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京霞
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動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就是所謂的血壓,當血流對血管壁的壓力增高,就稱之為高血壓[1]。高血壓的標準就是安靜狀態下的血壓,如果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就符合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2]。高血壓會造成很多危害,導致心臟、腎臟發生一系列的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3]。而腎臟作為人體一個重要的器官,如果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壓狀態,不但會導致尿素的發生,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還會對患者的腎動脈造成一定的影響,對腎臟的正常功能和結構造成嚴重影響[4,5]。經過臨床總結發現,腎臟疾病早期階段當中,通過尿常規檢測能夠有效分析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臨床診斷,減輕疾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6,7]。鑒于此,本文對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接收的6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展開統一的尿常規檢測,然后對患者的最終檢測結果進行觀察和對比,詳細探討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接收的6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其中高血壓1 級20例、高血壓2 級20例、高血壓3 級20例。將患者根據病程的不同分為A 組、B 組及C 組,各20例。A 組患者病程2~10 年;男女比例為10∶10;年齡59~85 歲,平均年齡(72.36±4.87)歲。B 組患者病程11~20 年;男女比例為11∶9;年齡58~85 歲,平均年齡(73.42±5.14)歲。C 組患者病程>20 年;男女比例為11∶9;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1.96±4.37)歲。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況下自愿簽署同意書,三組患者指標均符合學術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年齡控制在55~90 歲。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方面異常,不能主動配合本次調查分析的患者;②同時伴有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展開統一的檢查指導,保證尿液樣本新鮮且有質量,叮囑患者在采集尿液樣本之前,女性使用肥皂水將外陰位置清洗干凈,然后再使用清水進行沖洗;男性需要翻轉包皮,同樣使用肥皂水對尿道口進行沖洗,然后使用清水將局部位置沖洗干凈。注意在操作的過程中主要將陰道分泌物、包皮垢以及糞便等清洗干凈,保證所采集尿液樣本的質量。在采集的過程中,叮囑患者需要中斷尿液,盡量在排尿1 s對尿道沖洗后再行采集,降低尿液樣本被污染的幾率,前段尿液盡量丟棄,取中段尿液進行檢測,提高患者最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而且尿液樣本量需要保持在30~50 ml 左右,以滿足不同檢測指標對于尿量的需求,以免出現尿量不足影響檢測結果的情況發生。使用干燥、干凈、帶蓋的容器盛裝尿液,以免在進行檢測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導致最終的檢測結果出現誤差。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接受檢測的前3 d 不能飲用濃茶或者咖啡等,在日常的飲食當中,也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使用自動分析儀記錄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按照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同時使用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對患者的尿膽紅素、尿糖、尿膽原及尿酮體進行檢測,對患者的最終檢測結果統計和分析。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三組尿常規檢測結果,包括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②分析不同高血壓分級尿常規檢測結果,包括1 級、2 級、3 級共3 個等級,對患者各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③最后記錄不同高血壓分級患者尿膽紅素、尿糖、尿膽原及尿酮體的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尿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C 組24 h 尿蛋白定量(0.58±0.07)g/24 h、尿微量白蛋白(66.42±0.87)mg/L、尿β2微球蛋白(889.56±30.54)μg/L 及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17.33±2.27)U/L 均高于A 組的(0.22±0.01)g/24 h、(8.87±0.92)mg/L、(145.67±50.13)μg/L、(12.52±1.24)U/L 及B 組的(0.45±0.06)g/24 h、(30.53±0.29)mg/L、(482.36±21.23)μg/L、(13.49±1.38)U/L,且B 組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尿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表1 三組患者尿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注:與A 組比較,aP<0.05;與B 組比較,bP<0.05
2.2 不同分級高血壓患者尿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高血壓1 級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分別為(0.20±0.05)g/24 h、(9.28±2.45)mg/L、(174.38±24.26)μg/L、(12.03±1.14)U/L;高血壓2 級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分別為(0.46±0.23)g/24 h、(29.87±8.13)mg/L、(379.34±45.59)μg/L、(14.32±4.45)U/L;高血壓3 級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分別為(0.59±0.17)g/24 h、(67.43±5.57)mg/L、(963.69±90.23)μg/L、(16.95±2.52)U/L。高血壓3 級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均高于高血壓1級和2級患者,且高血壓2 級患者高于高血壓1 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同分級高血壓患者尿膽紅素、尿糖、尿膽原及尿酮體陽性率對比 高血壓1 級患者中尿膽紅素陽性為5例(25.00%)、尿糖陽性為3例(15.00%)、尿膽原陽性為4例(20.00%)、尿酮體陽性為3例(15.00%);高血壓2 級患者中膽紅素陽性為9例(45.00%)、尿糖陽性為7例(35.00%)、尿膽原陽性為7例(35.00%)、尿酮體5例(25.00%);高血壓3 級患者中膽紅素陽性為15例(75.00%)、尿糖陽性為14例(70.00%)、尿膽原陽性為13例(65.00%)、尿酮體陽性為12例(60.00%)。不同分級高血壓患者尿膽紅素、尿糖、尿膽原及尿酮體陽性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總結中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如果沒有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那么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腎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是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8,9]。而且患者在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的特征,非常容易被患者所忽視,所以只能在臨床診斷當中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和記錄[10]。在本次數據分析中得出結果,C 組24 h 尿蛋白定量(0.58±0.07)g/24 h、尿微量白蛋白(66.42±0.87)mg/L、尿β2微球蛋白(889.56±30.54)μg/L 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17.33±2.27)U/L 均高于A 組的(0.22±0.01)g/24 h、(8.87±0.92)mg/L、(145.67±50.13)μg/L、(12.52±1.24)U/L 及B 組的(0.45±0.06)g/24 h、(30.53±0.29)mg/L、(482.36±21.23)μg/L、(13.49±1.38)U/L,且B 組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3 級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均高于高血壓1 級和2 級患者,且高血壓2 級患者高于高血壓1 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分級高血壓患者尿膽紅素、尿糖、尿膽原及尿酮體陽性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本次研究的隨訪時間比較短,研究例數較少,沒有追蹤患者的遠期療效,導致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不同[11]。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議與其他醫院合作,納入具有其他合并疾病的患者,增加研究例數,延長追蹤時間,加強對遠期療效的研究[12]。
綜上所述,尿常規檢驗中常用四項指標與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病程及病情狀況均有密切的關系,并且影響最終的陽性檢出率,為患者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加真實有效的依據,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