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振
與一位作家吃飯閑聊,他說道,每個人的心理坐標中都藏有“兩個院子”,“前院”負責身體的喂養,一切吃喝拉撒、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前院”完成,“后院”負責精神的滋養與儲備。他的一席話,令我陷入沉思之中。
時下很多人的“前院”是豐盈、富足的,不愁吃,不愁穿,還有一定程度的家底,足以應付突發的變故,活得從容自在,安逸順心。但是,有些人并不重視打理自己的“后院”,走進那些人的“后院”去窺探一下,就會發現那里雜草叢生、空虛破敗,讓人憂心忡忡。
一個人生活的“前院”絢麗多彩,“后院”卻凋敝不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表示,人類第一個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個是安全需求,第三個是社交需求,第四個是尊重需求,第五個也是最高的一個需求便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用這個理論剛好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前院”熱鬧非凡而“后院”死氣沉沉,就是在解決人生基本需求之后,不愿意向更高層次的需求去努力和追求,造成“后院”荒蕪或失管。
我覺得,“后院”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說比“前院”還要重要。“前院”養身體,“后院”養精神,而決定一個人幸福程度的主要指標是心靈的有趣度、活躍度和精神的清爽度、飽滿度等,這些都屬于“后院”。
從人生的另一個維度上講,一個人所在的家族興旺繁榮所隱藏的“代際密碼”,可以在“后院”里找到它一脈相傳的根脈。“前院”那些光鮮亮麗的“枝葉”,在“后院”總能找到它們的“根系”,樹高千尺,營養卻大多數來自根部,“后院”就是一個人最大的根基所在。
因此,每一個人既要照看好“前院”,也要守護好“后院”,內外兼修,不能讓“后院”失火,成為“前院”坍塌的引線;也不能讓“前院”疏于構建和監護,成為貧瘠之地,帶來苦痛,影響“后院”的安寧與幸福。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