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
動脈瘤能夠發生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其中腦動脈瘤是病情比較嚴重的一種,是指腦部動脈內腔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出現了異常擴大而引起動脈壁出現瘤狀突出,與動脈腔內高壓以及局部的先天缺陷有關[1,2]。該疾病可直接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對患者的生命具有極大威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預后的關鍵[3]。介入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腦動脈瘤的有效方式,麻醉對介入術的風險程度以及治療效果具有較大影響[4]。因此,臨出上十分重視對該手術麻醉方式進行研究。本院在采取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于本院進行介入術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80例。通過隨機抽取雙色球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47.50%),女21例(52.50%);年 齡43~67 歲,平 均 年 齡(55.16±10.08)歲;體重47~80 kg,平均體重(63.52±15.66)kg。研究組患者中男18例(45.00%),女22例(55.00%);年齡43~66 歲,平均年齡(54.67±10.17)歲;體重46~79 kg,平均體重(62.77±15.57)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療,建立靜脈通路后,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其變化情況。麻醉誘導所使用的藥物劑量根據患者的體重確定,具體為:丙泊酚1.5~2.5 mg/kg,咪達唑侖0.04 mg/kg,苯磺順阿曲庫銨0.2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艾司洛爾注射液0.6 mg/kg。之后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保持機械通氣,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
研究組采取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具體為:丙泊酚3~5 mg/(kg·h),瑞芬太尼6.0~15.0 μg/(kg·h),均采取微量泵泵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追加肌松藥,手術時間≤2 h 不追加,>2 h 追加,選用順阿曲庫銨,劑量為0.1 mg/(kg·h)。為了避免在手術過程中發生腦血管痙攣,給予患者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氏液和羥乙基130/0.4 氯化鈉注射液,同時給予患者尼莫地平持續泵注,劑量為7.5 μg/(kg·h)。
對照組采取丙泊酚復合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具體為:丙泊酚3~5 mg/(kg·h),芬太尼3 μg/(kg·h),均采取微量泵泵注。根據患者的具體手術進展決定是否追加芬太尼。
兩組均在手術結束后停止用藥,當患者完全清醒,進行拔管處理,然后將患者送入病房。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麻醉誘導前、氣管插管后10 min、股動脈管留置后1 min、手術期間、氣管導管拔除后3 min)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蘇醒間隔時長與拔管間隔時長,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心動過緩、呼吸困難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對比 麻醉誘導前,兩組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管插管后10 min、股動脈管留置后1 min、手術期間、氣管導管拔除后3 min,研究組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對比()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蘇醒間隔時長與拔管間隔時長對比 研究組的蘇醒間隔時長為(9.59±4.19)min、拔管間隔時長為(15.88±6.11)min,對照組的蘇醒間隔時長為(19.85±6.42)min、拔管間隔時長為(28.86±10.21)min。研究組的蘇醒間隔時長、拔管間隔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464、6.899,P=0.000、0.000<0.05)。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未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發生2例惡心嘔吐、1例心動過緩、1例呼吸困難,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11,P=0.040<0.05)。
腦動脈瘤介入術作為一種神經外科手術,為了確保手術能夠安全有效進行,對麻醉具有較高的要求[5]。在既往的麻醉方式中多采用局部麻醉與神經安定藥物,但是往往容易出現麻醉時長不夠的現象[6]。在該手術麻醉中,既要求患者能夠得到深度麻醉,又要求能夠盡快蘇醒[7]。全憑靜脈麻醉是指通過靜脈注射藥物進行麻醉誘導后,使用多種短效的麻醉藥物,進行間斷性或者是持續性靜脈注入的一種麻醉方式[8]。該種麻醉方式具有鎮痛完全、用藥方便等優勢,是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
丙泊酚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短效麻醉藥,其優勢是能夠快速起效,并且麻醉效果強,麻醉作用時間短,在使用時具有很強的可控性。瑞芬太尼屬于一種新型的阿片類麻醉藥物,該藥物使用1 min 后就能夠實現血-腦平衡,且該藥物能夠在短時間內于組織和血液中水解[9]。在此次研究中,氣管插管后10 min、股動脈管留置后1 min、手術期間、氣管導管拔除后3 min,研究組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對患者的應激反應控制效果更顯著,進而更能夠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對確保麻醉安全具有積極作用。
腦動脈瘤介入術患者需要在術后早期進行神經功能的評定,以掌握患者的病情狀況,這就需要患者能夠在術后盡快蘇醒。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組的蘇醒間隔時長與拔管間隔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瑞芬太尼的半衰期較短,麻醉起效快,并且麻醉效果消除也快,能夠確保患者在術后盡早蘇醒[10]。并且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是一種安全的麻醉方式。丙泊酚能夠降低顱內壓以及腦血流量,減少腦耗氧量,能夠有效保護患者的顱腦組織。
綜上所述,在腦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中采取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