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
由于高溫物體、化學物質、電能等致傷因素所造成的組織損傷,均屬于燒傷范疇。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損傷,在損傷性死亡中約占第3位。幼兒、老人及勞動者為易發群體, 男性多見。燒傷不僅造成皮膚的毀損,而且會引起嚴重的全身性反應,尤其是大面積燒傷,全身反應甚為劇烈,可出現各系統、器官代謝紊亂,功能失調,謂之“燒傷病”。所以,加強對燒傷患者的護理十分重要。
1.滅“火”
初期最主要的是幫助燒傷者迅速脫離致病源,終止致傷原因。具體方法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1)一般火焰:患者自己要保持鎮靜,忌奔跑,迅速脫去燃燒的衣服,或就地臥倒,緩慢打滾以壓滅火焰,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溝內滅火。他救時,將傷者按倒,同時用就便材料如棉被、雨衣、毯子、雪或砂土壓滅火焰。
(2)凝固汽油燃燒:用雨衣或他物遮蓋身體,待油滴落下后拋掉遮蓋物,離開燃燒區。滅火時忌直接用手去撲打,可用濕布或砂土覆蓋,或跳入水中,如有濃煙,用濕布掩蓋口鼻保護呼吸道。
(3)化學燒傷:各種強酸堿燒及皮膚,應立即用水反復沖洗干凈,盡快縮短化學劑接觸皮膚的時間。瀝青燒及皮膚時,亦迅速用水沖洗冷卻,然后結合清創術用甘油或汽油洗去瀝青。
2.保護創面
大面積燒傷不適合冷水浸浴,應剪開貼身衣服,不可撕脫,以防扯破被粘連的創面皮膚。對裸露的體表和創面,應立即用無菌敷料或干凈布類保護。
3.送醫
當從現場搶救出大批燒傷傷員時,對中小面積燒傷原則上應就近組織搶救,以便及時治療,減輕痛苦。對于大面積燒傷傷員,也應就地搶救,有時需考慮轉送到條件較好的醫療單位。轉送傷員時,最好在傷后4小時內送達目的地,如不能,應就地抗休克,待休克已基本平穩后再送。轉送途中應加強生命體征監護,協助患者調整體位,以避免創面受壓;并注意防寒、防塵。
燒傷不僅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傷,而且引起全身反應。全身反應的輕重隨燒傷面積的大小和深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燒傷創面的存在和變化(如體液滲出、感染和組織修復等)貫穿燒傷治療的全過程。臨床上根據燒傷創面引起全身病理生理變化的階段性,一般將燒傷病程經過分為休克期、急性感染期、修復期。
目前,及早進行輸液,迅速恢復循環血量,是防治燒傷休克的主要措施。燒傷面積20%以下者,可口服燒傷飲料,創面清創后包扎或暴露。燒傷面積在21%~40%者,可口服補液加靜脈輸液,其靜脈補液中以晶體為主,膠體可用右旋醣酐。燒傷面積在40%以上者,進行靜脈輸液,并應考慮輸血,適量口服液體。
創面感染的主要來源為傷后的污染(包括環境、接觸)及傷員本身呼吸道、消化道細菌的污染等,其中以接觸污染為主,其次是殘留的毛囊、皮脂腺及周圍健康皮膚折皺處的細菌。細菌一經在創面立足,即迅速繁殖并向四周及深處蔓延。臨床多會采用消毒隔離、合理使用抗生素、營養護理等綜合措施防止傷員創面發生感染。
傷后第5~8天開始,直到創面痊愈稱為修復期。沒有明顯感染的淺Ⅱ度燒傷可在8~14天愈合。深Ⅱ度17~21天痂下愈合。Ⅲ度燒傷,面積很小的(直徑在3~5cm以內者)可由四周的上皮長入而愈合,面積較大的需要經過植皮方可愈合。明顯感染的深Ⅱ度燒傷的痂皮,或Ⅲ度燒傷的焦痂于2~3周開始與健康組織分離而自溶脫痂。此時大量壞死組織液化,感染或重,脫痂后大片創面外露,體液滲出多,又加重代謝紊亂,仍可發生焦痂溶解期敗血癥。因此,積極主動地清除壞死組織,及早植皮覆蓋創面,才能從根本上控制感染加速愈合。