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勤勤
此前,有一則新聞稱:一位年輕的女性,由于長期的飲食不規律引發了胃潰瘍,最后因治療不及時,大出血死亡。讓不少人在惋惜的同時,審視起自己的飲食,擔心因飲食不規律引發胃潰瘍。那么,這種擔心是否多余?胃潰瘍的相關危險因素又有哪些?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類型,指發生在胃內壁的潰瘍,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病。其癥狀包括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餐后飽脹或胃部不適等,也有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或是以胃出血、胃穿孔等并發癥為首發癥狀。
胃液中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為強酸性物質,具有較強的侵蝕性;胃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質的作用,可破壞胃壁上的蛋白質。而胃黏膜擁有豐富的黏膜血流、上皮細胞、表皮生長因子等一系列的防御和修護機制,稱為保護機制。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的保護機制足以抵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蝕。但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各種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等都會削弱胃黏膜的保護機制,致使胃酸及蛋白酶更輕易地侵蝕自身黏膜,而引發胃潰瘍。過度胃酸分泌遠遠超過黏膜的防御和修復作用,也可能導致潰瘍發生。
近年的研究已經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是損害胃腸保護機制、導致潰瘍發病的最常見病因。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資料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大概有一半的人都感染過幽門螺桿菌,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種族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有很大差異,主要與社會經濟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衛生條件及水源供應等密切相關。而在胃潰瘍患者中,約80%~90%的患者都存在胃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的臨床研究發現,一般的細菌無法在強酸環境下生存,但是幽門螺桿菌可以。一方面,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毒素會與胃酸一起破壞黏膜屏障、形成潰瘍;另一方面,幽門螺桿菌可促進胃酸分泌,進一步加重潰瘍。
非甾體類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也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中,大約有10%~25%的患者發生消化性潰瘍,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出血或穿孔。目前,非甾體類抗炎藥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藥物種類,其潛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風險值得人們關注。
綜上所述,不良的飲食習慣確實是胃潰瘍的誘因,但并非主要病因。但養成好的飲食習慣,的確有助于規避胃潰瘍的危險因素,拉遠與疾病的距離。
此外,有人認為,胃潰瘍患者只要警惕不要癌變就好了。其實,除了癌變,胃潰瘍的這3個并發癥同樣值得引起重視。
這是胃潰瘍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約為15%~25%。患者可以是緩慢、長期的出血,可能出現貧血、易疲勞、心悸等癥狀。也可以是快速、嚴重的出血,可導致患者出現嘔血或便血。更嚴重的出血會危及生命。
胃潰瘍患者的胃黏膜已被不同程度的損壞,沒有胃黏膜的保護,胃酸直接腐蝕胃本身,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胃穿孔。研究顯示,胃潰瘍患者并發穿孔的發病率約為2%~5%。如果患者突發劇烈腹痛,就提示可能發生穿孔,需及時就醫。
胃潰瘍部位可能發炎或形成疤痕,如果處于幽門附近,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幽門越來越窄,阻礙食物進入小腸,發生幽門梗阻,患者可能出現反復嘔吐、腹部飽脹、進食減少、體重下降等。胃潰瘍患者中幽門梗阻的發病率約為2%~4%,如果是因炎癥引起的,可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來降低胃酸水平;如果是由于疤痕形成引起的,可通過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