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杰 時 進 任紅艷
1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質量管理科,100101 北京 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100101 北京
住院病死率是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重點監測指標[1-2],因此住院死亡病例管理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點工作。通過對住院死亡病例數據的回顧性分析,醫院管理者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來推動醫療質量的提升。某三級甲等醫院是位于北京市亞奧板塊的高等級成熟醫院,地理位置優越,服務人群有一定代表性。通過回顧分析其2010—2019年死亡病例的分布特征、住院病死率的變化趨勢及原因,動態評估該醫院近年來的服務質量,明確下一步工作方向,也為醫院屬地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參考數據。
資料來源于自北京市某三級甲等醫院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出院轉歸情況為死亡的病案首頁。所有病案提取數據前完成質控和編碼,根本死因的確定參照ICD-10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使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交叉表分析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特征。根據死因構成比明確死因順位。住院病死率與各死因死亡人數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年齡差異分析使用秩和檢驗,死亡人數季節分布差異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010—2019年共出院患者260 145例,死亡5 785例,平均住院病死率2.22%,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趨勢。死亡病例長期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中心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西城區、東城區、石景山區、豐臺區)。不同年度長期居住地為北京市的死亡病例與京外居住死亡病例構成比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費用類型中,醫保病例最多(59.1%),其余依次為公費、醫改、自費病例。醫保病例年構成比呈上升趨勢,自費病例年構成比呈下降趨勢,見圖1。

表1 某醫院死亡病例地域分布及各年度病死率

圖1 某醫院2010—2019年不同費用類型構成比
死亡病例中男性3 454例,女性2 331例,男女比例為1.48∶1。每年男性死亡人數均多于女性,不同年度性別比變化無統計學意義(χ2=7.929,P=0.541)。男女死亡人數均隨年齡增加上升,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層相同(75~84歲)。男女75歲以上死亡人數分別占各自死亡總數的61.67%、64.69%,見圖2。

圖2 某醫院不同性別各年齡層死亡人數
2.2.1根本死因順位
不同性別前4位根本死因相同,依次為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第5位根本死因男性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女性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見表2。前3位根本死因順位10年間無變化。

表2 某醫院死亡病例不同性別根本死因順位

表2(續)
2.2.2不同年齡層各死因死亡人數
不足1歲的死因集中在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15~24歲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死亡人數最多。25~34歲腫瘤和循環系統疾病死亡人數位居前2位。35~84歲腫瘤死亡人數位居第1。85~94歲腫瘤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循環系統疾病死亡人數最多。95歲以上呼吸系統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為主要死亡原因,見表3。

表3 某醫院不同年齡層根本死因死亡人數分布
2.3.1住院病死率與各死因死亡人數相關性
2010—2019年年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趨勢,與循環系統疾病死亡人數下降極強相關,與腫瘤、女性外因死亡人數下降強相關。男性呼吸系統疾病每年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與住院病死率負向強相關,余死因死亡人數變化與住院病死率下降無關聯,見表4。

表4 某醫院住院病死率與關聯死因死亡人數相關系數
2.3.2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死亡年齡構成及年平均死亡年齡
2010—2019年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均以75歲以上為主,且所占比重逐漸加大。腫瘤死亡病例75歲以上占比也呈增加趨勢,自2012年起超過50%,見表5。二者年平均死亡年齡都呈上升趨勢。循環系統疾病年平均死亡年齡波動上升,2011年最低為74.59歲, 2017年最高為79.31歲。腫瘤年平均死亡年齡由2010年最低68.25歲持續上升至2018年74.65歲,2019年年平均死亡年齡73.59歲,僅次于2018年,見圖3。
2.3.3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分類
2010—2019年導致死亡的外因分為自行摔傷和意外事故兩大類。男性外因死亡共123人,其中意外事故死亡占54.47%,自行摔傷占45.53%。女性外因死亡共54人,意外事故死亡占37.04%,自行摔傷死亡占62.96%。男性意外事故死亡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自行摔傷死亡比例高于男性,χ2=4.564,P=0.033,有統計學意義。將自行摔傷死亡的損傷部位和傷型歸納為腦組織損傷、股骨骨折和其他三大類,男性中腦組織損傷最多占比為67.86%,χ2=31.750,P<0.001。女性中股骨骨折占比最高為58.82%,χ2=10.647,P=0.005。自行摔傷平均死亡年齡男性84.13歲,女性82.87歲,Z=0.500,P=0.617,無統計學差異。男女各年度自行摔傷平均死亡年齡均無統計學變化,χ2分別為2.901、2.513,P值均大于0.05。

表5 某醫院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死亡年齡構成 單位:%

圖3 循環系統疾病和腫瘤的年平均死亡年齡
根據醫院所在城市氣候特征,按月份進行季節劃分。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人數季節分布有差異,表現為冬季(12月至來年2月)、春季(3月至5月)多于夏季(6月至8月)、秋季(9月至11月)。循環系統疾病季節差異的χ2=10.695、P=0.013,呼吸系統疾病季節差異的χ2=15.299、P=0.002。
本研究中死亡病例生前長期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中心城六區,就醫費用類型以醫保為主,且醫保比例呈上升趨勢。此分布與我國醫保參保率及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范圍的持續擴大有關[3],現在及未來醫?;颊叨紝⑹轻t院收治的重要對象。目前國家醫保CHS-DRG付費模式已在全國逐步推開,DRG通過提取首頁數據對出院及死亡病例先分組再進行風險評估付費和醫療質量監測。高質量的病案首頁數據是合理分組的基礎,因此醫?;颊叩牟“甘醉撎顚懝芾砣找嬷匾2“妇幋a人員要加強對臨床醫師首頁填寫的指導,提升病案首頁質量。
有文獻報道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明確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酒精攝入、高鈉高脂飲食、大氣顆粒物吸入等。這些因素均與年齡、性別相關,在男性和高年齡組中暴露水平更高[4-5],而2010—2019年該醫院前2位死因均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病例中男性和高齡死亡病例的死因也大部分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此可能產生病死率的性別和年齡差異。
本研究中住院病死率的持續下降得益于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女性外因死亡人數的下降。自2012年起該醫院持續籌備并通過了國家級胸痛中心、腦卒中中心評估,并與屬地急救中心共建心腦血管疾病綠色通道。技術和環節的優化使得循環系統疾病死亡人數尤其是75歲以下死亡人數明顯下降。而隨著控煙、乙型肝炎疫苗接種、早診早治等綜合防治措施的實施,近10年來,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呈緩慢下降趨勢。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6-7],因此本研究腫瘤死亡人數的下降及年平均死亡年齡的上升除新藥、新技術的使用外,應與更高層面腫瘤群體防治工作的開展有關。但國家癌癥中心表示我國腫瘤平均死亡年齡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腫瘤危險因素預防、早期篩查診斷、早期治療基礎仍較薄弱[7]。故醫療機構在臨床工作中應結合就診患者情況盡早開展個性化的腫瘤篩查、早診、早治相關工作。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跌倒位居老年人意外傷害首位,女性發生率多于男性,損傷部位以下肢和頭部為主,受傷性質骨折比例最高。且隨年齡增加損傷程度加重,跌倒造成的心理恐懼增加再次跌倒風險[8]。本研究中,2010—2019年外因總死亡病例自行摔傷占比超過50%,在女性外因死亡中排首位。不同性別自行摔傷死亡年齡均集中在80歲以上,死亡病例損傷具體部位男性顱腦排在第1位,女性則為股骨,與流行病學文獻數據基本一致。提示門急診接診摔傷患者時應重視年齡、性別差異,關注顱腦、股骨損傷風險,及時邀請相關科室會診,進行風險評估,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在常規防跌倒措施宣傳教育外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少情緒因素導致的惡性循環。
氣象條件改變及由此帶來的大氣顆粒物的改變可導致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病的死亡率上升[9-10]。近年來,該醫院所在城市的空氣可吸入顆粒物持續處于高水平[11],本文中男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可能與此及男性有更多暴露有關。該地域醫院應加強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關注,結合氣象預報信息前瞻性開展相關疾病預警、防護指導、治療方案調整等工作。
近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不同地域的醫院都有相似的報道[12-14]。文中醫院所在城市的人群健康狀況報告也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該城市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15]。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大部分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做好危險因素控制可以降低此類疾病死亡率,提高期望壽命,改善生活質量[16]。鑒于此,醫療機構應重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診療工作,將醫療模式從中后期的“疾病治療”向早中后全程 “健康管理”轉變。臨床工作重視病史采集,加強健康宣傳教育,針對高風險人群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管理部門做好醫療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深度利用,全面提升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