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開
在臨床疾病中,快速心律失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癥狀具有多樣性,病情較輕的患者會出現心悸不適,病情較重的患者會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出現猝死的情況,基于這一情況需要給予患者有效治療[1]。在急診治療中,對患者使用的基本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但患者的癥狀嚴重或者是藥物治療無效會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同步電復律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患者在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情況時,使用同步電復律是一種較好的選擇。本研究對急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實施同步電復律的治療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急診救治的4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實驗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齡最大75 歲,最小20 歲,平均年齡(47.5±9.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齡最大76 歲,最小23 歲,平均年齡(49.5±8.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中心房撲動12例,預激綜合征伴發心房顫動8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0例,室性心動過速10例。納入標準:實驗組患者6例在急診科就診時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情況進行同步電復律治療,其余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后,效果不顯著,使用同步電復律治療;患者在48 h 內沒有使用洋地黃類藥物;預激綜合征伴發心房顫動患者心房顫動時間均≤48 h。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同步電復律治療。在治療前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恐懼以及焦慮等負面情緒。對患者實施心電監護,進行相應的常規檢查,需要準備應急藥物,包括氣管插管、吸痰器以及呼吸機等急救設備。患者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病情較重,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情況,要結合患者的治療需求進行同步電復律治療。設備選擇惠普HPMI723A/B 監護除顫儀,治療位置在胸骨右側2~3 肋間以及心尖位置,在電極板上均勻涂抹導電糊,使用1~2 kg 壓力,兩塊電極板的距離間隔>10 cm[2]。對患者的初次治療需要從低能量開始,心房撲動以及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使用雙向能量25~50 J;心房顫動以及預激綜合征伴發心房顫動患者使用雙向能量100 J;室性心動過速患者使用雙向能量100~200 J[3]。針對實施同步電復律治療未成功患者,進行再次同步電復律治療,治療過程中需要提升電復律能量,提高搶救成功率。部分患者會出現焦慮以及躁動情況,因此在實際治療前需要使用5~10 mg地西泮,緩慢靜脈注射。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經過一次治療后成功脫離危險;有效:患者經過二次治療后脫離危險;無效:患者未脫離危險。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事件:實驗組患者發生室顫、肺水腫、皮膚燒傷等,對照組患者發生低血壓、惡心、嘔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同步電復律治療方式是將一定程度的電流經過心臟促進全部或者大部分心肌在瞬間除極,終止患者的異位心律,恢復患者的竇性心律。在實際治療前需要保證儀器的同步功能處于開啟狀態,在放電過程中電流需要與R 波同步,也就是電流刺激在患者心室肌中,防止心室易損期中放電導致其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4]。
這一治療技術的使用在臨床實踐中較為常見,在急診科以及一些基層醫院急診科中的應用并不常見,主要原因是一些急診科醫護人員針對電復律治療有恐懼心理;其次是一些急診科醫護人員對心內科病房存在過度依賴的心理[5]。醫護人員恐懼心理的產生是因為急診科醫生對電復律基本理論以及操作程序并不清晰,擔心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意外情況;依賴心理的產生是因為基層醫院急診科中沒有設置急診病房或者是急診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習慣性將急危重癥患者收治在病房。但隨著醫療事業不斷發展,針對急診科醫護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需要醫師具有豐富的經驗,具有獨立處理的能力,掌握急救措施中的基本技能。因此,針對急診科開展電復律知識培訓是十分重要的。急診科中的救護人員針對猝死患者的治療主要是使用電除顫,因此對除顫儀的性能以及操作方式較為熟悉,需要醫護人員克服自身的恐懼心理,掌握相應的操作流程。
在急診科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同步電復律知識學習,其中學習內容主要包括除顫儀相關按鈕開啟、能量選擇以及適應證和禁忌證的選擇等;與此同時需要定期開展模擬訓練,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有效訓練,保證其能熟練掌握。在經過反復訓練后,醫護人員會克服恐懼心理。
在急診科中實施同步電復律治療方式需要掌握患者的適應證以及禁忌證。患者伴有循環不穩定的快速心律失常,并且臨床癥狀為低血壓、少尿、氣促等現象時,需要使用同步電復律進行治療[6]。結合患者治療的特殊性,如惡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后,糾正其血流動力學會受到嚴重影響,在患者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意識障礙,或者是嚴重低血壓時,需要使用同步電復律治療方式,不能執著于使用藥物治療,影響患者的搶救效果[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患者實施同步電復律的臨床價值較為明顯。在患者實際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狀態基本處于麻醉狀態,或者是心律失常發作出現意識喪失情況,不需要進行麻醉,但是使用安全有效的麻醉能夠保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消除不適感以及疼痛感。本研究中患者使用的是丙泊酚麻醉,優勢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急診救治中使用同步電復律治療,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療中需要確定電復律能量,掌握患者的適應證以及禁忌證,確保環境穩定,防止患者出現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