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臨床輔助疾病診斷與制定治療方案的主要方式為血常規檢查,其能最直觀的顯示患者機體內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相關參數,可對其病情進行初步診斷[1]。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具有操作簡便、檢驗速度快、精準度高等優勢,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2,3]。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在各級臨床實驗室中被廣泛應用,能夠及時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檢測結果。同時,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血液細胞形態學(例如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為此,采用顯微鏡對外周血細胞涂片進行分析在臨床中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重要方式。現如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血細胞形態分類識別系統逐漸提升,可基本實現檢驗的自動化。但其是否能夠真正意義上代替人工鏡檢,與手工分類法在鑒定結果上是否存在差異性,目前尚不清楚。臨床針對高度可疑樣本仍需開展顯微鏡復檢,否則會出現誤診、漏診的狀況,引發不必要的醫患糾紛[4]。兩種檢查方式聯合應用受到臨床關注,其能有效提升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本文就血液常規檢驗中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行血常規檢查的血常規異常患者160例,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齡18~58 歲,平均年齡(48.54±10.22)歲;血常規檢測異常分類:淋巴細胞39例、中性粒細胞56例、嗜酸性細胞27例、嗜堿性細胞17例。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與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首先抽取肘靜脈血2 ml 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真空抗凝管中,顛倒混勻,在室溫下2 h 內完成檢測。首先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SMEXXS-800)進行檢查,確認無故障后連接電源,在18~22℃室溫下進行檢查,自動生成檢驗結果報告。同時推制厚薄適宜的血片2 張,使用瑞氏法染色,由臨床經驗豐富的主管技師進行鏡檢(Olympus CX 21 型光學顯微鏡),對標本的細胞形態、數量、大小等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及聯合檢查的檢驗結果,對比不同檢查方式血常規異常檢出情況,血常規檢測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嗜堿性細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式血常規異常總檢出率對比 聯合檢查陽性檢出率高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血常規異常總檢出率對比(n,%)
2.2 不同檢查方式血常規異常檢出情況對比 聯合檢查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嗜堿性細胞異常檢出率均高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式血常規異常檢出情況對比 [n(%)]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多種疾病,尤其是血液學疾病的診治方法,也是臨床輔助檢查的基礎,其主要利用顯微鏡對外周血涂片進行細胞學形態分析,從而對疾病做出相應的診斷[5]。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逐漸提升,特別是科技的不斷更新,各種高新技術在醫療檢驗領域中廣泛應用,各種自動化檢驗設備逐漸應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自動化儀器能有效降低醫務人員的工作量,系統可對樣本進行自動檢測,并給出相應的診斷結果,能有效減少人工操作而致的偏差與失誤;同時,使用自動化檢驗設備,工作人員可同時監管多臺儀器,保障檢驗質量的同時,減少人員消耗。與此同時,該檢查方式也對工作人員要求較高,需其具備嫻熟的設備操作技能、基礎設備維護及維修能力,且還需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自動化設備的應用,有利于工作人員操作規范化,顯著降低誤差,提升檢驗質量,并提升工作效率,縮短樣本周轉時間,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主要是將檢查樣本在處理后,使用顯微鏡進行分析,對血液細胞形態、體積、數量等進行觀察,發現其與正常細胞的差異[6,7]。血細胞分析儀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血細胞形態復雜,導致儀器難以避免出現假陰性與假陽性的狀況,為此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更適用于正常形態的細胞檢驗。針對具有病理意義的細胞需進行顯微鏡檢查。現如今,大部分臨床學者認為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而顯微鏡檢查對不成熟細胞進行分類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本文研究發現,聯合檢查血常規異常總檢出率高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嗜堿性細胞異常檢出率均高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代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血常規的檢驗技術也隨之不斷更新,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有效利用電光學原理,對血液樣本進行分析[8]。在采集患者靜脈血或末梢血時,全自動細胞分析儀可通過一些步驟對血液標本進行稀釋,對血常規相關指標進行分析。通過血細胞分析的自動化,對血液樣本進行儀器分析,自動生成檢驗報告,有效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且操作簡便,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檢查流程,保障血液樣本的穩定性。但該檢查方式對細胞形態學分析能力不佳,極易出現誤診、漏診的狀況。同時,盡管血細胞自動分析儀良好的性能使其能夠通過細胞計數、比例、大小及分布情況來判斷異常細胞的存在情況,并進行報警提示,但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體積較大、細胞核有嚴重異常的細胞識別能力較低,特別是異型淋巴細胞、幼稚細胞等[9]。有學者指出[1],在實際臨床檢查過程中,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會將大的淋巴細胞誤認為粒細胞,而當發生血小板聚集時,由于聚集情況的不同導致出現大小不一的顆粒,極易被誤認為是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因此自動分析儀僅可作為臨床篩選工具。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驗是血常規最為常見的檢查方式,其能對細胞學形態進行精準的分析,顯示患者的病情狀況。分析血涂片中的細胞形態等與正常細胞相比,能有效顯示異常狀況。但該方式在檢驗過程中,需制作涂片、鏡檢等工作,操作繁雜,消耗大量時間與人力,導致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驗在臨床上具有局限性。為此,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初步篩查后,針對高度疑似異常的血液樣本,需借助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驗,能有效減少臨床工作量,提升工作質量與效率。在開展鏡檢時需注意粒細胞的變化,若伴有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會出現毒性變化,胞質顆粒粗大、增多,部分細胞伴有變性、空泡。還需注意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白細胞增高并非都因感染所致,一旦出現大血小板、核紅細胞、難溶性紅細胞等狀況,均可出現白細胞假性升高。注意觀察是否存在血小板聚集和巨血小板的狀況,亦需注意有無寄生蟲。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檢驗中應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可以對其假陽性結果進行糾正,提高血常規檢驗的準確率,能有效提升異常檢出率,為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