時產生的儀式感成為情感和民俗展現的新方向,合乎禮制的同時又可展現自身生活水平與社會地位。為適合于馬背生活,北方草原民族服裝廓型通常以寬袍窄袖為首要特征。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在輿服制度中規定百官公服皆為大袖,傳承中原傳統漢制袞冕制度,而蒙古族已婚貴族婦女的袍服袖型在保留自身小口的基礎上結合了廣袖的造型特征,形成了小口大袖的獨特連袖形制,這些改變基于漢族的美感認知對蒙古族服飾審美情趣的影響。

>圖5 傳統斷腰結構 布里亞特部已婚女性袍服(來源:張瑾提供)

>圖6 現代斷腰結構(來源:青青提供)

>圖7 現代蒙古族袍服中的立領與“廠”字大襟(左圖來源:“察苾”提供 右圖來源:“吉雅琪”提供)
元末蒙古族退居漠北后,因地域環境和生活的需要,窄袖的功能性因素凸顯,貴族女裝的袖身開始回歸窄袖形式。發展至清代,蒙古族大部分部落服裝中連袖形制仍舊延續使用。
改革開放后,隨著現代流行文化和思想觀念等多元化因素的滲透,蒙古族服裝袖型不再單一發展,除邊遠牧區年長的蒙古人因長期的穿著習慣以及地域發展的原因仍舊穿著連袖結構的傳統蒙古袍外,其他蒙古袍中多數肥大的連袖逐漸被西式裝袖所取代。近些年在對傳統蒙古族服裝文化的宣揚與提倡中,蒙古族男裝開始重現傳統連袖結構,而在女裝中連袖袖身造型則變化多樣,至此在現代蒙古族服裝中連袖形制逐漸活躍起來。
蒙古族傳統連袖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后,流行時尚逐漸被草原上的年輕人所接受,蒙古袍逐步成為禮儀性服裝,以裝袖為主,衣身趨于合體。當今時尚文化不斷融合,西方“人體美學”思想風行,通過服飾展現人體美感的方法成為大眾所認可并追求的潮流形式,蒙古族服飾設計順應消費市場進行調整,裝袖逐漸成為蒙古族服裝中不可或缺的袖型。
雖然蒙古族服裝于現代才開始大量使用裝袖形式,但早在17世紀蒙古族喀爾喀、布里亞特、巴爾虎等部落已婚女裝就已出現泡泡式裝袖。泡泡袖起源于16世紀歐洲宮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對于人體美學的認知。風靡一時的歐洲服裝袖型之所以流傳于生活在貝加爾湖周圍的喀爾喀、布里亞特、巴爾虎等部落,與俄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因想獲得更多物質資源,俄國盯上了貝加爾湖周邊的廣袤土地,瘋狂向東擴張。17世紀中葉,清廷將貝加爾湖以東的領土割讓給俄國,于是生活在貝加爾湖區域的蒙古族喀爾喀、布里亞特、巴爾虎部便開始了長期受俄國統治的生活。大量俄羅斯人移居此地傳播其文化、習俗和審美觀念,對生活在此的蒙古族部落小到生活習慣大到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泡泡式裝袖在這些部落已婚女裝中的應用最為直觀地體現了此時俄羅斯服裝中的立體美感對于蒙古族服裝的影響。雖對泡泡袖結構應用于服裝中所呈現的設計感有所認同,但在具體使用時,這些部落的已婚女裝卻有所不同:巴爾虎、布里亞特部的泡泡袖較為圓潤,袖身與衣身縫合處有細碎小褶;而喀爾喀部泡泡袖則向上豎立形似駝峰,也稱“隆肩式”,因在袖山的下面墊有氈子或駝毛,而達到隆起的目的。后期的發展中,這些泡泡袖的形式及其裝飾都逐漸趨于完善,成為近現代蒙古族服裝中獨具特色的代表。
現代蒙古族服裝中裝袖的袖身與流行趨勢結合,造型多變,尤其在女裝中西裝袖均使用在直身袍上,而泡泡式裝袖則與斷腰結構相結合,應用形式豐富多樣,同時與衣身分開裁剪再縫合的方式也為其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馬蹄袖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當今常以修飾手法展現于蒙古族袍服的袖口處。馬蹄袖在蒙古族服裝發展歷程中展現了其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體現了蒙古族造物觀中蘊含的智慧以及對美的獨特感知。
據現在可考證的圖像資料來看,馬蹄袖的形制最早出現在明代美岱召壁畫中。在蒙古族袍服中,馬蹄袖是構成部件之一并逐步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既可向上翻折用以裝飾袖口又能向下鋪展對手部保暖防寒,其功能作用的形成與所處的地域環境以及審美習俗息息相關。草原民族所流行的窄袖都長過手臂,以此可降低手背在寒冷天氣中所受的傷害,起到較好的保暖功效,炎熱時將長袖卷起納涼,此時露出與衣身質感、顏色都不相同的里料,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效果,為馬蹄袖的產生提供了契機。為了更加方便日常生活和馬上活動,蒙古族根據手部特征將馬蹄袖進一步優化,上長下短的弧線型,選擇與衣身不同材質和色彩的面料拼接縫合,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
至清代,馬蹄袖的形制已較為完善,在清廷的推動下,其裝飾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馬蹄袖在清代的應用較為普及,不僅如此,清廷還賦予馬蹄袖政治寓意,百官進諫時需要將馬蹄袖“刷”地放下,響亮的聲音表達了對統治者的尊敬。
近代之后,馬蹄袖的裝飾性發展越加多樣化,相比之下其功能性則在傳統的蒙古袍中更為凸顯。發展至今,馬蹄袖元素已成為具有強烈標示性的現代蒙古族服裝設計元素之一,展現形式不再拘泥于馬蹄袖的歷史形態,從造型設計、裝飾方式到面料選擇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突破和創新。
英國哲學家休謨對歷史有著獨特的解讀:“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并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雹懿┐缶畹臍v史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彈性,它可以容納豐富的文化內涵并為現代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v觀蒙古族各服裝元素的變化歷程,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服飾文明,并為當今蒙古族服裝的創新設計提供嶄新的方向。當今民族大融合,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保持與尊重本民族的傳承特點之上,并同時緊密結合時尚潮流,才能更好地闡揚民族文化。■
注釋:
①〔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冊)[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30.
②〔宋〕彭大雅.黑韃事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5:5.
③〔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④ 曲彥斌.中國經紀人史的“關鍵語”與社會史研究的“套路”——關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及書寫方法的思想軌跡[J].文化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