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常無特異性癥狀,診斷時多為中晚期,因而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其對化療的敏感性較高,化療是目前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的主要方法。三代鉑類藥物聯合應用是晚期消化道腫瘤的一線治療方法[1]。在消化道腫瘤化療中,奧沙利鉑是常見的第三代抗腫瘤藥物。伴隨著醫療技術和熱療理論的迅速發展,對腫瘤熱療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新的治療方法應用于臨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熱療是目前消化道晚期腫瘤治療的新方法,該方法可有效提高晚期消化道腫瘤的療效。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Ⅳ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共110例,觀察奧沙利鉑全身靜脈化療聯合深部熱療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Ⅳ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共1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5.12±5.44)歲;體質量41~82 kg,平均體質量(62.13±11.34)kg;腫瘤類型:結直腸癌25例,其他30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觀察組年齡62~77 歲,平均年齡(65.82±4.67)歲;體質量42~81 kg,平均體質量(62.24±11.61)kg;腫瘤類型:結直腸癌27例,其他28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化療前均給予5-羥色胺3(5-HT3)受體拮抗劑預防化療過程中發生嘔吐反應,為了保護肝臟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則常規給予保肝、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對于治療前明確診斷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Ⅳ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對照組單純采用奧沙利鉑全身靜脈化療治療,取130 mg/m2奧沙利鉑+500 ml 濃度5%葡萄糖注射液進行全身化療。觀察組給予奧沙利鉑全身靜脈化療聯合深部熱療治療,化療方法同對照組;深部熱療增敏療法中奧沙利鉑用藥1/3 后進行熱療,患者保持仰臥位,全身熱療定位上界為患者劍突下2 橫指,下界為恥骨聯合上2 cm 的部位,兩側均在雙側腋前線,機頭至皮膚之間保持25~30 cm 距離,實行遠距離、大深度加熱,保持輸出功率為0~900 W,透熱深度>8 cm,治療過程采取精確測溫方式,促使腫瘤內溫度>42.5℃,并關注患者反應,確保治療安全性。兩組3 周治療1 次,并作為1 個周期,均治療2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細胞(CD3+、CD4+)免疫功能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②治療效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治療后腫瘤完全消失;部分緩解: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50%;穩定:腫瘤體積縮小≤50%或增大≤25%;進展:腫瘤體積增大>25%,或者出現一個或多個新病灶;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定率[2]。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外周血T 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3+、CD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周血T 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比較()

表1 兩組外周血T 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完全緩解3例,部分緩解15例,穩定8例,進展29例,總緩解率為47.27%;對照組完全緩解2例,部分緩解8例,穩定5例,進展40例,總緩解率為27.27%;觀察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27%(15/55),低于對照組的54.55%(30/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消化道腫瘤的侵襲性和惡化程度日益加重,臨床治療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改善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癥狀,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隨著病情逐漸惡化,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或局部轉移,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病情加重,侵襲性更強,免疫功能下降,生存率降低,所以要積極治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3,4]。
對于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治療原則是阻止高水平的生長因子和新血管的形成,減少惡性腹水的形成。臨床上常采用化療方案治療?;熕幬镏饕獮殂K類,屬廣譜抗腫瘤藥物,可有效穿透腫瘤細胞,摧毀深層癌細胞,療效更精確。其中,奧沙利鉑結合的DNA 復制產物可通過錯配修復功能消除,從而誘發細胞凋亡。研究發現,錯配修復功能缺陷能夠繞過與奧沙利鉑結合的 DNA 片段繼續復制,從而產生順鉑(CDDP)抵抗,奧沙利鉑可替代順鉑氨基,加強對DNA 復制和轉錄的阻滯作用,經臨床觀察奧沙利鉑的抗腫瘤活性優于順鉑,且無交叉耐藥[5,6]。但是,傳統單一化療耐受性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療效不明顯。很多臨床研究表明,熱療能將腫瘤組織的溫度提高到40~44℃,從而阻止腫瘤細胞生長或死亡。由于腫瘤組織在體內生長時會出現血管畸形、毛細血管及結構受壓、血竇現象,患者的血供和血流也會明顯減少,為熱療創造了有利條件,血液循環在正常組織的加熱過程中完全散失,而腫瘤組織因散熱性差,使局部溫度比正常組織高5%~10%,在微波高能量聚焦過程中腫瘤細胞的溫度可達到45℃。同時,正常組織仍然處于低溫狀態[7,8]。另外,在高溫條件下腫瘤細胞膜流動性明顯增強,導致膜結構、功能及超微結構發生破壞。此外,熱療還能加速藥物進入腫瘤細胞的速度,從而加速藥物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特別是在熱療中,當腫瘤組織中心溫度升高,在酸性環境下更易引起凋亡[9,10]。熱療聯合化療可覆蓋所有的腫瘤病變,而熱療與化療對晚期消化道腫瘤的治療具有協同作用。對于Ⅳ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局部熱療是一種綜合療法,其能直接殺死體內局部腫瘤細胞。熱療與化療相互作用,提高了腫瘤細胞的殺傷力。靜態腫瘤細胞對化療不敏感,而熱療對其是致命的。高溫治療可改變細胞膜的穩定狀態,增加藥物的通透性和吸收能力,能有效抑制 DNA 損傷的修復[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D3+、CD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清細胞粘附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質金屬蛋白酶-2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奧沙利鉑全身靜脈化療聯合深部熱療治療Ⅳ期消化道腫瘤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血清學指標,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