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高渤,高燕茹
(南開大學 濱海學院,天津 300270)
據數據統計,迄今為止全球殘疾人人口大概占總人口數量的1/10,在我國,全國總人口數中有6.34%的殘疾人,學齡前殘疾兒童的數量在全國殘疾人總數量中占很大一部分,社會上關注殘疾兒童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對學齡前兒童的關注相對較少一點,聽力障礙的兒童主要就是指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的缺損或衰退,分程度、分階段影響到正常言語功能的情況。通常,我們對于外界信息的輸入是基于大腦來進行分解并認知記憶的,大腦通過分解外界接收的信息對其進行轉化,形成內在的心理活動,轉化為個體的認知體系和價值觀,進而影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人腦最重要的發育期是0~6歲,3歲前是人腦發育和功能分區的最主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學習和鍛煉將會促進大腦的發展進步,然而聽障兒童聽覺效果在植入人工耳蝸后要經過兩年左右的訓練才會達到最好的感受,也就是說在聽障兒童植入人工耳蝸之后的兩年將是聽障兒童訓練的關鍵時期,是重要的磨合期。對于殘疾人的康復來說,干預越早,康復的可能性就越大。針對此問題課題組提出一些解決方案來探索幫助聽障兒童進行認知康復的訓練方法,以期在佩戴人工耳蝸的情況下達到能夠和正常兒童無障礙交流和學習的狀態。
兒童教育類APP的基本分類主要為兒歌故事類、動畫片、兒童游戲類、認知學習類等。在眾多的產品中找到最適合聽障兒童的認知康復教學內容進行歸類整理,兒童教學類主要還是以動畫形象為主要內容進行的設計。
目前針對全國普遍的聽障兒童教學機構的學習環境和情況來看,教學中實現家校攜手共同幫助聽障兒童學習康復方面還需要解決一些核心問題。比如家校合作中家長參與不足的問題、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溝通方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合作的對象及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問題、特殊教育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尚未健全等等。
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耐心施策,盡可能多地做到平靜地給孩子有意義的聲音。要讓孩子認識聲音,首先要做到認識聲音的屬性、存在、工具,家長要給出正確的引導。做到分層次、有意義的給聲音。主要要記清楚三種聲音:自然、非自然、人語聲。
分層次給聲要注意到按照孩子的聽覺能力發展需求給聲,掌握以下原則:視聽同步、先少后多、先小后大、先靜再雜、由遠及近、先聲后物,手口合作,引導清晰,等待反饋的步驟。
有意義給聲,即賦予聲音意義,我們都知道任何聲音都具有代表性。對于追趕時間的聽障兒童來說,他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進行自然積累和自我學習后定義,因此家長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來促進他們的學習和積累。
在做好前面兩個步驟的同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觀察,如果家長急于反饋,立即重復輸入聲音或更改輸入的語言、句式就會導致孩子因受其認知能力的限制而使該認知過程混亂,在教學過程中家長切記一定要耐心,如果家長出現表情變得嚴肅、情緒開始失控等行為會嚴重引發孩子發生情緒緊張,思維僵化等不良反應,記憶得不到有效的反饋會出現的情況就是延遲孩子的聽覺能力發展從而錯過最好的聽力恢復階段。
在3~6歲聽障兒童訓練的基礎上,家長起到重要的作用,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聲音并感知聲音所代表的含義。孩子樹立起基本的信心就能對學習提起興趣,康復訓練就會相對輕松且質量好。
設計方案分別對現實空間硬環境和虛擬移動空間軟環境進行設計,設計內容從教室整體出發,著重考慮到兒童的主要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活動范圍。把整個教室空間按照活動內容分為智慧教學區、墻繪區、智能消毒區以及游戲互動區和玩具儲物區,在整個教室空間內,依照兒童一日活動的流程和活動內容進行空間設計,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的教學工作。
在教室的硬件配置方面,按照兒童日常活動情況和范圍進行設計,方便兒童日常的認知訓練和基礎學習智能化設計體驗并將功能的開關植入手機,方便教師隨時隨地進行監查管理,大面積的墻繪板設計方便兒童對收到的信息進行表達,智能消毒保溫儲物柜可以為孩子提供教學柜和保溫餐食服務,游戲區的設計可為孩子提供教室內的簡單活動場所。
移動教室軟環境在教室設計中起到輔助教學和成為促進家校溝通的基本渠道的作用。同步增強家長對兒童教育的重視度,激發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并提高認知水平。在方便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智慧星APP提供給教師的便利程度主要有四大功能,如備課輔助、教案上傳、發布作業以及教務打卡。便于教師的教學任務的輸出和沉淀,便于教務系統管理教學任務的同時幫助任課教師輕松搞定和家長的溝通以及控制教室的基本設備情況。
對于幼兒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首先將兒童學習的每個時間段的活動內容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對每個時間段內空間功能的需求進行了劃分(圖1)并統計得出每個功能區的功能設置和使用頻率。
線下空間的每個功能區都針對聽障兒童做了基本的玩學設想并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得出空間的基本層次。基于聽障兒童的學習行為和康復訓練內容進行空間方案的設計。教室空間分為六塊區域,主要有主教學區、輔助教學區、玩教具物品存放區和室內活動區以及清潔消毒區和中心的多功能活動區。(圖2)
對于主教學區,著重考慮老師和孩子之間互動的需求,配置智能化設備,為老師講課和學生互動建立基本的平臺。在認知訓練和口腔訓練的課程中會匹配顯示屏以及表演互動設備,顯示屏和講臺的高度可根據需要進行調節。主教學區還配置了自動擦黑板裝置和紫光消毒柜,在紫光消毒柜里存放兒童表演所需要使用到的道具,用于表演使用。存放消毒方便多個小朋友共同使用。(圖3)

>圖1 活動時間分析

>圖2 線下空間功能分區圖

>圖3 主教學區
輔助教學區主要是考慮到兒童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繪畫,輔助教學區的黑板設計為落地式,幫助兒童更舒適地進行寫畫表達。上方懸掛認知滾屏可以系統地講述不同內容,比如說圖中的動物單元元素。(圖4)
線下空間后方設置了一個語音互動式的室內活動區,在這里常駐一位孩子們重要的虛擬伙伴“小藍”,他可以和孩子們進行互動交流,鼓勵孩子們和小藍進行互動聊天,增加孩子們表達交流的興趣。以及配置了一個小滑梯讓孩子們愿意在教室進行學習和訓練。(圖5)

>圖4 輔助教學區

>圖5 室內活動區
在空間入口處進行了清潔消毒區域的設計,包括兒童儲物空間以及清潔消毒保溫工作一定要在幼兒園落實好,清潔衛生習慣一定要從小就進行培養。(圖6)
在多功能活動區的設計,為應對幼兒園多種類型的活動,比如沉浸式節日角色表演活動、體操、午休,上課等等需求,中心場地的功能設置較為靈活多變,可根據實際活動需求進行收納和布置使用。(圖7)
關于家校配合提升兒童認知水平的問題,首先從認知課堂的系統化學習到鼓勵孩子表達出學到的東西并在課下進行鞏固,如叢林奇遇記單元訓練,可進行課堂學習、單個動物的認知以及課下繼續鞏固學習一個循環的邏輯進行深化記憶,知識點可通過繪畫以及和小藍交流進行運用表達,一段時間后可通過APP進行檢測,判斷當前學習能力和康復水平。(圖8)
在教師端首頁的控制頁面輸入教室號管理即可使用APP控制教室的設備,如在上午10:00的認知學習表演環節,使用APP打開顯示屏、調整講臺高度、控制聲音大小、控制燈光的投射,控制窗簾等,以營造出教學所需要的整體環境氛圍。(圖9)
如何能夠讓家長在兒童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參與互動,這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在APP中著重設計了方便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基本情況的模塊。建立和家長進行及時溝通的平臺。育兒基本常識學習內容環節,可進行同步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學習,APP還提供給家長關于育兒針對性的訓練和輔助兒童進行學習的基本功能。(圖10)

>圖6 清潔消毒區

>圖7 多功能活動區

>圖8 APP配合空間分析圖

>圖9 APP設計聯動教室設備

>圖10 APP功能設計
認知能力是指個體了解與認識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動,是人們成功完成社會職能最重要的心理過程,包括記憶、語言、思維、動作、知覺、注意和社會學習能力等多種因子,是構成智力活動的基礎。和健聽兒童相比,聽障兒童的認知系統的建立要困難得多。通過對聽障兒童認知系統的深入研究發現,抓住并利用好植入人工耳蝸的康復最佳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通過分類學習和家校攜手合作的學習模式可使其聽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恢復。線上線下混合以及情景式的教學方法可實現為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提供輔助教學的目的。聽力訓練要和他們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教學過程既要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總的規律,又要體現不同聽障兒童不同認知結構的個性化教育原則。康復全過程既要有家長參與,又要有全社會 的廣泛關注,力爭盡快提高聾兒認知能力以縮小與健聽兒童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