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華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當中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一般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的增生而形成的。雖然它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但隨著腫瘤的不斷長大,也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癥狀,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子宮腺肌癥是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壁層,屬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特殊型。主要表現為繼發痛經、月經量增多和不孕,治療較棘手[2,3]。子宮腺肌癥也是一種良性病變,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會越來越重,這與子宮肌瘤發展一致。但子宮腺肌癥不同于子宮肌瘤,雖說二者都可導致子宮增大,但子宮肌瘤存在包膜、界限清楚。而子宮腺肌癥無明顯界限,無法將病灶徹底清除,手術效果不理想[4,5]。總之,兩者臨床癥狀和患者體征較為相似,很容易誤診,為進一步提高者兩種病癥的診斷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上述兩種病癥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1~6 月本院收治的69例婦科疾病患者,其中子宮肌瘤43例、子宮腺肌癥26例。年齡34~62 歲,平均年齡(48.01±5.49)歲。所有患者均存在月經異常、痛經、子宮不規則出血、腹部不適癥狀。本次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且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
1.2 方法 對69例患者分別使用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腹部超聲檢查。分別設置探頭頻率4.5~8.0 MHz 和3.5~5.0 MHz。對患者子宮狀態、腫塊位置、內部回聲等進行檢查。并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掌握腫塊內部血流程度以及分布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和病理對照,觀察兩種
檢查方法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的檢出情況。②觀察患者的Adler 分級情況,Adler 分級[6]:0 級:腫塊內部無血流信號;Ⅰ級:內部能見2 個及以下短棒狀、點狀血流信號;Ⅱ級:能見3、4 個點狀血管或1 個長血管;Ⅲ級:≥5 個點狀血管或2 個長血管。③觀察患者的影像學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疾病檢出情況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子宮肌瘤43例、子宮腺肌癥26例。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肌瘤的檢出率為95.35%、對子宮腺肌癥檢出率為96.15%,均高于腹部超聲的81.40%、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的檢出情況比較[n(%)]
2.2 患者Adler 分級情況 69例患者中,子宮肌瘤患者0 級7例、Ⅰ級16例、Ⅱ級14例、Ⅲ級6例;子宮腺肌病患者0 級7例、Ⅰ級12例、Ⅱ級4例、Ⅲ級3例。子宮肌瘤內部血流情況較為豐富,常見于條樣或者半環樣。子宮腺肌癥血流信號只見稀疏點、長條樣血流信號,分布較零散。對于局灶型子宮肌腺病而言,內部未見或星點樣血流,周邊偶見短條樣血流顯示。且隨著腫瘤體積增加,其血流情況也會隨之升高。
2.3 患者影像學表現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特征顯示:子宮肌瘤患者子宮局部性隆起,內膜受壓變形,肌瘤腫塊主要以類圓形或者橢圓形為主,分界清晰,多呈假包膜形成的低回聲,且多數黏膜下肌瘤和宮頸肌瘤為增強回聲,較大肌瘤腫塊回聲強弱不均勻,肌瘤附近有環繞血流,內部血流信號多變。肌瘤頻譜多普勒呈低阻血流頻譜。子宮腺肌癥患者,子宮多數呈均勻性增大,不突出在子宮表面,少數局部性隆起。月經期子宮增大,內膜前移或居中。其病灶多數處于后壁,后壁增厚,無顯著邊界,病灶附近無血流信號,在中心部僅可見稀疏點狀信號。頻譜多普勒呈低速高阻血流頻譜。
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均是婦科較常見的疾病。目前對于子宮腺肌癥發病原因和機理尚未明了,一般認為是由于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直接向肌層浸潤生長而引起[8]。該病癥多見于35~50 歲的經產婦女,尤其是多產婦,由于多次妊娠,分娩或刮宮造成子宮壁損傷,或者由于卵巢功能失調,雌激素水平過高,并不斷刺激子宮內膜等,以致破壞了子宮肌層的防御能力,就會導致內膜向肌層生長,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而肥胖、妊娠、流產史、吸煙、喝酒以及遺傳因素可以影響子宮肌瘤發病率。子宮腺肌癥多發生于生育年齡的女性,具體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特別清楚,但多數研究表明可能跟基底層內膜細胞增殖侵入到肌層間質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多次妊娠、刮宮手術和剖腹產手術以及慢性子宮內膜炎、高雌激素血癥、遺傳因素等都有可能會引起子宮腺肌癥的發生。
目前,對于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的臨床診斷中,除了通過臨床癥狀或體征進行診斷,婦科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臨床實踐鑒別診斷中超聲檢查也可診斷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為其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意義。張倩倩[7]研究報道,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清楚的顯示患者的病灶征象和血流變化情況,可有效鑒別兩種疾病,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李欣欣[8]和李莉[9]的研究報道,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腺肌瘤診斷中,也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能夠清晰顯示子宮組織結構。而本研究選擇了43例子宮肌瘤、26例子宮腺肌癥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其影像學表現特征顯示,子宮肌瘤患者子宮局部增大,形態失常,肌瘤腫塊主要以類圓形或橢圓形為主,多呈衰減回聲,可見黏膜下肌瘤和宮頸肌瘤為增強回聲,較大肌瘤腫塊回聲強弱不均勻,肌瘤附近有環繞血流,內部血流信號多變[10,11];子宮腺肌癥患者,子宮多數呈均勻性增大,不突出在子宮表面。其病灶多數處于后壁,后壁增厚,無顯著邊界,在中心部僅可見稀疏點狀信號[11,12]。與病理結果對照,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肌瘤的檢出率為95.35%,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為96.15%,劉麗[13]的研究在分析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指出,子宮肌瘤患者的阻力指數(RI)顯著高于子宮腺肌癥患者(P<0.05),提示上述兩種疾病可通過超聲圖像及血流動力學進行鑒別診斷。既往臨床檢查婦科疾病常采用腹部超聲檢查,為更好的診斷出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也對本研究的69例患者進行了腹部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腹部超聲對子宮肌瘤的檢出率為81.40%、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為76.92%。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高于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實了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其鑒別診斷價值較高。易芳等[14]和陳花金[15]研究認為,相較于單一檢查而言,腹部聯合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提高子宮肌瘤診斷的準確率,為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提供詳細、客觀的影像學依據。
綜上所述,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提高疾病的檢出率,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