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強 朱世明 關欣
隨著當前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前進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治療方案,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在手術治療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麻醉方式,可供患者以及其主治醫生選擇。當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較為常見,既利用超聲技術的優勢,提高了定位效果,同時也增強了麻醉效果[1,2]。羅哌卡因屬于較為常見的麻醉藥物,用不同劑量對于患者有著不同的麻醉效果,在不同手術過程當中,選擇適當劑量的麻醉藥物可以更好的保證麻醉持續時間,起效時間與麻醉效果,屬于相關麻醉人員重要的研究方向[3,4]?,F列舉60例行上肢手術患者進行分組討論。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60例行上肢手術患者,以亂數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6~59 歲,平均年齡(32.65±8.79)歲。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6~59 歲,平均年齡(32.36±8.8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行上肢手術的診斷標準要求;②行上肢手術患者或者家屬配合完全聽從醫護人員的要求,服從所有的研究內容;③行上肢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或>70 歲的行上肢手術患者;②合并精神功能障礙的行上肢手術患者。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處批準同意。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行低等濃度羅哌卡因麻醉。在麻醉醫師的指導下給予患者米達唑侖2 ml 靜脈鎮靜。同時使用便捷式超聲儀器對患者肌間溝臂叢神經展開全面掃描,同時利用適當的注射針頭連接延長管與注射液,然后根據超聲掃描結果來調整麻醉針頭的深度,以及進針角度保證針尖穿刺到臂叢后外側。此時注射30%的局麻藥物15 ml。然后將針進行適當退出,推進到上方貼近臂叢神經的位置,將剩余的30%局部麻醉藥15 ml完全注射。使用的局部麻醉藥物為0.3%濃度的羅哌卡因30 ml。
1.2.2 研究組 行中等濃度羅哌卡因麻醉。麻醉方式的操作與參照組完全一樣,但使用的局部麻醉藥物為0.5%濃度的羅哌卡因30 ml。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蘇醒時間、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手術后蘇醒時間為患者手術完成后到患者恢復神志的中間時間。鎮痛維持時間為患者使用麻醉藥物后緩解疼痛情況的維持時間。麻醉起效時間為患者注射麻醉藥物后到患者開始屏蔽疼痛的所需時間。醫護人員實時觀察控制患者的時間記錄工作,保證記錄時間精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蘇醒時間、鎮痛維持時間長于參照組,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蘇醒時間、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比較(,h)

表1 兩組術后蘇醒時間、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比較(,h)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當前主要結合體表解剖使用,實現患者的麻醉定位,在具體操作使用中發現部分麻醉醫師以及護理人員由于經驗不足以及緊張等原因導致一次穿刺不成功,反復穿刺加大了患者手術治療的心理壓力,同時還會影響患者手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5]。針對這一情況,部分研究人員提出了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以明顯改善體表解剖這一傳統定位方式的不足之處,提升了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工作精準度[6,7]。羅哌卡因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麻藥,進入人體后通過控制神經細胞離子通道的正常運行進一步阻礙神經間質的傳遞,實現手術治療的鎮痛目的[8]。相關文獻證實,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在人體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尤其是運動神經的阻滯作用與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使用情況存在直接相關聯系,一部分研究證明其在濃度為0.2%對感覺神經阻滯較好,但幾乎無運動神經阻滯作用,但是其在0.75%的濃度條件下,則可以產生對人體神經細胞的較好運動神經阻滯作用[9]。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使用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與患者的身體情況、年齡、藥物耐受度相互作用,通常來說濃度越高對患者的麻醉效果越強,但是有需要謹記血壓濃度超過患者耐受指標的時候,會導致其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中毒情況,甚至對于患者的心腦血管帶來不利影響,抑制心肌收縮力以及心臟傳導進程。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需要嚴格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麻醉藥物濃度[10,11]。研究人員發現在針對于行上肢手術患者的過程中,使用中等濃度羅哌卡因麻醉的起效快、鎮痛維持時間長,但是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手術后蘇醒時間的增加,存在一定手術后不良反應的風險。官雪娟[12]在的研究中選擇100例上肢手術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麻醉的手術,將其劃分為低濃度組、中濃度組以及高濃度組,得出結果:患者手術治療在應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執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前提下,麻醉醫師增加麻醉藥濃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縮短麻醉發揮作用時間的目的,但與此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延長鎮痛時長與運動阻滯恢復時間的結果,患者的手術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幾率顯著升高。針對上述研究內容及相關文獻資料,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上肢手術之前,需要首先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以及病情嚴重情況進行評估,分析患者對于麻醉藥物使用的敏感度以及適用性,進一步依據不同條件的患者具體病況,在手術治療前盡可能挑選合適的羅哌卡因的濃度,保證手術麻醉的安全性,控制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避免過度長時間的麻醉清醒,縮短麻醉藥物的起效時間。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蘇醒時間(8.63±1.34)h、鎮痛維持時間(7.47±1.05)h 長于參照組的(6.86±2.18)、(5.57±1.08)h,麻醉起效時間(0.45±0.16)h 短于參照組的(0.77±0.1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麻醉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但是其相同藥物的不同濃度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區別,中等濃度羅哌卡因麻醉有著較快的麻醉起效作用,患者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發揮麻醉藥物的功效,實現麻醉開始,同時其還有著較長的麻醉鎮痛維持時間,對于較長時間的手術來說可以選擇使用較高濃度的羅哌卡因麻醉。但是中等羅哌卡因麻醉在臨床使用中會導致患者手術后麻醉狀態維持時間更長,需要更多的時間用于麻醉術后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