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吉
作為骨科醫生,曾經見過跌倒后想迅速站立,卻再次跌倒導致二次損傷的患者;曾經見過跌倒后走來醫院看病,結果骨折移位的患者;也曾經見過跌倒后不以為然,卻在數周后被送到醫院時發現骨折的患者。
也許跌倒后馬上站起來是人們的第一反應,然而跌倒后首先自我判斷傷情才更明智。
第一步:想。盡力回憶自己的跌倒姿勢和著地部位。以此為基礎,針對不同倒地姿勢和著地部位易發生的損傷,來進行后續針對性的自我檢查。
第二步:望。仔細查看自己的受傷部位,有無破損、出血等,仔細觀察傷處腫脹狀況,有無肢體外觀畸形、肢體位置異常等。如發現傷處短時間內腫脹明顯,與對側肢體相比外觀畸形,即是損傷較重征象。
第三步:觸。以適度力量按壓自己的受傷部位,同時以相同力度按壓傷處對應的對側健康肢體部位,如相較之下傷處疼痛明顯,即可以判斷為“明顯壓痛”。如誘發明顯壓痛,即需要提高警惕。
第四步:動。針對自己受傷部位的鄰近關節,以及相應的對側關節,進行活動的對照。動作幅度從小范圍開始逐漸增大,如出現明顯疼痛,甚至關節異常活動,即為傷情較重的表現。
經過以上4步操作,基本可對傷情心中有數,如發現存在傷重征象或可疑骨折,即可進行“制動、冷敷、固定、轉運”等必要處理后送至醫院。
(摘自《上海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