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安徽中醫藥大學附屬太和縣中醫院,236600 安徽 阜陽
精神病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疾病,患者往往會出現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的明顯異常,甚至會因病態心理的支配做出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在 2009 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 1 億,重性精神病患者達 1 600 萬人以上[1],且精神病患病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4]。本文對安徽省某三級甲等中醫院2017—2019年4 178例住院患者疾病構成進行分析,以期為精神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從某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導出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4 178例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病案首頁信息,包括住院號、性別、年齡、職業、出院主要診斷及ICD-10編碼、費用等信息。
按照《國家臨床版2.0診斷編碼(ICD-10)》對出院主要診斷進行分類,用Excel和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定性資料采用例數和構成比(%)進行描述,通過χ2檢驗比較差異。檢驗水準α=0.05。
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共4 178例,其中男性2 156例(51.60%),女性2 022例(48.40%),男女比例1.07∶1。31~45歲患者占比最高(35.38%),其次是46~60歲(23.12%),15歲以下最低(3.90%)。農民占比最高(88.03%),其次是學生(6.29%)。住院次數為1的患者占比最高(92.39%)。住院日為6~15 d患者占比最高(71.04%)。人均住院總費用為(4 119.13±1 364.52)元。見表1。
按照ICD-10編碼對住院患者疾病構成進行分類,4 178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占比前5位疾病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和癲癇性精神病,累積構成比為94.16%。見表2。
從整體上看,男性患者占比(51.60%)高于女性(P<0.001)。其中精神分裂癥男性患者占比(63.35%)高于女性(34.65%);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女性患者占比高于男性(P<0.001);癲癇性精神病男女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從整體上看,精神疾病患者31~45歲占比最高(35.38%)。其中精神分裂癥(46.62%)、急性應激反應(30.48%) 、癲癇性精神病(49.38%) 患者31~45歲年齡組占比最大;抑郁癥患者16~30歲年齡組占比最大(24.11%);焦慮癥患者>60歲年齡組占比最大(39.35%)。見表4。

表1 4 178例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基本情況

表2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前5位疾病構成

表4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前5位疾病年齡分布
本研究顯示,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精神病科4 178例住院患者的前5位疾病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和癲癇性精神病,累積構成比為94.16%,其中精神分裂癥構成比高達54.57%。這與蘇滔鳳[2]和林紅等[3]研究一致。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各種原因往往被發現不及時,而治療的不及時又會進一步影響疾病預后[5-6]。
本研究提示,男性患精神分裂癥構成比大于女性,女性患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和其他精神疾病構成比均大于男性。男性患精神分裂癥構成比高于女性的研究結果與劉冬梅等[7]和王世紀等[8]研究一致。16~30歲精神分裂癥患者893人,其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7.5%;31~45歲精神分裂癥患者1 478人,其中男性占60.8%,女性占39.2%,與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年齡早于女性研究一致[9]。精神分裂患者年齡集中在16~60歲,且31~45歲患者占比最多,與以往研究一致[10],可能是因為這個年齡段人群是社會主要勞動力,承擔著工作上、生活上和社會上的壓力,加之社會節奏的加快,導致這類人群身心俱疲。女性患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和其他精神疾病構成比約為男性的2倍,與早期研究一致[11]。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通常比男性情感豐富、心思敏感、對刺激事件反應強烈,且女性通常富有愛心、心細如絲,但內心又很脆弱,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
綜上,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急性應激反應和癲癇性精神病是精神病科疾病預防的重點,尤其應加強精神分裂癥的合理干預和治療。此外,精神病科疾病構成比在性別和年齡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應加強對男性精神分裂癥、女性抑郁癥和焦慮癥、31~45歲人群精神分裂癥、16~30歲人群抑郁癥和60歲以上人群焦慮癥的預防。周彩麗[12]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升睡眠質量。另有研究提示,心理治療效果與藥物治療一致[13]。故應加強精神病科心理中心建設和服務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