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許錦泉 陳柳利 陳澤元 楊青翠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此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典型特征則是認知障礙,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增加其經濟負擔。預后不佳以及認知功能進展性下降可導致此病復發。為此,在治療精神分裂癥中,應對患者癥狀緩解作為主要目標,對其認知功能予以改善,以免其相關癥狀復發等情況[1]。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一般采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其可對此病急性發作予以抑制,能夠預防復發。帕利哌酮是臨床上常見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其能夠起到巴胺Dz 受體和5-羥色胺(5HT)受體拮抗效果,且在有效劑量范圍內有著較好的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即便如此,藥物治療仍然無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復發予以抑制。據相關研究了解到,認知行為干預可促使患者對自身的疾病予以較好的認識,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進而對復發率予以有效降低。為此,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7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精神分裂癥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認知療法治療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4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簡單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4~56 歲,平均年齡(36.54±6.49)歲。實驗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3~57 歲,平均年齡(34.34±7.5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CCMD-10)中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且為首次發作;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道此次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具有極為嚴重的身體疾病或者腦部其他嚴重疾病;自我認知能力極低,不能接受治療或者對藥物依從性不高的患者;有癡呆癥狀或者精神發育不良的患者;未簽署相關知情文書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施行帕利哌酮緩釋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11,規格:6 mg)治療,患者口服帕利哌酮緩釋片3~12 mg/d,在此期間不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3.2 實驗組 施行帕利哌酮緩釋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11,規格:3 mg)聯合認知療法治療。帕利哌酮緩釋片口服3~12 mg/d,在此期間不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認知療法治療:患者精神癥狀穩后實施認知療法,1~2 次/周,約60 min/次,治療周期持續3 個月,使用全面開放式交談方法,可有一名家屬參加,詳細步驟如下。①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以促進醫患關系的建立;②為患者建立認知模型;③詳細了解患者近段時間產生的問題以及不良反應;④按照患者的基礎資料以及病情狀況,制定相關的認知方法,例如猜測想法法、兩種標準法、垂直下降法、重新歸因法以及理解特殊意義法。行為方法囊括家庭作業法、角色扮演法、辯護律師法以及行為實驗法等。情緒方法囊括書面發泄法、情緒啟動法、意象重建法等。遵循漸進的準則,依次由易到難予以訓練,以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⑤對患者依從性進行提高。上述均由同一名精神科醫生進行,并對治療內容予以記錄,同時按照患者具體情況施行生活質量以及臨床療效評估。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末臨床緩解率及1 年末復發率,治療3 個月后PANSS評分,治療3 個月后PSP 評分。
1.4.1 采用PANSS 評定患者精神分裂癥的嚴重程度,該量表包括33 個條目,其中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一般病理癥狀分別為7、7、16 項,分值越高表示精神障礙問題越嚴重。
1.4.2 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精神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偶爾會出現不正常現象;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臨床緩解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3 發生以下1 個或多個情況則判定為復發:①由于精神分裂癥癥狀惡化住院(非自愿以及急診留觀24 h以上);②PANSS 評分≥70 分;③自我傷害以及攻擊性行為、毀物、因精神病性癥狀外跑等;④基線時任一指定的PANSS 條目分(P1、P2、P3、P6、P7 和 G8)≤3 分的患者,在隨后訪視時任一指定條目分增加到≥5 分。
1.4.4 使用PSP 評定患者情況,共4 個維度:①社會中有用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習;②個人和社會關系;③自我照料;④干擾和攻擊行為。總分越高,認知功能恢復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3 個月末臨床緩解率及1 年末復發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3 個月末臨床緩解率95.24%高于對照組的73.81%,1 年末復發率2.38%低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緩解率及復發率比較[n,n(%)]
2.2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PANSS 評分比較 治療3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陰性癥狀評分(5.3±4.9)分、一般病理癥狀評分(11.5±3.5)分及總分(33.0±11.2)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3±5.1)、(16.1±4.3)、(40.7±10.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陽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PSP 評分比較 治療3 個月后,實驗組PSP 評分為(55.67±4.32)分,高于對照組的(47.89±4.3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215,P=0.000<0.05)。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優勢以及其特點,顯著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愈率以及治療配合度[2]。據相關研究顯示,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在2 年研究內的治療中斷率為29%,臨床治愈率高達89%,復發率為5%[3]。為此,此次研究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治療。認知行為干預能夠在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鞏固以及維持階段起到顯著的效果,能夠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確保用藥治療的維持,進而降低復發率[4]。此次研究中,根據患者的詳細情況制定相應的精神分裂癥認知行為干預方法,以促使患者可以對正確認知自身疾病,同時改善其認知障礙,將被動治療轉換為主動治療;同時對家屬予以相關知識教育,以促使其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患者,幫助患者提高獨自生活的能力以及認知能力[5-8]。
在此次研究結果得知,首發精神分裂癥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認知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單純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從此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帕利哌酮緩釋片+認知療法治療的患者臨床緩解率高于單純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的患者;前者個人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方面優勢明顯,可盡早改善社會功能,同時能夠較好的生活及從事工作以[9-12]。可能是因認知行為干預顯著治療提高了患者干擾性和攻擊性行為的控制和自我護理能力,且改善了個人和社會關系,進而促進患者參與社會有益活動。
綜上所述,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認知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提高臨床緩解率,有效降低復發率,同時能夠對患者個人和社會功能指標予以改善。此治療方法可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